前不久朋友圈被中美贸易战给刷屏了……
倘若只看双方开战的领域,不看国名,还以为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对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发起的挑战。
其实,国家竞争是世界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不仅是经济,更有智慧与文化。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数学竞争。
一、国力的象征
数学是对人类逻辑思维的一种高级挑战,各种以数为内容的学术活动历史悠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接受数学挑战而闻名;中国著名的田忌赛马典故,实际也可以算成一种对策思想比赛。
近代以来,数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来临了。现代意义上的几何、代数、分析各分支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在欧洲大陆上,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开明风潮,工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技术需求,都极大提升了数学家的地位。这些数学家主要在大量培养人才的新型大学教书,法国的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格丁根大学是当时最重要的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可以说,当时各国数学家的数量和成就,某种意义上直接反映了欧洲的国力排名。
二、国家的竞争
高中学历史的时候,你也许听过一个叫奥匈帝国的国家。(听上去就觉得好厉害一样)这是由莱茵河流域的两个欧洲内陆国家(奥利地、匈牙利)合并而成的。
奥匈帝国:双元帝国国徽
19世纪末,一位数学家被任命为该帝国的教育大臣,随后发起全国中学生参加的数学学术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非死记硬背。受匈牙利影响,数学学术活动在东欧国家蓬勃开展。
不过最早将中学生数学学术活动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的国家是苏联。
苏联数学家认为,数学学术活动与体育比赛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奥林匹克精神。还有一种说法是,古希腊的数学成就与体育运动会同样影响深远,苏联希望能借奥运会的“东风”推动本国的数学学术活动影响力,部分苏联大学分别在1934年和1935年组织不同级别的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
二战后,随着苏联影响力的扩大,东欧各国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的“数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1959年7月23日-7月31日,首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国际奥数)学术活动在罗马尼亚举行,首届比赛参赛学生共52人,分别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和苏联,东道主罗马尼亚成功夺冠。
此后,国际奥数学术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参赛国也从最初的东欧国家扩大到世界其他国家。人们发现,国际奥数学术活动的强国往往也是体育比赛的强国。
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如何能在这样的国际学术活动中缺席呢?美国很多数学家纷纷建议政府,应该派代表队参加国际奥数学术活动,同苏联在奥数领域一争高下。
1974年,美国向在民主德国举办的国际奥数学术活动派出首个参赛团队。在1974年7月4日-7月17日举办的第16届国际奥数学术活动上,总共有18个国家参赛。出人意料的是,美国代表队首战就取得大胜,他们击败强劲的竞争对手匈牙利和东德,获得团体亚军,仅次于苏联,而且美国队的每个成员都得了奖。1977年和1981年,美国队两度获得国际奥数学术活动团体冠军。1986年的第27届国际奥数学术活动中,苏联和美国并列第一。
但,美国与苏联雄霸世界数学学术活动的好景并不长…….你应该知道是谁要上场了吧?
因为,又出现了一个国家:中国(这时候你是不是倒吸一口凉气)
三、中国的出现………
早在1956年,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苏步青等人的倡导下,中国已经在主要城市开启了高中阶段的数学学术活动,但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最终停止。
在冷战后,属于中国的时代开始了,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中国队已拿到14次团体冠军。这种垄断性优势带来的巨大阴影,以至于2015年美国在第56届国际奥数学术活动中战胜中国、时隔21年重获冠军后,就像一个美国乒乓球界的小将,一举击败景田男友一样。《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纷纷感叹称,这场胜利媲美“1980年美国队以弱胜强击败垄断奥运冰球金牌长达40多年的苏联队”。
近年来有不少人开始质疑奥数学术活动的意义,认为,过于功利的“全民奥数”的确不可取,但奥数比赛对数学人才的选拔也算得上“功不可没”,至少把我这种数学白痴给淘汰了。很多国际奥数学术活动的奖牌得主,后来都成为大数学家,其中包括世界唯一获得号称“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女数学家玛丽安·米尔扎哈尼,她曾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代表伊朗获得国际奥数金牌。
数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智力支撑,我们对她因为更加重视。但当功利的赛事渐行渐远,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数学,因为高级的智慧往往能带来高级的幸福。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