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是传说中的IVY DAY(藤校日)——美国常青藤名校齐发Offer的日子,成千上万焦虑等待的高中生们终于陆续得到了本科申请结果。
今年藤校的录取形势依然堪称惨烈,不完全统计,目前顶尖名校“哈耶普斯麻”发放了50张Offer给到中国籍学生。其中,哈佛10张,普林斯顿8张,耶鲁17张,斯坦福8张,麻省理工7张。根据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官方信息,有20张Offer被南外收入囊中,包括2张哈佛大学、3张耶鲁大学,成绩独占鳌头。
然而终于
在无数次奔赴香港、台湾、泰国SAT考场后
在跟着“顶尖科研团队”跨过数不清的山丘河谷后
在四处为捐图书馆、办作品展、建希望小学奔走后
这封来自美国常青藤的薄薄录取信,被你打开了。
看到第一个字写着“Congrat... ...”时, 你开心不已,握着拳嘴里低吼了一声
“Yes!”
顺手用手机截了图,用美图秀秀磨去敏感的个人信息,打开微信,上传图片,开始编辑文字。
01
美国顶尖名校录取了哪些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哈耶普“大藤”共发放了35张Offer:哈佛10张,普林斯顿8张,耶鲁17张。另外斯坦福8张,麻省理工7张。
今年哈佛大学录取中籍学生已经超过10人,分别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2人)、深圳中学(1人)、郑州外国语(1人)、UWC·波黑校区(1人)、上海美国学校(早申阶段 2人)、北京人大附中(早申阶段 1人),以及2位来自美国高中的中国籍学生。
耶鲁大学或许去年扩建了学生宿舍,新增了两栋宿舍楼,包括早申阶段今年已经发放了17张Offer,明显多于往年。这17个幸运儿分别来自:南京外国语(5人,其中一人也被哈佛录取)、北京四中国际部(1人)、北师大实验(2人)、UWC·常熟(2人)、深圳实验中学(1人)、人大附中ICC(1人)、沈阳东北育才(1人)、上外附中(1人)、美国高中(3人)。
普林斯顿大学共计发出8张Offer,其中包括:南京外国语学校(1人)、上海复旦WLSA(1人)、北京人大附中(1人)、UWC·常熟(1人)、美国高中(4人)。
与哈耶鲁共称为哈耶普斯麻的斯坦福和麻省理工一向低调,在国内录取不多。斯坦福大学目前已知面向中国籍学生发放了8张Offer,分别来自:上外附中(1人)、上海复旦WLSA(1人)、北京二中国际部(1人)、广州华师附中国际部(1人)、美国高中(3人)、UWC·印度分校(1人)。
麻省理工学院(MIT)面向中国籍学生发放了7张Offer,包括:北京清华附中(1人)、上海中学(1人)、美国高中(5人)。
此外,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美国顶尖名校的Offer也在陆续发放中。
你低头沉思了很久,到底怎么样低调的炫耀一下自己的录取信呢? 思索良久后,你写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说你给自己的18岁交上了一封完美的答卷,你那深夜的奋笔疾书,你课外活动里的领袖气质,以及你科研时的认真专注,都为了这一封录取信奠定了基础。
的确,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毕竟,能在录取率动不动3、4%的现在,在一票优秀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得到美国顶尖大学的青睐,这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你终于可以在未来的5个月里肆无忌惮的浪出天际。
可是,你知道吗?这封录取信其实不应该给你,而该给在你身后默默付出,一次次询问考场信息,设计课外活动,奔走于各种中介的,是你的父母。
那个本应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痛苦并快乐着的你,其实最后只出现在录取信的开头里。就连Personal Statement里提到的鲜活灵动的模样,也是一个假象而已。
02
家长忙赶场 孩子玩消失
“你为什么要出国?”
如果每一年都对申请美国大学的高中生问一次这个问题,那么大概会有60%的人被懵。
因为,许多人选择出国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因为父母的安排。 在他们还在懵懂的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父母早就给他们安排好了这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初中攻克新概念等中级课程,初中考出托福,高中学习SAT,最后两年准备活动和冲刺标化。2年高考5年模拟,在父母的头脑里早已成形。
有了父母这一道黄金保障,考生们自然不担心一切。
“当初是你们要求我出国的?难道你们还想跑路留我一个人孤军奋战不成?”
于是,一切的准备都变成了当初那要求你出国的父母的责任。
在北美大学在读的留学生,有时候被邀请去做微信讲座,500人的群里无一例外全是着急的父母们。演讲的话题却全是关于申请:
“这个托福到底应该怎么复习啊,听力是不是需要听其他材料呢?”
"SAT2数学这一块需不需去补习班?"
“SAT和SAT2如何分配考试的时间呢?”
“AP物理这一科难不难?普高的物理水平可以直接自学么?”
而大部分的时候我会羞愧于自己回答有多么的“没用”:
“这个要按照您孩子的具体情况,他在高中物理好么?”
“其实我也不清楚每一个高中的课程设置,他的高中有设置相关考试的课程么?”
这些反问一出,家长们就沉默了,因为那个应该接上问题来继续发问的人,不在群里。更多时候,你会惊讶于家长朋友们知识水平的渊博。
有一次,一位叔叔在群里和我讨论起到底是Scientific American 60s 对托福听力帮助大还是 CNN English Channel。30分钟的讲座,最后家长们的问题可以延伸1个小时。
“那些该来问这些问题的考生本人呢?”
这样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了很多次。线下活动的现场感触更大。
站在台上,放眼望去,只看到下面拿着小本子和笔的爸爸妈妈,有些甚至带着老花眼镜卖力地认真记笔记。可相比之下,那寥寥无几的年轻面孔却都贴在手机上,魂不守舍中,根本无心听课。
(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会后的问题环节,家长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问题,甚至怕问题被遗漏,最后还会拉着孩子一起networking。而反观孩子?一脸不情愿。在TA眼里我可能和TA父母同仇敌忾的帮凶,在四目相对的一瞬间赶紧躲开我的灼灼目光。
于是,那些本来需要预留学生积极参与的分享会,到最后也变成了一场家长的信息交流会。这些分享会的信息也许会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最终去到那个需要信息的人的耳朵里,但真的有用么?
我们无从得知。
03
父母是秘书,你是霸道总裁
在中国35万赴美研读高等教育的洪流中,要想得到美国大学的一纸录取信实在是太难了。根据2017年的数据,去年藤校录取的中国籍学生人数仅有161位,虽申请人数无法统计,但名校录取越来越难的趋势明显。
名校究竟青睐些什么?为什么名校录取如此艰难?事实上,名校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抗挫折能力,做人的品质,做事的毅力,以及是否能够依靠出色的能力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看重成绩,但是成绩好坏只是衡量考生综合能力的一小部分。
美国顶尖大学要求的中最“现实”的一关就是标准化考试:GPA, TOEFL, SAT, SAT2, AP, IB。即使中国学生提供的GPA弄虚作假早已不是新闻,招生官也习以为常,但是从托福到AP的一系列美国的教育制度制定的标化考试,却已经要了申请者的老命。
胆子大的想着让父母掏钱买答案买机经,怂的穷的只有硬着头皮考啊!
于是乎,数学学术活动奖收了不少,科学学术活动奖,Intel奖也都纷纷囊括,还有各种乐器表演,演出经历,可以说才华横溢。可是这样才华横溢的孩子,为什么还是没有机会进入斯坦福和常春藤名校?这要是在中国,早就非清华北大莫属了。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名校的录取率低,四年毕业率也很低。家长们以前觉得上了名校,孩子的未来就是康庄大道,毕业后直通Google, Apple 和Facebook等等好公司。其实不然,名校的四年本科毕业率在40%-76%之间。孩子上了大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的“督促”,离开了各种补习班的刷题猜题,是否能够自愿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如期毕业,还是未知数。名校其实清楚地知道,考生们的好成绩,是有很多套路和捷径的。
可是,这一切在有了父母帮忙打点之后,又有什么难度呢?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普通高中,仅凭学校学习的英语水平是无法达到美国大学要求的115分以上的标准,尤其当补课机构的老师告诉你,别的什么课外活动都好商量,标化不达标名校是一定不会要你的。
被吓坏了的同学只好如何从高中的课堂中脱离出来,赶紧补习英语:背单词,刷真题,做模考。 可是,在短短的2年里,如何实现英语“质的飞越”?
于是,父母就被派上用场了——托福考位的消息由父母帮忙监控,一有位子就赶紧报名,你只需要埋头苦读;读书说来辛苦,但早上有高营养的早餐已经准备好供“大量消耗脑细胞”的你食用,晚上有父母削好的餐后水果默默地摆在你身后的茶几上,睡前一杯牛奶是必备,因为助眠。
于是,你才有精力每天花上3-4个小时去看看单词,做做题,依然觉得每天都过得如此劳累。
然而要知道,你的普高朋友们深夜10点在学校还没下晚自习,而你却早早的侧卧在床上看起了今天的微博热搜排行。
(图片来自网络)
连续的考试同样让你感到窒息,要在父母的陪同下“远赴”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甚至美国去考SAT和SAT2。其实无非也就是提前三天到考试地点,爸妈陪着去参观考场打卡,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当地慵懒的准备考试。
考试当天,妈妈帮你准备好铅笔和干粮,爸爸最后一次帮你确认所有的文件都已经准备好。你在考场考试,他们在五月的烈日下拿着水和食物焦急的等待着你。
考完SAT,其他那些能够表现自己学术优秀的考试怎么办? 这时候父母早已掏出了解好的备考时间表,对于下一个月的学习计划了如指掌。他们了解好了所有的补习班的课程,安排了最好的老师和时间,像尽职尽责的秘书一样为你打点好一切行程,只等霸道总裁的你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04
父母策划课外活动
“重塑”你的人生轨迹
课外活动同样是不能忽视的申请的一部分,除了优秀的标化成绩,这些软实力对于申请的结果依然至关重要。
要想获得这些机会,就需要父母的世代社会阶级资源积累,需要人文情怀、雄伟抱负、未来领袖气质,可是,有了父母,这些又怎么会成为你的拦路石?
从父母认为孩子会感兴趣的专业出发,理工科方向就去和NASA前研究员做研究,如果不能够和美国研究机构合作那至少也是清华北大水平的科学研究团队;地理地质方向就和XX大学前教授去非洲探秘,去大洋洲,去爪哇岛研究生物;人文学科就去农村建图书馆,去捐助希望小学; 艺术设计就开画展,个展,音乐会,最后把钱全都捐给NGO... ...
05
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
以斯坦福申请为例,斯坦福要求申请者根据几个主题任选几篇文章,下面这张图就是来自于申请斯坦福大学的作文要求: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
“阐述你曾经的失败经历,你是如何应对的。你是如何从失败中学到经验教训以帮助未来可能的成功?”
“作为一个青少年,你觉得最好的一部分是什么?最艰难的一部分是什么?如果你的朋友或者弟弟妹妹听你的话,你有什么忠告给他们?”
…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名校对于申请者抗挫折能力,心态甚至心理健康与否的衡量。
而亚裔,在这一方面恰恰是最薄弱的。美国大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亚裔男孩的内心自我怀疑最为严重。东方家长式的权威,和西方随心所欲的自由格格不入。而亚裔男孩就在这种激烈地冲突下成长,内心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怀疑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里亚裔族群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最少的种族。东方人的面子,真是害人不浅。
亚裔家长们也觉得委屈,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未来。毕竟,我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可是不一样的,这里不是中国。东方家长式的权威在这个自由的国度并不被认可何况推崇。
05
例如,“请阐述你对于他人最有益的贡献是什么?期间所遇到的挑战和回报?”等等。由此看出,名校欣赏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一枝独秀,而是更加在乎学生是否应用出色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去推动一个团队群体的进步。
名校真正想要招收和培养的,是具有领袖潜质的学生,在未来发挥领袖才能,造福社会和周围的人群。这样名校的教育理念才能继续发扬。
不得不说,亚裔族群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实在式微。亚裔族群在社区,学区乃至城市或者每个州的领袖人物相对于亚裔人群的比例都是最小的。这说明亚裔确实将“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贯彻得很彻底。
而名校给出的机会,则是倾向那些不仅仅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能用爱心和能力帮助和回馈了社会的青少年。前一段时间被多所常春藤名校录取的华裔女孩就是如此。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闲暇时帮助有语言需要的人群。
亚裔少年一枝独秀,未来可以惠及自己或全家;但是相对于其他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考生,虽然不及亚裔少年如此才华横溢,但是未来或许不仅惠及家人也会惠及社区,惠及社会…名校两相取舍,亚裔少年往往就败在“一枝独秀”上。
“为什么你们亚裔的孩子那么拼命?上名校对于他们来说这么重要么?他们还有别的梦想么?他们有时间玩么?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么?他们有时间做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么?他们快乐么?”
我和印度同事,韩国同事,日本同事,伊朗同事一同绞尽脑汁的回答…可是我也在不停的反思,怎样的教育是最适合我的孩子的教育?
白人老板的女儿今年被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录取,但她最后拒绝了这所学校。原因是亚裔太多,拼成绩决然拼不过。她的女儿想享受宝贵的大学四年时光,安心学做事,默默学做人。
老板还说,工作了以后就不需要看考试成绩了。有了工作经验以后,哪个学校毕业,GPA是多少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而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情商,抗挫商,人品等等,才真正地在社会历练中显现出来。谁胜谁负,还远没有定论。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