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撰写了文章《被禁赛后的中国特种学生路在何方?》,一经发出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陆续有很多朋友来和我探讨交流有关AMC学术活动的话题。就大家关心询问的一些共性问题引发了我想继续撰写今天这篇后续文章,希望能通过我的介绍来让诸位更进一步了解有关AMC的那些事儿。
(本篇文章的观点来自G·EC的盛老师及他的学术活动专家团队,G·EC全称:globle easy compation,是一家由数十名教授、博士等学术精英组成的专注学术活动类留学背景提升项目的培训团队)
焦点问题1:AMC学术活动本身到底要考察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G·EC专家团队介绍说:实际上,AMC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考试或学术活动,AMC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数学能力与解题技巧,同时,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甚至连数学本身,AMC也会要求做题速度。以AMC8为例,25道题,仅仅45分钟时间,从读题、理解、思考、计算到最终得到答案,每道题不足2分钟时间。那么,培训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仅从数学解题能力上来对孩子进行教学,而忽视了AMC本身所承载的对学生思维逻辑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往往是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焦点问题2:相较于美国其他类型的数学学术活动,比如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大赛、美国Math League数学大联盟杯赛等,学生为什么要优先选择AMC?
G·EC专家团队介绍说:
首先,从实际角度出发,中国的中小学生,本身课业压力就很大。学生在做课外学习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能够做到“一举多得”、“一炮多响”的内容来进行学习。AMC的知识点是覆盖5-12年级的绝大多数数学知识点,同时与SAT,SAT2,AP,A-Level等标准化测试的数学内容想通。再加上,AMC的难度适中,不会像中国奥数一样过于偏涩,其内容与中学阶段的数学考试可以无缝衔接。因此,若在AMC上有比较好的基础,可以同时让学生在常规数学学习中,以及其他标准化测试的数学学习中,事半功倍。
其次,从比赛的考核内容上说看,AMC数学学术活动是一种标准化的数学学术活动,通过严密且严格的数理推理,得出一个答案。其内容聚焦于数学基础与能力本身,这正好从中小学阶段就培养了学生“规范性”的数学学习思维,让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在一种“规范化”的路径下发展。而其他类似数学建模、数学大联盟杯赛等比赛,是以“应用性、发散性”的数学思维为主。
很多中国家长一味偏向西式教育模式,认为学生的“应用性、发散性”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殊不知,没有“规范性”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积累作为坚实的基础,所谓的“发散性、应用性”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规范性”基础夯实与能力积累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很强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对于日后学生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桎梏。对于我们而言,当然希望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想象不等于乱想,创造不等于胡整。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让学生做好每一个阶段的事情。
先“规范”后“发散”,才是孩子最终“创新创造”的正确路径。
焦点问题3:既然AMC学术活动有这么多优势,为何目前国内的AMC学术活动培训市场又如此落后呢?
G·EC的学术活动培训专家盛老师介绍说:
目前国内AMC学术活动培训现状主要从以下4点来解析:
1.师资:多数担当教学的老师是SAT或奥数数学老师转型教授,对AMC数学考题范围和考点并不完全了解和研究。另外,从教学年限,教学学生数量和经验以及得奖率上都缺少积淀。而专门深耕研究海外数学学术活动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相关教学领域的师资培训和名师复制几乎未成体系。
2.教学体系: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非常完整的AMC教学体系和教案体系,90%的教师还是运用历届真题讲解,缺少相关题型和知识点的补充。
3.评估体系:每位学生在学习前如何判定其数学能力和水平,缺少一套科学和完整的评估体系,缺乏对于学生各大能力和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了解,在分班和补缺上没有科学的评判。
4.服务体系:市场上多为个体老师授课服务,如果按照G·EC标准要求从学生报名、测试、评估、分班、授课,再到培训中阶段测评和阶段性反馈、课后作业监督以及答疑等全部流程跟下来是很多个体老师根本无法完成和做到。
上述三大焦点问题今天为大家就介绍到这里,如果您还有更多的问题欢迎与我微信联系,我期待与您一起切磋、探讨AMC的那些事儿。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