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前不久表示,要限制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特别针对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
打算去美国留学的同胞,看来要抓紧时间了。千万不要妄想贸易战结束,双方就能再一次亲热起来。
如今,特朗普甚至不惜牺牲美国的教育出口,也要遏制住中国的科技进步,令中国的产业升级或中国制造2025沦为泡影。
这说明,美国把中国当做战略宿敌的决心已经下定,双方关系未来会一点点恶化,贸易战只是投石问路而已。
等到中国后知后觉的老百姓反应过来,就为时已晚了,到时候想出去可能也出不去了。
我们都知道,年轻人出国留学和深造,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据统计,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每年高达35万人,超过其他国家总和,占美国外国学生比例最高(见下图)。
在本公子看来,在中国上学,往往是在浪费时间;出国留学,宜早不宜迟。
记得十多年前的某天,我在一所外国大学的食堂吃饭,跟同桌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闲聊起来。我得知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来这里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我这个学历史的文科生,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虽然令人民吃不饱饭,但绝对没有饿死人,许多说法都是胡编乱造的。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胸有成竹,他回答:“因为我问过老家的人,我们村就没人饿死”。
这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不仅连最基础的历史常识都没有,连中学水平的逻辑能力也没有,竟以为一个村的情况,可以代表全国。
也许他的数理化成绩优异,也许他智商超群,也许他会成为中国的精英人才。但是,一想到这种人未来可能会带领这个国家,我就感到不寒而栗。
孔子说,做人要“恭、宽、信、敏、惠”。目前中国教育只限于敏,只要聪明不吃亏就行,会占便宜更好,而且知识面和视野非常狭窄。
在这种教育下,无论专业水平多高,终究培养不出一个人最重要的综合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道德品质。
所以,我常常建议身边的年轻人尽可能出国留学。
很多有经济条件的家长也问我,孩子到底什么年龄出国留学最合适?
我的建议是最好小学毕业,初中其次。
小学毕业时,孩子刚刚开发了简单智力,对周围环境有了初步了解,这时候应该去引导他接触和学习更广泛的事物,拓宽他的知识面、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不应该用中学填鸭式应试教育,去压制和限制住他的兴趣。
奥巴马参观某小学
国外的中小学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中国的学校只是为了培养会考试的高考机器人。
以加拿大温哥华市区的19所公立中学为例,课程的选择涉猎及广,能够充分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
除了数理化等必修课目,还有建筑、平面设计、表演、舞蹈、摄影、视频编辑、市场营销、会计、时装设计、珠宝制作、电力、烹饪、视觉艺术、商务软件、法文、日文、中文、西班牙文等科目可选。
第一夫人梅兰娜·特朗普参观华盛顿一所学校
更重要的是,小学毕业时的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刚开始萌发,不应该让中国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中学课本的宣传说教污染他的心灵。
前不久,一位家长跟我讲了他儿子参加北京某重点中学足球比赛的故事。
他的儿子是学生队守门员,与教师队打比赛,互射点球。比赛快结束的时候,突然有高年级学生跑过来,在他耳边说道:“下一个球你不能拦,要让他进球。”
原来,下一个准备射门的队员是该校的校长。
我猜这事如果发生在美国,孩子的第一反应必然是:“It’s not fair!”(这不公平!)。
很难想象,在美国、加拿大或欧洲会有一所中学,罚点球的时候有人跑过来让小队员为校长放水。
在中国,没进球丢人,潜规则反而没问题。
正常的家长,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种处处崇拜权力、不讲公平原则的环境和氛围下长大。
参加当地高中啦啦队比赛的高中生
再说,小学毕业时孩子的中文已经非常流利。鲁迅什么的,不读也罢,因为读了也白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如果初中没有出国,高中就略显稍晚。
甚至还有家长希望孩子高中毕业再出国,我认为那就太晚了,因为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受到了污染。
我反对太晚出国留学的部分理由,可以从我另一篇文章《中国留学生再爆作弊丑闻,超过8000人被美国大学除名!》读到。
如果条件不允许早出国,最晚也不能晚过高中毕业。
不论如何,还是要尽量避免在中国读大学。除非是基础理工科或考古学,其他科目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即使是最好大学的理工科,跟世界名校仍有巨大差距。
据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他认识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毕业于北大,获得过国内的奥林匹克学术活动冠军。
这位学生回忆在北大的日子基本都在混,轻轻松松上10门课。可到了美国之后,只选了5门课都觉得极其忙碌,面对难以想象的大量阅读和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了。
有人还会说,中国的中学基础教育扎实。这个神话,也已经破灭了。
本公子说了读者可能不信,我们来引用可信度最高的人现身说法。
丘成桐是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教授,“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曾在加州伯克利师从陈省身,现任香港中大数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丘成桐教授
丘成桐很早之前就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
他说:“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绝对不会逊色于中国学生,相反是要强很多。”
丘成桐还认为,美国的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所缺失的。
“美国不少中学把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按头一个字母缩写成“PRIDE” (荣誉),即Perseverance (坚持),Respect (尊重),Integrity (正直),Diligence (勤奋),Excellence (优秀),作为学生自我要求的基本要点”,丘成桐说。
如果在国内的中学培养不到这些个人品质,不要以为到了国内大学就可以获得。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
在过去100年来,中国只出现过一所真正的世界级大学,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一片贫瘠的山丘下,在日军的轰炸中,在一座座土坯农舍的简易教室里,西南联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四位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200多位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的教授,许多都是北大清华的大师级学者。
例如,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有陈寅恪、赵元任、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朱自清、冯友兰、卞之琳、沈从文、闻一多、钱穆、周培源、吴大猷、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张伯苓、蒋梦麟、袁复礼、刘文典、赵以炳等等。
如果能在这样的大学上几堂课,夫复何求!
除了大师云集,西南联大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她继承了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正所谓:“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
在当时,西南联大的课程以教授治校,老师自己来定教材,没有任何人插手,完全充满了欧美式大学的自由风气。
毕业于此的诗人汪曾祺回忆道:“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
在当时,西南联大的100多名教授里面,大约90%的人拥有西方名校的高等学位,他们使用的教材也与西方名校同步,甚至有时更超前。
有的学生毕业后去了哈佛大学,发现大部分教材在西南联大都用过,很轻松地拿到了哈佛学位。
可是今天,中国大学教育的原则之一却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
一个欢乐、自由、开放、和平、环境优美的知识学府,却在某些人的眼里成了水火不容、没有硝烟的“阵地”。
想当年,不只是教师,西南联大的学生们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改造国家解救同胞奋发图强,拼命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思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今天的中国大学生,要不是打算混个文凭或买个学位,要不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想着出人头地之后,就可以攀权势、混头衔、骗经费、学思聪、买豪车、泡网红......
谁在课堂上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者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的西方学生想要“改变世界”,一定会被众人嘲笑。
这些年重金聘请的几个海归名教授,包括所谓的“长江学者”,是根本改变不了中国教育本质的。
更何况,他们当中不少名教授现在也纷纷请辞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离开清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薛兆丰请辞北大,就是今年最新发生的两例。
想想西南联大的奇迹,看看世界名校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再瞧瞧中国大学教育目前的现状,对于去哪里学习和成长,相信有智慧的人必定会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现如今,已经时不我待。
美国要向中国动刀,不仅是在贸易上,还会扩展到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等领域。
中美之间的鸿沟,将会越来越大;或者说,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差。
对中国的下一代来说,这并不是好征兆。
当然,即使美国之路堵死,还有英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选择。
只不过这些国家作为美国的盟友和小兄弟,跟随美国大哥的脚步来对待中国,也是迟早的事。
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移民置业,都要抓紧时间才好!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