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奥赛加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近几年的教育招生文件里,每年都有提及。奥赛加分取消了,高校自主招生崛起了,一扇门关上的同时,一扇更大的窗反而打开了。
业内人士分析,仅从升学这一“功利性”角度而言,奥赛的含金量是增加的。
取消普适性加分,让渡到个体高校降分,这相当于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权力的下放,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北思特教育”今天分享的这组文章,希望能带给学生家长更多的思考。
取消奥赛加分,“炒冷饭”而已3月21日上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里,有这么一段描述:明确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学术活动、科技类学术活动、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备注一下:此处的学科奥赛,指由教育部批准、中科协主管的数、理、化、生、信息五大学科奥赛,而非各种商业机构举办的杯赛。下同。)其实早在2014年,这个文件就出来了:再来看看今天的文件:是不是跟2014年如出一辙?是不是连文字、表述都几乎一模一样?虽然是旧事重提,笔者觉得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政策背景。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奠定了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2014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出台,该政策作为国务院《意见》的补充文件,明确规定,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学术活动、科技类学术活动、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仅保留英烈子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等几项加分项。
此后每年的三四月份,教育部都会下发一份《关于做好××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之类的文件,同样会在文件里有关于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加分的表述,2018年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以前关注度比较低而已。
奥赛的含金量,反而越来越高诚如标题所言,取消奥赛加分了,剥夺了它的功利属性后,奥赛不是应该被贬值么?怎么越含金量越来越高?笔者并不想从培养人才、训练思维等角度谈奥赛“含金量”,仍然从高考的功利性角度。转折点还是在2014年9月国务院的那个文件。在此之前,能够获得高考加分的途径多达十余种,奥赛获奖便是其中一种。
当时,奥赛在各省的加分政策略有差异,但都是要求省一及以上,加分幅度多为10分或20分;另外,获得奥赛省一奖项,还可获得保送生考试资格,如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均是接收奥赛省一保送生的“大户”。奥赛生加分(保送)政策取消后,对于地方中学而言,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的中学觉得搞学术活动不能直接助推升学,便放弃了;有的中学继续坚持,甚至加大了奥赛培养力度。两三年之后,分水岭出现了:坚持奥赛的中学,考取清华北大的名额越来越多,放弃奥赛的中学,考取清北的名额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原本很牛的中学,日渐走向没落。
原因何在?
因为清华北大等名校,在录取过程中,把越来越多的名额投向了自主招生。以清华北大为例,仅凭裸分录取的,仅有20%;而在它们目前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里,学术活动获奖——
几乎成了唯一,不可替代的指标。随机看看几所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学术活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北京大学
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具有学科特长,且在学科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清华大学
鼓励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五大学科学术活动中获得省级学术活动一等奖及以上的考生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
高中阶段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物理学术活动(决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学术活动(决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的学生,可免于参加自主招生考核笔试环节,直接获得面试资格。——武汉大学
全国中学生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以下简称“学科学术活动”)获得省级赛区二等奖及以上。——重庆大学
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学术活动(化学、生物、数学、物理、信息学)获奖证书。——北京林业大学
可以看出,这些高校涵盖了一类、二类,但都代表了国内教育的最顶尖水平。而奥赛含金量的增加,并不是笔者凭空编出来的,而是高校用实际行动证明的,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认可奥赛奖项的高校越来越多,已达近百所(含综合评价录取);
二、以前,只有省级一等奖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含金量,而现在,省二、省三同样被广泛认可,包括十余所985高校、绝大多数211高校;
三、以前,省一才能加10分或20分,而现在自主招生普遍降10—60分,最高能降到一本线录取。不谈别的,仅从高考升学的角度讲,奥赛是不是价值更高?所以,便不难理解:当很多不懂政策的学校都在对奥赛迟疑观望的时候,一些顶尖名校,却在奥赛培养领域“闷头发财”。
行政管理权下放,让渡高校自主权从高校招生角度讲,一方面,教育部明确提出取消奥赛加分;另一方面,高校自主招生时又明确鼓励学术活动生,甚至掀起学术活动生争夺战,看起来是否有些矛盾?事实上,并不矛盾!高考层面的加分,是一种政策性体现,也就是说,只要你获得教育部认可的加分,便具有的普遍适用性,所有的高校,都必须、强制认可;而自主招生降分,只针对某特定高校而言,也就是说,该降分只局限于本校的特定专业,其他高校并不会认可。
回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里面的三大核心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围绕着三大关键词延伸的“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高校自主选拔试点等,便是新高考改革中的具体要素。
取消普适性加分,让渡到个体高校降分,这相当于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权力的下放,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这也是国务院新高考改革核心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一种体现,高校自主权的增加,必然伴随着主管部门行政权的降低。
从分数角度讲,诚如知名教育学者储朝晖所言:相较于2014年前旧高考,总体来说,分数对于升学的效价降低了,就是说考试分数在升学方面作用是降低的,原来完全是凭分数说了算,但新高考不仅仅是看分数,还要看其他方面的评价因素。对于名校而言,增加的“其他评价因素”,至少是在短期内,几乎完全被奥赛给替代了。
最严禁令下,奥赛培训会走向消亡吗因为长期从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笔者接触过大量优秀中学生。从自主招生和高校人才选拔实践的角度看,推崇学术活动获奖学生几乎成了高校和中学难得达成共识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
截至目前,几乎所有参与试点的自主招生高校,都将“学术活动获奖”作为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初审、获得自主招生降分录取乃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几近必要条件。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用了大量篇幅来规范、整治各类学术活动培训,其力度之大,堪称近年之最。最严学术活动禁令,意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该《通知》的出台,确实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公众的普遍诉求。毕竟,随着学术活动的功利化趋势日益明显,大量的家长“被选择”了送孩子参加各类繁重的学术活动培训和学术活动选拔考试,很多孩子不仅根本对这些打着学术活动旗号的“兴趣班”没兴趣,甚至对某些学科仅有的一点兴趣都被繁重的学术活动培训和考试给扼杀掉了。就政策而言,它无疑是顺应民意的。
而另一方面,高校的自主招生摒弃学术活动这个衡量学生的尺子了吗?如不出意外,今年这些名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中,仍会出现各类“学术活动成绩优异学生”的招生取向。
这看起来有些矛盾,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呢?
01四部委文件背后舆论对“学术活动禁令”有认知误区
在近日教育部等四部委的《通知》里,有以下关于学术活动的描述:“批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学术活动、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应有法律法规或省部级以上文件为依据,坚持从严控制、严格审批,原则上不得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术活动活动。”
“现有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学术活动、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进行重新核准,并在批准部门官网上公布活动组织时间、内容、范围、组织方式、监督方式等。”“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学术活动、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的获奖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严禁组织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挂钩的‘奥数’、等级评定、选拔性考试及学科类学术活动活动。”
表述中有几个关键词:批准(核准)、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选拔考试。把这些关键词连起来,便是此次四部委学术活动禁令的核心: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各类非官方的学术活动,来破坏中小学入学规则。
教育部为何如此严令禁止这些学术活动?
因为它违背了义务教育升学禁止选拔的法律政策,通过“证书”“奖项”与升学挂钩,是一种变相选拔,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秩序;而各种“学术活动”“杯赛”背后,实则是各种商业机构与地方利益的纠葛。这样的比赛,当然该禁!其实,教育部禁止的是各种商业机构组织的“山寨”学术活动。在每年自主招生报考时,时常会有学生拿出各种冠名“全国”“中学生”“××学科”字样的山寨比赛证书。在此也提醒各位考生及家长:各类学术活动鱼龙混杂,参加学术活动务必认准主办单位、官方背景!
02最严“学术活动禁令”能降高中“奥赛热”吗
事实上,不仅国人热衷于各类奥赛,国外的很多地方,同样存在“奥赛热”。以美国为例,美国数学联赛(AMC)每年有20多万名中学生报考,从中选出约1万名学生参加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其中的500人会进入美国初级奥数学术活动(USAJMO);500人里筛选出60人进入国家集训营,最终选出6人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奥赛。
其选拔流程,与中国何其相似。
选拔进入美国国家队的难度,并不逊于中国!国际奥赛中尤以数学、物理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奥赛生,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以数学学术领域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为例,有统计显示,1990年到2005年间,该奖共颁给了26位数学家,其中13位是曾经的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
而国人热衷学奥赛,其目的性并不是做学术这么纯粹(中国历年国际奥赛金牌得主,鲜有学术大成者,便是例证),而是与考大学密切相关。
在2015年之前,五大学科奥赛如果能获得省级一等奖,便有机会保送至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名校,其他级别的奖项,也能够在高考中获得相应的加分;2015年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发布,取消了对奥赛奖项加分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奥赛奖项在高校自主招生中能直接获得降分资格。
现有的经验数据显示,获得五大学科奥赛国家金牌,便可直接被清华北大降到一本线上录取;获得国家二、三等奖,很大概率可获清华北大60分降分录取优惠;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上交大等名校,自主招生进入初审的学生里,超过95%为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得主;甚至获得省级二、三等奖,也可申请大多数985或211高校的自主招生。
因此,几乎可以断定,只要奥赛仍与“考大学”挂钩,尽管基础端教育在严厉“禁赛”,高中教育阶段,学科奥赛并不会因此降温。
因为,问题的根源并没有解决,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禁止选拔,但名牌大学的录取人数是不变的,还是需要选拔呀!在笔者看来,随着名校自主招生的兴起,一些高中为了提高名校升学率,奥赛热情高涨,如人大附中、衡水中学、杭州二中等各省份排名靠前的高中,都有着完备的奥赛教练培训体系。那么,二三类高中岂能落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有些地方,奥赛不仅是“举校体制”,甚至是“举省体制”。
03依靠学术活动评价人才是诚信缺失的无奈
那么,学术活动是如何演化为高校自主选拔人才评价体系中,无可撼动的“刚需”?阅遍这些年高校自主招生简章,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高校,都会把“学术活动获奖”尤以“五大学科学术活动获奖”列为重要报考依据,在清华、北大、中科大等顶尖高校,为何要把95%的初审名额给予学术活动生?或者说,名校为何偏爱学术活动生?以北京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为例,对于报考条件(非医学)明确提出以下三种类别:
1.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人文社科类学术活动全国决赛或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2.在我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3.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学术活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纵观这三种条件,北大简章里,第一条表述比较模糊,第二条表述更加模糊,唯有第三条,表述非常具体,对比赛时效(高中阶段)、名称(学科奥赛)、奖项(决赛获奖)都作了明确要求。
其他高校的自主选拔招生简章,与北大要求的报考条件大致相同。既然第一条、第二条的表述比较模糊,那么,我有一项发明专利,可不可以证明我优秀?有个老师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算不算优秀?我发表了一篇论文,算不算优秀?我参加了某项科研实践并取得重大成果,算不算优秀?究其原因,这些条件太容易造假了!问一下那些孩子,有多少是自己真正实践做出来的?又有多少是家长花钱包装出来的?
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在第三方评价体系没有健全之前,高校才不愿冒着风险,去认可这些来路不明的“优秀”。高校自主选拔招生,意在挑选学科特长突出、具备创新潜质、综合素质优异的人才,因此,对人才的评价体系,理应是多元化、多维度的。高校钟爱权威性高、难度系数大的(五大学科)学术活动生,这让“多元化选才”的价值大打折扣,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因此要想真正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素质教育,破解多元化选才的窘境才是要务。
不靠“加分”靠“特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项目,不是简单的取消,而是改革。取消高考奖励加分后,并非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综合素质发展,而是把这些奖励项目纳入到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改革之中。
而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个性和特长培养,要在新高考改革中加大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力度。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是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治理高考加分造假,推进高考公平,过去多年来,高考加分一直遭遇造假质疑,成为舆论焦点。
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对高考加分进行瘦身,但瘦身后,还是难以杜绝造假。彻底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也顺应舆论呼声。二是治理“加分教育”,所谓“加分教育”,指的是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加分,去上特长培训班打造特长,这让特长加分变得十分功利,也增加学生负担。
国家层面取消奥赛获奖加分,是治理全民奥赛,是防止家长只为政策性加分不顾孩子兴趣培养。而大学自主招生关注奥赛获奖学生,是由大学来评价学生的特长与大学的招生要求是否吻合。
比如,一名学生获全国生物学术活动二等奖,按原来的加分政策,将加20分参加高考录取,报经济学、管理学专业都认可。
而高校自主招生则由学校测评特长,这名学生申请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大学就可能不认可这一学术活动成绩,因为与专业培养人才要求关系不大。
只有报考与生物相关的专业才认可,且还要进行面试。
根据自主招生要求,学生对待奥赛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功利,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特长,以特长选择大学和专业。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招生的通常做法,在美国,奥赛获奖学生,也受大学欢迎,但选奥数的学生,只有5%左右,是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才参加。
免费领取真题及解析,高能讲座不定期与你见面,解决你的疑难杂症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