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学校的话题,前几日斗胆动笔,很多朋友关注,乔妈责任感爆棚,准备续写,手一抖,就收不住笔了。
看热闹的,总是愿意看热闹。
关注国际学校的,更愿意听我说一说国际学校有哪里不好,你们都不怕我得罪人是吗?
怎么说呢?不好的地方,确实有,列出来我不知道是多于十点还是少于十点?列出来的这些,如果能够被学校采纳并实施,那这个国际学校的未来一定会成为家长们趋之若鹜的那一个。
至少,我的需求代表着一部分家长的需求。
产品以需求为中心来做,解决了需求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销售的问题。
动辄二十几万一年的高收费,如果配上好的服务,那必将势如破竹。
谁有能力解决家长的问题,谁就是家长们心目中的好学校。
痛点么!
有人问,你为什么要从公立学校转出来呢?能不能给我一点建议,我的孩子正面临选择。
还有家长说,我孩子三岁,我正茫然,不知道读国际学校好还是读公立学校好?
好吧,乔妈接着信马由缰一下,先从我自己为什么把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说一说。
公立转私立,为什么?
1⃣️ 束缚与约束
儿子今年五年级。
在他还没上学的时候,我就去了一所西城比较著名的公立小学去考察,那个学校的教导主任是我的邻居。
走了一条长长的小路,十几分钟,才进入学校的正门,路边根本没有停车的地方,接孩子,只能步行通过这长长的步道。
狭隘的我那时候居然担心,将来孩子上学,停车和走路都是一个问题。
笨妈一枚,真正难以搞定的不是这些,是能不能进入一所好学校?
那个学校是一所小学中学连读的学校,方方正正的教学楼,不太宽大的操场,校门口还有国家领导人来过的痕迹,绝对是一所重点学校。
我去的时候,赶上同学们下课,走廊里熙熙攘攘,我看看操场,空无一人。
我问教导主任:为什么学生们不去操场?教导主任说:万一学生磕碰怎么办?
十几岁的孩子,磕碰?因为怕磕碰禁止学生去操场,这是不是因噎废食?
这是一所很难进入的西城区重点名校。
2⃣️ 心向往之
到了儿子进小学的时候,几经波折,终无缘我心仪的一所西城名校,那是一所可以寄宿的小学,吸引我的还有那里的游泳馆。
彼时,学校的事还没落听,我飘飘然高枕无忧地去往了美丽的新西兰,然后呢,没有然后了,这所心仪的学校无缘了。
倒着时差,在新西兰友人家里,家人打电话问我:现在入读的学校也分寄宿和走读,要不要寄宿?
寄宿?我只认那一所小学的寄宿,这一所的寄宿,想都没想过。
仓促间,告诉家人,不寄宿。
新西兰悠悠哉哉回来后,儿子上学,日子风头变了,每天三点二十接小主放学。
我原来的那一点美丽畅想,孩子寄宿,我星期一到星期五飘飘然,就这样成为了南柯一梦。
三点二十放学的状态我坚持了一年。
到小学二年级,我办了一所小机构——家长联盟,托管加兴趣课,只为了让儿子放学后有放心的地儿可去,为了我不至于开着车东奔西走于各个遥远的兴趣培训机构。
那一年,我还带着儿子在新西兰一所公立小学试读了两个月。
我这个笨妈,两个月也没想明白,去还是留?
新西兰的美好与孤寂并存,让我不敢长留。
国际教育的体验,让我心向往之。
3⃣️ 视力问题👓
二年级升三年级,儿子近视。
儿子的眼睛一直是我引以为荣的,大大的,亮亮的,圆圆的,黑黑的,忽闪忽闪。
可是,近视了。
医生说,近视不可逆,想近视别增加太快,要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多看远处。
学校里,课间很少出去,体育课不是每天有,偶有雾霾天体育课停上。
貌似前几年,雾霾天也多,越盼望户外活动越感觉活动时间少。
配了框架眼镜,半年增加50度,又半年,又增加50度,好可怕。
儿子说:妈妈,老师表扬我了,说我课间休息时间看书了,不打不闹。
我问:其他同学呢?儿子说:他们在走廊里跑来跑去。
我问:你们不去操场吗?儿子说:不去。
4⃣️ 如此不同
我的大学同学,她的儿子在国际学校读书,有一天,我们聊天,提到了孩子的学习,我说,发一个儿子的作业我看看?
她给我发来一份电子文档,是一篇论文的PPT,论点论据论证,条理清晰,文思缜密,全英文,她儿子写的。
我发现,国际学校读的书和公立学校读的书好像不是一码事儿。
儿子现在所在的公立小学也是北京市的一所重点小学,我在网上查了查,叫二类一流。
西城区地处北京市的城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然,这个区的学校普遍口碑不错,最有名的当属实验二小。
这所二类一流学校,也是一票难求的。
老师们很好,同学们很好,家长们也不错,可就是,和国际学校读的书有那么点不一样。
5⃣️ 英语思维
我是英语四级考过的,稀里糊涂考过,考试没问题,口语交流有问题。
我去新西兰,去加拿大,在朋友家小住,他们的小孩从小在国外读书,英语仿若母语,流畅自如,中文倒是像外语一样了。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因为教育环境的不同,和中国的循规蹈矩截然不同。
早晚有一天,儿子是要走出国门的,即便不是扎根于国外,大学的过程总是要在国外完成的,要么早,要么晚。
我在新西兰遇到的一个中国小伙子讲他在初中被父母送出国,很长一段时间谁说话他都听不懂,他说最难熬的时候,就一个人偷偷流泪。
看来,语言问题如果想解决就要早解决,而且越早越好。
在国外的一位大姐,有经济实力,在新西兰很久,投资生活各方面都很好,但我知道她语言不通。
语言,就像一堵墙,横亘在那里。
双语,势在必行。
不但学会说英语,还要学会把英语当成母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想过带儿子出国留学的,也尝试过,但是,儿子越来越接近青春期,我这个妈,搞不定。
6⃣️ 唯一答案与思辨
公立小学的家长们都深有体会,语文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除了生字生词、作文,就是阅读理解,这是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
生字生词这一块没得说,天天讲日日练,作文呢,经常写,考试必考内容。
我就说说阅读理解。
我们的阅读理解,从我小时候就是指出中心思想,描绘出你对文章的理解。
可是,既然是理解,就有差别,只要这差别和老师的理解不一致,这答案就不对了。
这样训练的结果是我们只知其一,不想其二。
因为一直以来我们训练的都是统一标准,统一答案。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能力上的区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理解的不同和做法的不同。
我们越发长大了,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的,A和B都是事物的某一面而已,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
辩证地思维和看待问题,是我们毕生都要修为的。
中国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语”和“文”的教育都没问题,但是,缺少思辨性训练。
7⃣️ 未知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对未知的东西恐惧,因为未知。
你不知道你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世界,不知道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这世界?
有那么一天,我发现,未知的东西有很多好处,越是未知的,越是要尝试的。
有时候,未知的,才可爱,未知的,才有意思。
中国人习惯蜂拥而上。
这件事情,大家都觉得好,就一哄而上,不加思考。
对国际学校,我是未知的。
放眼西城,没有一所私立学校,所见所闻都是公立学校。
要有北京市户口,要划片,要考试,要托关系,才能进入一所满意的公立学校。
满脑子都是怎么进入一所好的公立学校,好像唯有进入公立学校才是正经上学的渠道。
没户口、没身份,公立学校不收的孩子才选择私立学校,当然,也有一种叫民办学校。
我在儿子准备上一年级的时候,曾经去过北三环的一所国际学校考察,那时候他们的学校收费还是十几万,我去看了,没太看明白,没敢去,觉得北京教育资源这么好放弃了可惜。
前几天一查,他们学费涨了好多。
当时带孩子去新西兰短期留学,在一所位置略偏的私立学校和一所交通便利的公立学校之间,我仍然选择了公立学校。
在新西兰,小学生短期留学读公立学校和读私立学校学费差不太多。
同样的学费,当然应该选择相对贵族一点的教育,很多时候,商品的贵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由于认知的局限,对这些就没幻想过。
8⃣️ 拥抱变化
生活中除了稳定就是变化,学会拥抱变化,适应稳定,是人应该有的状态。
我们小时候,小学、中学、一成不变,甚至觉得稳定是人生应该有的状态。
现在的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学会拥抱变化,拥抱未知,你会发现人的潜力是巨大的。
一切你所未曾接触的,都可以用拥抱变化的心态去迎接。
孩子的适应力是极强的,他们就像一颗坚强的小苗,给他合适的土壤,勤于管理,必将茁壮。
对我们而言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至少对我儿子来说,这事儿就不叫事儿。
至少,目前看来,我就没觉得这样的变化对他有什么影响,过度很顺畅。
9⃣️ 和世界接轨
我去新西兰,住在朋友家里,她家紧挨着小学。
新西兰的绿化非常好,草地、绿树、蓝天。
每到放学,都有孩子赤着脚走路,赤着脚爬树,赤着脚在操场上踢球。
中国的乡村学校应该也可以赤脚走路和爬树的,但是,那是不一样的状态。
出国,一时半会儿出不去。
不出国,在公立学校,就是目前的状态,五六年级在题山中备考,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备考,在快乐而迷茫的中国式教育中一路走下去,都不知道为什么奔波与忙碌?
有多少中国大学生考试是被迫的,专业是爹妈老师帮忙选的,大学毕业后一下子失去重心无所适从。
又有多少大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嘟囔:我妈给我选的专业,我一点都不喜欢。
是一边嘟囔一边换专业的多?还是在嘟囔中读完大学的多?
扯远了。
有一天孩子真正出国读书了,会发现那一个世界与我们熟知的世界不大一样。
和世界接轨,是这一代的必然。
读国际学校,不出国门早一点接触国际教育,貌似不错的想法。
无非,学费高了点,路途远了点。
总好过十几小时飞机的跋涉。
退一步讲,万一不合适,我们还有退路,可以转回公立。
🔟 感知不同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一上学就是在中关村三小,人大附、或者实验二小,是不是就不转国际学校了?
有可能。
目前在这个国际学校就读的孩子,从公立转来的,来自于知名小学的不多。
名校的教育资源还是很给力的,一个特级教师的魅力是巨大的。
我曾经听过北大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的数学课,那时候我去采访他,我就想听一听北京的特级教师怎么讲课,哇,真是不同。
他将数学融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解释,哪里是在讲数学,那是老师引领你揭开解读世界的一方面纱。
尽管儿子所在的学校也很不错,但是,和这些个学校比,尚有差距。
我不能带他去感知那最好的世界,至少引领他去一个我所能及的更好的世界。
这个世界本就不能可能人人拥有最好,但是,你可以努力成为最好。
信马由缰,居然也罗列了十点。
这十点,是给家长们看的,如有共性,说明你我略同,如无共性,这世界本就不同。
一万个剧作家,一万个哈姆雷特。
对我的儿子而言,他看了,也许会说:老妈,想多了吧?
他的感受就是:学校好,和同学在一起开心,舍不得老师。
我曾建议;咱换一所更好的学校吧?
他说,我哪儿都不去,就在这个学校。
当初劝他离开公立学校的时候,他有点不情愿,理由也是:学校好,和同学在一起开心,舍不得老师。
这个世界,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灵秀,本无可比。
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恬淡,更不可相提并论。
国际学校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从幼儿园起接受国际教育的,一年级直读到现在,就没有转学这一概念。
难道越是我们这些后来者,越是惶惶然?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世界的路有很多,无论你走哪条路,彼岸都是我们努力前行的终点。
不同的路,看见不同的风景。
不同的心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无论在哪里,用安的心,喜的悦,看自己,看他人,WOW,原来世界如此美好!
给自己,给阅读的你!
乔妈,11岁男孩的妈妈。
爱孩子,爱家人,爱生活。
无关东西,不分南北,随性而写!
喜欢乔妈的文章,请点击页面上方的“乔妈日记”关注一下。
想要迅速阅读以往文章,打开下面的链接:
生命是一场懂得,剪一段流年的时光!
有一种感觉叫心意相通
我常常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只想卸下身上的铠甲,变回柔柔的自己,被温暖!
这里是生活的五味杂陈,你可以看到日子的模样!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