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到国际学校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这半年,心里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去年八月,下定决心,几经劝说,儿子终于同意入读国际学校,可以说,是我把人家劝来的。
昨天晚上,我说:儿子,咱别读了,咱还回公立学校,至少公立学校有老师可以约束。
今天早晨,儿子说:妈妈,我喜欢这个学校,我不想回公立学校。
于是,日子照旧。
2018年3月9日
一直不太敢写国际学校的话题,不知道该怎么写。
毕竟也读了大半年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一下。
1老师学生知多少?
国际学校每个班里的学生很少,儿子所在的五年级,分成A、B两个班,两个班的孩子加起来这学期刚刚增加到19位同学。
两位老外班主任,主理班级日常事务和英文教学,一位中文数学老师,一位中文语文老师,这是两个班的基本配置。
英文教学包括 Literature、UOI(Unit of Inquiry),大部分时间分班上课,班主任各负其责,有的时候也会合班上课。
说是两个班,既是两个独立的班级,也是一个整体。
数学每天一节,分为中文数学和英文数学,比例分配各占一半吧。
中文数学由中国老师用中文教,英文数学由班主任也就是外国老师用英文教。
中国语文每天一次课,由中文老师用中文讲课。
每天在教室里,除了上述几位老师,还有一位ESL老师(老外),专门给孩子们讲语法发音的,以及一位翻译老师(中国老师),这位老师是给不懂汉语的外国孩子讲中文的。
2这里的学生怎么样?
没来国际学校之前,有很多担心,攀比啊,炫富啊、管教不严啊,孩子不适应啊,种种担心和顾虑。
道听途说总不如实地感受来的真切。
至少,在儿子的班级里,你能充分地感受到孩子们很有教养。
普遍家庭经济条件好这一点毋庸置疑,有的家庭条件不是一般地好,车啊、房啊都能见分晓。
这里的保时捷、宝马、奔驰、特斯拉、路虎都属于常见车型。
房呢,学校地处中央别墅区,一部分孩子是住在附近的别墅区的。
尽管如此,在攀比炫富这一块,倒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觉,即便有,也是来自于成人,而非孩子。
你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开朗,单纯、可爱和善良。
其实,孩子的世界总是简单而美好的,很多复杂的想法往往是大人赋予的。
不排除有的孩子成熟,有的单纯,这种个体上的差异,在公立学校同样存在,龙生九子尚且不同,何况是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
整体上,孩子们都很好。
3家长们如何?
在这里,能够感觉到国际学校的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公立学校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舍得投入。
公立学校学生的课外补习绝大部分都是依赖于培训机构的,放学之后,东奔西走于各培训机构是常态。
部分国际学校的家长为了教育效果精准,机构培训学习不是主体,一对一的课后补习和辅导占多数。
国际学校周边的补课费用和课外课费用整体要高于北京的其他区,不但一对一老师的起步价高,而且去机构学习的费用也比我们通常了解的市里的培训机构收费价格要高上一些。
一对一请老师,价格不菲,根据科目不同老师资质来历不同,中教外教的不同,外教国籍(非洲国家、欧美国家)的不同,课时费200到600不等。
也许还有更高的,也许没有,没有调查不能随意发表见解。
今年,儿子所在学校有几个孩子考取的大学比较不错,有家长说:哪里是学校好,还不是家里的课后教育给力。
这种说法,未必代表全部,但至少说明,要想考取名校,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力量必不可少,所谓的功夫在诗外么。
家长群体里老板、高管、外企、全职妈妈占很大的比例。
4进出学校如何?
过去,在公立学校,学校的大门是被保安值守的,家长进出学校要请示汇报批准才可以的。
接送孩子,只能送到学校门口。
一到下课,校门口的家长群聚于门口,黑压压堵成一片,于是乎,学校门口就成了家长们沟通和信息交流的一个场,家长们借此熟悉彼此和了解孩子以及孩子们在学校的状况。
开始的时候家长们都是陌生的,半年一年之后,常去的家长彼此都混了个脸熟。
我们曾经入读的公立学校地处西城区,二环里地铁旁,交通方便。
公立学校因为划片入学,绝大多数孩子都住在学校的三五公里范围之内,接送孩子有走路的,有骑车的,坐公交的,开三轮车的,开汽车的,混合,通常经济轿车多于豪车,非机动车接送多于机动车接送。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交通方便,孩子们离家近,公交车地铁都能解决问题。
再就是西城老城区,学校通常都是在巷子里,孩子多路窄,汽车根本没法停,所以能不开车的都会选择不开车的方式接送孩子。
国际学校不同,孩子们住的相对分散,两三公里算近的,七八公里十公里都属于正常,还有一些住在城里,要么家长长途跋涉专车接送,要么坐校车,其中坐校车的占了一大部分。
不坐校车的,接送孩子在学校的大厅,每个家长一个接送卡,佩戴接送卡可以自由进入,门口也有保安值守,但是因为整体学生数量少,所以保安们对家长的熟知度很高,陌生人想混进去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因为有一部分孩子是乘坐校车,家长们居住地和工作单位离学校远,所以,这些家长几乎是不来学校的,这样导致这些家长们彼此几乎不见面,除非有特别的沟通,否则也是各顾各的孩子。
即便来接孩子的家长,如果不善言谈,或者不想交流,彼此熟知的机会也不是很多,通常都是接了孩子就走,不大停留。
如果不是学校有一些活动邀请家长们参加,可能大家认识和了解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进出学校这一块,和公立学校比,那是相当自由。
整体的感觉学校是开放的。
5老师们如何?
这里的老师老外为主,国际学校么,中国面孔除了中文教学的语文、数学课是中国老师之外,剩下常见的中国面孔大部分都是管理人员。
在公立学校,常有那么一句话,说家长不论多大的官,不论多有钱,见了班主任都像“孙子”一样,低眉顺眼。
这话的表述可能没那么准确,但至少反映出,在公立学校,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是有着“距离”和“惧怕”的,大家都有着敬畏之心。
家长要和班主任沟通好,并配合好学校需要配合的,以便使班主任能够多多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
比如,课堂上多提问啊,给孩子在班里或者学校里安排一个职务啊,多一些出头露面的机会啊。
家长么,总是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优于对其他孩子,多多关照才好。
尤其孩子闯了祸的情况下,那更是胆战心惊。
国际学校不是,老师们都很客气,就算是班主任,也是微笑的、客气的,超有耐心的。
即便孩子有了不大令人满意的状况,班主任同样是和蔼可亲地和家长沟通,不愤怒,不指责。
大部分情况下,老师们对孩子们都是欣赏的,会夸你的孩子很好啊,进步很快啊,这话对孩子们来说是大赦特赦,对家长而言,有时候就觉得,咦,我都看到那么多问题了,老师难道就没发现吗?
个人感觉,国际学校老师们对孩子的亲切友好导致孩子们的自尊心、好奇心、兴趣等都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快乐,每天都快乐。
所以,惯常的情况下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现状不大满意,觉得太宽松了么,甚至想转学,但是孩子不舍得离开,觉得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如何如何好。
怎么说呢,快乐教育,真的是快乐教育。
至于管理上么,总有家长会觉得国际学校的严格性和约束性比公立学校差,不是一点儿,是差很多。
6与学校的沟通如何?
平日里,通常情况下,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只是邮件往来,老师发布一个通知,或者个别孩子有些什么特殊情况,包括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或者完成效果不好,都是“发邮件”,无论多急,都是发邮件。
当然,家长有急事可以直接去学校,但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空闲时间,所以,发邮件沟通就成了最主要的方式。
面谈也是一种选择,英语好的家长那就是沟通无障碍了,英语不好略微有点麻烦,但也不是不能沟通,可以请班级里的中文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协助沟通,或者,学校也可以安排学校秘书代为翻译。
总之,邮件沟通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拿起微信就写,打开电话就说的来自公立学校的家长们来说,确实需要适应一下。
大部分老师都不会留私人电话号码或者微信给家长。
见校长和教学主任这都是平常又平常的事情,偶尔还能看到校长在大厅门口给大家把门,想约见也是很容易的。
每周都会有一个 Infobyte,就是学校各年级一周情况汇总,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的信息汇总在一起,以文字的形式由学校发到全校每一个家长的邮箱,中英文双语。
还有一种叫Class Newslwtter,这是阶段性的班级学习情况汇报,由班主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家长近一阶段学生们在学校都学了什么,做了什么,也是中英文双语。
学生们到了高年级,还有一个家长与学校沟通的形式叫ManageBac。
这应该是国际学校普遍采用的一个信息系统,学生的科目信息,作业情况,老师的评价和每学期的成绩报告单,都显示在ManageBac里,每个家长一个独立账号。
可以说,和学校的沟通尽管有着语言上的障碍,但整体沟通是顺畅的。
7户外活动怎么样?
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在课间方面最大的差别:过去,在公立学校,除了早操,老师们通常都鼓励孩子们安静在教室待着。
课间的时候,谁要是不在教室里外跑来跑去也是会被表扬的,教室里外跑来跑去是要被制止的。
操场玩耍?怎么可能,伤了碰了怎么办?谁担责任?曾经儿子公立学校的班里就有孩子因为互相打闹被推下操场中间的主席台,家长担心孩子被摔坏,几天没上课带孩子去做CT检查。
公立学校,孩子们利用课间时间写作业也是被鼓励的。
利用课间写作业的孩子可以节省了回家写作业的磨蹭,家长们是既欢迎又无奈。
欢迎,是因为在学校写完作业总好过回家的磨蹭和省去了孩子大人一件不合的鸡飞狗跳。
无奈是孩子们除了体育课几乎没有户外活动,一天这样用眼,不近视才怪。
以上是公立学校的常态。
国际学校不是,这里的课间休息被称为“recess”,这个时间孩子是一定要出去的,必须出去玩。
可以在操场里踢球,玩滑梯,还有游戏,儿子说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是“catcher”,应该是类似我们小时候玩的抓人游戏吧。
如果有小朋友作业完成不好,课堂不守纪律,老师惩罚的方式之一就是取消孩子们的“recess”,一天、两天的recess被取消,只能在教室里活动,这点孩子们还是很介意的。
儿子的班级五年级,每周两次体育课。
含一节游泳课,一节室外体育课。
学校有自己的游泳馆,每个星期一次游泳。
室外体育课,有时候玩‘躲避球’,有时候可能是跑步或者打羽毛球。
上课的时候,体育课也是分班上课的。
五年级两个班,分开上课的话,每次上课只有不到十个孩子一起上课。
体育老师就一位,噢,小学部五个年级,只有一位体育老师,这是那天早茶会才知道的,这位老师一天要上4-5节体育课。
我问老师:累不累?他说:不累。
关键是,老师还要做记录,看到老师拿了厚厚的一个本子,据说上面有每一个孩子的体育上课记录。
体育老师是老外,这老外也够拼的。
8教育教学体系如何?
国际学校课程体系有几种,A-LEVEL、IB、AP课程体系。
怎么区分呢?如果孩子存在严重偏科的情况,可以考虑选择A-Level课程。
如果孩子的自学能力较强,可以考虑选择AP课程。
如果孩子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很强,可以考虑选择IB课程。
(以上观点来自于网络)
儿子所在的国际学校采用的是IB课程体系,这一点和公立学校太不同了。
IB课程分配在六个基础学科领域里,既要学习科学科目,又要学习人文科目。
简单说,没有教材,强调个性化培养和创新教育的主题式教育模式。
每一两个月一个主题,老师带领孩子们发现,探索和总结归纳。
关于IB课程,各位家长如果想详细了解,可以网上恶补一下,我实在没办法说的全面。
我们来之后,第一个阶段学习的是关于青春期的主题,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探讨和了解青春期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阶段是关于殖民地的主题,让孩子们任选一个国家来探讨和殖民地相关的内容,甚至采取由其他班的同学在未沟通的情况下占领班级教室的方式,让孩子们体会“被殖民”的感受。
现在,孩子在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Eexhibition,儿子选定的主题是机器人和战争,他目前所做的就是在为这个主题做任何可能的准备。
两个班主任,没说么,少的时候一共14个孩子,现在孩子多了,十九个,每个班不到十个人。
有时候分班教学,有时候合班上课,大体内容相同一致,包括,课外活动,比如去博物馆或者天文馆、动物园等,都是一起出行。
开始刚转去的时候,我们这些公立学校的家长对于这种教育模式很不习惯,没教材,也不知道孩子们学什么了,作业也不多,除了语文数学无障碍之外,剩下的和英语相关的,英语不好的家长真是想帮帮不上。
只是感觉孩子们写字没那么规范了,数学题做的也不如原来顺溜了了。
您想,原来在公立学校,每天的数学语文天天写天天测天天练,现在变成了非主流,孩子们的字都飞了,长草了,家长们的心也跟着慌了。
关键是,有时候,你不知道孩子们在学校都学了什么,老师都教了什么?一到开家长会的时候,最普遍的问题是经常有家长站出来询问:能不能告诉我们孩子到底学了什么?
我倒是很喜欢这种所谓的IB课程体系,感觉很科学和合理,远不同于公立学校的统一标准统一答案。
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老师给予你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孩子们可以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分主题的学习和探讨。
我去儿子教室听过几次课程,感触最深的就是自我约束力强的孩子和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孩子,上同样内容的课,收获可能差别很大。
因为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老师盯着你,谁不认真听讲或者谁的作业完成不好,老师会耳提面命?不会的。
这里更尊重孩子,本就有理解力领悟力高低的差别,所以不苛求每个孩子一致的水平一致的反应。
老师也不是不管,但是不像公立学校那样地严格约束。
其实,任何一种教育,老师教是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彼此效仿和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家长愿意给孩子送往名校,就是在一起学习的孩子都特别优秀,总有一些你值得借鉴的地方让你受益匪浅。
名校,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的配备,越是名校相对师资力量越好一些。
好的老师是什么?不仅仅教授知识,还启发引导孩子做人。
有了好的视野和认知,对孩子的引领和启发,应该会有区别,要不怎么说名师出高徒呢?当名师不是必备条件的时候,学生之间彼此互相学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我们就读的学校,非国际学校里的最优校,时间不短,口碑还不错,但是和那些只招收外国籍孩子的学校相比,名气略逊一筹。
和目前被大家推崇的鼎石、乐城相比,口碑上也略逊色。
很多家长甚至把这里当作一个过渡校,作为去国外就读或者去其他学校就读的一个跳板。
硬件是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贯穿这些,我觉得想提高还是可以提高的。
9学生流动性如何?
过去在公立学校,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或者六年级,那是一班到底,鲜有流动。
在国际学校可不是这样,这学期在的,上了没几个月,下个学期,要么出国了,要么转去其他学校了,尽管也都是在国际学校之间流转,但是学生的流动不再是鲜有耳闻。
我们原以为的那种担心,孩子们去了会有陌生感啊,彼此不熟悉,怎么说呢,刚开始确实会有点点,学生之间的这种不大接受,但是整体上,接纳度很好,大部分都能很快适应和融入学校生活。
这一点比公立学校要好。
我们曾经在公立学校时,有一个小男孩,自从转学来了之后,一年的时间了,仍然感觉到说不上哪里,反正没有被完全接纳,这个孩子和其他从一年级一路走来的孩子相处,相比而言,总是有那么一点点隔阂。
国际学校不是这样,可能孩子们对于新生老生的进进出出已经习惯,所以,只要待上一段时间,很容易就不分亲疏,我说的亲疏是不再区分新同学、老同学,大家一视同仁。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国际学校相比而言,流动性很频繁。
家长们也是,一旦觉得不合适,只要有更好的渠道,就会考虑流动一下。
怎么说呢,学校教育,重要不?非常重要,但是不是全部,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学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启发。
我的大学同学,她的儿子,十二岁,目前英语比中文还流畅,除此之外,还学习了西班牙语和法语,学识渊博,阅书无数,英文的大部头书籍读起来得心应手。
这是学校教育的功劳吗?当然不是。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会更好,其实,更好的世界是自己。
10非主课如何?
既然说了,就凑上十点吧。
今天学校开早茶会,邀请家长们参加,谁有空谁去。
今天的主题是由学校的音乐、体育、艺术、已经图书馆老师分别为大家介绍他们主讲的科目都学习哪些内容。
这也是国际学校的不同之处,经常开会与家长们就教育教学以及和孩子相关的问题进行沟通,尽管有时候沟通了并不等于就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是,至少态度是真诚而虚心的,所以,这一点,也让家长们感觉很受重视。
比如今天的早茶会有家长提到了游泳课经常不能正常开课的问题,校方立刻安排了运营部的人来和家长们沟通,从态度上先解决家长的担心。
说跑题了,回到艺术课吧,体育课上面已经提到了,美术课是老师会配合学生们的阶段性主题启发孩子们进行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
阅读课是由图书馆的老师带孩子们阅读一些经典的英文书籍。
音乐课么,老师会让孩子们接触到音乐的各个方面,但是,我听来听去,发现,好像孩子们的音乐课不唱歌。
这一点,我觉得有点遗憾,您想,孩子们正是童声的最美阶段,如果不让甜美的童音肆意嗨唱一下,是不是有点遗憾啊?
正是爱唱爱笑的年龄,不发挥一下这一功能,慢慢就会退化的,这是让我挺不能接受的。
关于国际学校的点点滴滴,远非我这十点所能囊括,仅就我所知道和感受到的一些内容,做了一个小的归纳和总结,可能不够全面,也可能有些也没那么准确。
对于,想了解国际学校的家长们来说,至少对那些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家长,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以上说的通常都是好的地方,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
有,另起一章,待我慢慢叙来。
生活,没有哪一条路是正确的,也没有哪一条路是错误的。
让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更好地成长并与社会友好相处,是每一个家长心之所往。
无论选择了A还是选择了B,彼岸都是我们期待到达的终点,只是,因为道路不同,我们沿途所见的风景会略有不同。
当你在犹豫究竟该走哪一条路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就好了,人这一辈子,哪里有对错啊,只是沿途所见不同,和心中的期待不同而已。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