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芬兰的几所小学,发现了两门有意思课程,一门是木工手工课,一门是家政课,但在我的学校,这两门课程打死我也不敢开。
在坦佩雷市的Pispalan小学,校长马尔库带领我们参观课堂。行至某间教室时,有一群孩子正在操作貌似缩小版的电动车床”,更多的孩子都戴着护目镜、防噪音耳机,在各自的操作台上,用锤子、凿子、电钻、钉子、木方、木板敲敲打打在做些什么,马尔库校长进门后,还戴上护目镜亲自动手指导了他们一会儿。
校长告诉我,这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做木工手工课,这个班的手工课题,是每人用实木制造一栋他心目中的美丽别墅,然后,班级合作,搭建一个完整的村庄,这个课题需要一个学期完成。
后来进入赫尔辛基的万塔国际学校,又看见了比Pispalan小学更大一些的手工教室,认真观察,各种感觉都有:佩服、高兴、期待、赞许,最关键的感觉却是胆战心惊:
教室里有6个实木操作台,周围有序布局的是小型电动车床、刨床、锯床等设备,墙上或柜子里,或挂着或放着电钻、各种钉子螺丝木销子、手工凿子、刀子、刨子、锯子,还有存放实木方料、板材的架子和材料,简直就是一个家具生产车间。
这些工具任何一件使用不当,都会造成身体伤害,且喜欢打闹多动的小学生,这样的伤害在所难免。
校长珊娜告诉我,学校投资最大的、最受学生欢迎的两间教室,除了这间木工作坊,另一间是家政教室,随即我们参观了她的家政教室。
家政教室里的装备也是相当离奇,可以这样说,普通家庭厨房里有的,这里都有。家政教室大概是六组布局,每组都有洗衣机、微波炉、大型烤箱、冰箱、煤气灶、锅碗瓢盆、洗菜池子、抽油烟机、各种调料,当然还有各式菜刀、菜板。
在我的眼里,这些都是安全隐患,满眼都是教育局的追责和“学闹”场面。我不敢说是“魂飞魄散”,至少也是胆战心惊了,这样的课程,我真没有胆量开。
珊娜校长说,这两个教室是学生最迷恋的地方,教室需要校长出面科学分配,否则争不到手。
至于学生的人身伤害,也时有发生,但芬兰的家长并不“学闹”,他们知道这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早有心理准备,也接受这样的培养理念。至于伤害的处理,有校委会、保险公司、法院,家长都能走正常渠道处理。
我很赞成开设这样的课程,学校也可以投资这样的设备,但我还是真的没胆量开课。因为,教育局和家长给我上过太多的“课”。
在芬兰,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芬兰,老师可以任意调整学科课时量;师生共同商讨周学习计划,真正落实“我所教的,正是你想学的”教育理念;学生15岁前没有成绩单,没有所谓的成绩排名;每一个学生都在为自己下一步学习,孩子们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是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芬兰的学生绝对不会为老师而学、为学校而学、为考试而学,他们只为自己而学。
在国内,教改之风日盛。讨论最多的,还是教育如何回到人性本源的问题,是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理念转换问题。但无论如何转换,我们审视自己的课程、课堂及教育模式,真的实现“学生为自己而学”了吗?
让我们看看芬兰孩子的学习生态。
课程设置是由政府层面决定的,这个你不能变,比如小学,政府规定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阅读、写作、自然、音乐、宗教、美术、体育,这是芬兰国家教育大纲明确规定的,是进入法规层面的东西,你要改变,你就违法!同时,国家对不同级段的周课时量也有具体规定,1~2年级每周19节课、3~4年级每周23节课、5~6年级每周24节课、7~9年级每周30节课。
但这些规定到了学校后,其执行过程就显现出巨大的人性化色彩。
老师可以任意调整学科课时量
在不改变国家规定的学科开设门类的前提下,实际教学中,芬兰的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孩子学习进展,自行决定各学科课时量的多少,而不必报告校长。比如,班主任认为这周必须加强阅读课程,就可以自行压缩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的课时量,甚至可以自行决定临时变更课程安排。
比如这节是数学课,上课前发现学校来了一批学生特别喜欢的书刊,班主任可以马上宣布,这节课改为阅读课,带领孩子们进入阅读状态。
师生共同讨论本周学习计划
每周开始,老师会与学生共同讨论本周的学习计划。
如何体现“关注学生如何学”?芬兰各班级的周教学计划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计划,而是本周学生的学习需求计划!
每周初,班主任都会召集班级学生开会,民主商讨这个周学生要学习什么,哪些要多几节课,哪些要少几节课;哪些问题需要自己研究,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助。
老师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本周教学计划如何开设,真正做到“我所教的,正是你想学的”理念的落实。
15岁前学生没有成绩单
芬兰的学校,九年级以下不得组织任何统一考试,不得在老师自己组织的少量测试里,给孩子排名。老师决不能根据测试结果,告诉孩子你是最好的、你还可以、你的成绩最差要努力。甚至学校里不得张贴所谓“优秀生”的名单、照片和海报。
他们认为,那样的考试、排名或者海报,会让孩子产生极度不安,对学习产生恐惧甚至缺少安全感。
芬兰孩子为自己下一步学习
在芬兰,有一种理念已经植根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心里,那就是学生绝对不会为老师而学、为学校而学、为考试而学,他们只为自己而学。
所以,孩子们学习的都是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所以才会倾注最大的热情去学习。
芬兰孩子每天都觉得自己在进步。与国内的孩子相比较,这是个非常有哲理的现象,也是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现象:
由于没有考试的比较,芬兰的孩子学习变得轻松而富有乐趣,而且,每天孩子在学习结束时,老师会告诉孩子,你今天确实比昨天掌握了更多的东西,你比昨天进步了很多,孩子都是带着满满的自信回到家里的。
而国内的孩子在周考、月考、期考、小升初、中考等各种考试的密集压制下,尤其在老师明示、暗示的考试排名中,很多孩子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甚至越学越倒退。
孩子可以有任意的学习姿势
这在国内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学生在上课时,不会有同一个坐姿的要求,可以用坐、靠、斜、跪、蹲、站、趴各种姿势听课,甚至离开座位到休息区看书写字。而我们国内的学校,几乎都对孩子的坐姿、举手、板书、持书等姿势,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
当我对这样的课堂管理表示质疑时,赫尔辛基万塔学校的珊娜校长反问我:您在喝咖啡的时候,会一直正襟危坐吗?你也会不断调整到一个你认为最舒服的姿势对吧?何况孩子呢?
在芬兰,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来佐证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用艺术的审美眼光
观察世事万物
用艺术的发散思维方式
去了解世界,
那么你就有了
与别不同的创造力。
小编问一句:有没有给孩子报绘画班的呢?
如果没有,小编提醒您,学习绘画益处多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