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小羽和大家讲了国际、国内在奥林匹克数学学术活动方面的历史,也附上了57届香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学术活动的题目,相信有的读者已经尝试体验了一把真奥数。
今天小羽就从当今的“奥数热”现象和大家说说我的看法。
就奥数本身来说这绝对是一项数学界的“奥斯卡”,从设立的初衷和举办的历史就不难判断,这是一个经得起时间和学术考验的顶尖赛事。
就赛题而言我们也不难看出主要是考验选手对逻辑及数学理论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因此“奥数”本身的确对于有强大逻辑推理能力,数学理论功底扎实,对数学科目有浓厚兴趣爱好的孩子而言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方向。
每年能够通过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取国际奥数桂冠的“最佳男主角”或是“最佳女主角”,简直是凤毛麟角。
从1985年截止到2010年历年国内所有获奖选手中进入北大:117人次;清华:18人次;复旦:5人次;上海交大:4人次;科大:7人次;其它:4人次,近75%保送北大。
小羽恍然大悟,纵使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每年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学术活动的选手只有6个,而让“奥数市场”热起来的是奥数背后一些不良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获奖后被保送清华、北大”的光环所产生的利益链而编织的骗局。
我们不得不承认“奥数”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大家却忽视了一些关键点:教授孩子们奥数知识的老师和选拔奥数人才的机制。
我们就拿2016年第57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学术活动获得团体金牌的美国来举例子。
美国奥数队的领队(总教练)是美国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罗博深(华裔),2004年第一次担任美国奥数队副教练,2010年到2013年连续四年担任美国奥数队副教练,2014年开始担任总教练,三年里两年获得国际奥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而在罗博深之前,在美国菲利普埃克塞特中学的担任数学老师的冯祖鸣博士(地道中国人当年获得团体冠军中的选手姚远就是他在该校的学生),更是连续当了11年的美国奥数队总教练,
美国奥数队现行选拔机制就是他在原来联赛机制基础上调整而成的,他带领的美国奥数队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位居团体前三名,最差的一年是第六名,但始终没有拿过第一名。
不难看出教师的水平对于知识金字塔顶端的重要性。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也许会说:是不是只要选择一个自身水平更高的教练,我的孩子也可以成为神童?答案是:非也。
比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科研方面的成就是里程碑式的,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教书吃力,在北京四中任教期间,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
这里并不是要诋毁谁,而是想说术业有专攻,不是谁都可以当老师。
老师的自身水平固然重要,但自身水平的高低是与学生的能力相对而言,老师授课能力才是关键。
打个比方来说有个老师自己的水平是一盆水,还有一个老师的水平是一碗水,学生的水平是一酒盅,要想把学生教成和老师一样那就首先需要学生要有能盛下老师水平的能力,假如学生始终只有一个酒盅的能力,纵使老师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能使学生超越那一酒盅半滴。
倘若学生的能力足够,那么接下来就要看老师“倒水”的水平了。
还记得曾经学过一篇欧阳修写的《卖油翁》讲的是一个卖油的老翁倒油入葫,油过葫口铜钱眼而入却不沾湿铜钱的故事,虽然是告诉读者熟能生巧的哲理,但是假如这是一个只会满堂灌,“倒油”方法简单粗暴,自身水平又有待考证的老师,您觉得您家孩子能够从他那里获得多少真材实料呢?
不说能学到多少,怕是到最后还会误人子弟吧。
要找到一个有水平又会教书的老师,应该不是一件易事,要不人家美国队也不会十几年都只用一个教练,至少不会像现在遍地开花的“奥数班”那样教师资源充沛。
这一期我们讨论奥数的事儿就先聊到这里,下一期我们接着说说奥数里的那些事儿。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