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滚滚了几十年的“奥数”终于开始有了偃旗息鼓的迹象。
今年2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通知,
“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
严禁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学术活动 ,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想了解详细情况的同学可以直接上教育部网站查看: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802/t20180226_327752.
html)其实在这个通知发布之前,不少城市的奥数学术活动就已经被喊停,比如成都,原来绝大多数小学生必考的“华赛”和“奥赛”已经取消。
现在有了教育部的这个专项治理行动,估计喊停奥数学术活动更是迟早会蔓延到全国各地。
奥数时代是热闹的,家长孩子们对奥数的看法基本分成两派,一个是“挺奥派”,代表团是大多数是对数学颇有兴趣并且乐在其中的学霸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另一派则是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跟着学的“倒奥派”。
自打奥数和升学选拔标准越走越近,两个门派的斗争就没消停过,现在奥数学术活动被突然喊停,
无论是“挺奥派”还是“倒奥派”都有点懵圈,说好的挖掘孩子数理思维潜力呢?说好的小升初加分呢?是要暂停一会儿还是永远喊停?那孩子还该不该学呢?
最近无论是在我们的读者微信群,还是公号后台都有不少家长留言表示迷茫,所以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感受和对中美两地教育的观察来谈谈看法。
第一个问题,孩子还该不该学奥数?在奥数和小升初紧密挂钩的时代,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像你想上大学,要不要准备高考、参加高考一样,答案肯定且唯一。
但当奥数退下升学考核标准的神坛,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它的地位就跟孩子的其他兴趣班,比如钢琴、篮球、围棋等等是并列平等的,该不该学,得考验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和判断。
美国这边的数学学术活动也不少,我掰着手指随便一数就能数出七八个,Math Kangaroo、IMEC、Math League、Mathcounts、AMC8/10/12、AIME……不过一直没有哪个比赛能一统天下。
参加比赛的也多半是对数学学有余力的孩子,极少有勉为其难者。
数学学术活动赛场上绝大多数是亚裔的身影,的确是因为咱们亚裔的基因在数理逻辑方面有优势,就像橄榄球明星通常是白人,而爵士乐基本上是黑人的天下一样。
这是在一个大环境下顺应孩子天性、特长的体现,那缩小到我们一个民族的孩子,个体之间对数学的敏感度肯定也有高矮之分。
家长们不妨问问自己,
• 孩子对课内数学是不是游刃有余?
• 更有挑战的数学题是不是让孩子兴奋?
• 孩子是不是特别喜欢棋类、桌游等逻辑类游戏?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Yes的话,我觉得孩子还是该继续学奥数的,奥数本身就是一项很好的脑力体操运动。
回想很多很多年前,我上小学的时代,那时没有太多的桌游、智力游戏,能和一群志趣相投、频率一致的同学讨论火柴棍、鸡和兔子、进水出水,忽快忽慢的火车、顺风逆风的航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况且,奥数也许不再是升学选拔标准,但依然是一项国际认可的竞技活动,国内可以取消各种杯赛,
但总不会连累到其他国家和国际上的赛事吧,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同样能给简历上增加漂亮的一笔。
当然,如果以上答案都是No,那就不必迎难而上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它花在刀刃上,用在孩子更擅长,更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多好。
第二个问题,奥数学术活动没了,下一个热点会是什么?怎么让孩子做好准备呢?
奥数消停了就可以歇口气了吗?
显然不是,不比奥数不代表没有竞争,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已经不算匮乏了,但好的教育还是不够多,
而想选择好教育的家长和孩子很多,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定需要筛选机制,有筛选就必然有竞争。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放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就像美国高校有一大箩筐,但每年依然有大批高中生为了那几所顶尖的藤校头悬梁锥刺骨地学习,起早摸黑地训练,满世界跑地做义工一样。
原来倒好,有奥数这个明确统一的选拔标准,现在没有了,那该比拼什么呢?
一种可能是出现下一个替代品,换汤不换药。
不比学科类,不比奥数了,那咱们可以比编程,比机器人啊。
总之,只要是一个比奥数更能考核孩子综合素质的学术活动,就算是进步了;
而另一种更有可能的是,没有固定的选拔标准,就像美国藤校录取学生一样——
标准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偶尔会看到某某哈佛、耶鲁面试官发布的“藤校录取的N个Tips”,或者某某藤妈藤爸的经验之谈,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其实并没有一个官方统一的标准,
大家只是了解大概的倾向,比如那些学习成绩好,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能力好、有社会责任感、有领导能力,有一技之长的孩子往往会受到青睐。
但确实没有统一的测试,固定的录取分数线。
我觉得这是个大趋势,因为未来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储备,谁都说不清楚啊,凭什么奥数成绩好就比文章写得好,或者篮球打得好、钢琴弹得好的孩子更有优势呢?
据悉喊停的不止奥数,到2020年还将全面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未来的选拔标准必然会走向模糊化和综合化,更加看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那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学会”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会学”才是。
所以,与其去追赶热点,不如好好培养娃最基本的能力——思考能力。
因为它不但决定了孩子学习的效率和深度,还能让孩子快速地接受和理解新事物、新知识,真正地做到“会学”。
美国学校一直把Thinking(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词。
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和Creative thinking创造性思维,前者让孩子在思考问题时能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和清晰准确地表达;
后者让孩子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他们在几乎所有的学科,阅读,数学,写作,科学等课程中融入Thinking map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应用,
帮助孩子梳理知识、分析整理思路,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掌握思维方法和技巧,学会“有意识地思考”。
(关于思维导图,可以参考之前的分享文章:很多美国孩子能说会道条理清晰,全靠这张图其实孩子早就想出答案了,美国老师却要求他们画框框…
这些图没有列入教学大纲,却影响着美国孩子一生的思考)他们让孩子进行团队合作、讨论问题时戴上6 Thinking Hats六顶思考帽,鼓励孩子全方位地、代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关于六顶思考帽,可以参考之前的分享文章:这美国二年级学的思考方法对大人也相当有用啊!)……
随着逃逃这几年在美国上学,我近距离地观察到美国教育的很多优缺点,如果说有什么最值得国内老师和家长借鉴的,我觉得对孩子思考能力的重视和培养绝对算得上一个。
但这是需要在不那么急躁的教育环境下才能做好的,如果在一个只看学术活动考试分数的环境,
大家得一刻都不得停歇地砍柴(刷题,做应试训练),哪有功夫和淡定的心态停下来磨刀(培养最根本的思考能力)呢?
想想多年以后当孩子走进社会,肯定没人会过问他当年的学术活动名次和考试成绩,
但他分析问题时清晰的思路,严谨的逻辑,他接到新任务或遇到新问题时的学习和解决能力,才是他在职场上的立身之本啊。
所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如果你不知道将来的升学考核标准会有什么变化,该让孩子准备什么时,那就好好培养他的思考能力吧。
有了深厚的内功,自然可以见招拆招。
没有了奥数,希望滋长的不是更加变本加厉的托人拉关系、交赞助费和炒学区房,而是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更加从容的环境,让孩子间的竞争更加合理公平。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