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指武》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文化”的意思是用文治教化民众。
19世纪末,西学东渐,先辈们在翻译“culture(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灵魂的培养’)”一词时,就用“文化”一词对应,可见译者对中西“文化”理解功力之深厚。
由于历代“文化”都与考试、书院、学校相关,所以“文化”与“教育”就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留学欧美,但由于文化不同,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不讨论有关文化的分类及衍生出来的其他内容,只就广义的文化对目前教育的影响,并结合中西方学校的实际状况,试谈几点差异,供大家参阅。
首先,中西方教育体系有不同的目标:
许多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国教育特别重视基础教育。什么是基础教育?以数学为例,在中国教育中,基本的计算技能至关重要,因此学生们花大量的时间背记各种概念;
中小学阶段,中国学生一般不允许在学校使用计算器等。
这就培养了中国学生自小养成了数学计算上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对比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大多数中国人都自豪地认为美国人的数学不是非常好,比如在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学校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自然学科学术活动中获得金牌往往比美国人多。
可与此同时,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往往都是美国人呢?
这样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总结。
从古至今,中国式教学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对知识体系和结构的理解,以及学生如何使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顺利地通过升级考试,以则构成了学习的主要任务。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师长具有权威性,孩子们常处于被动,故采用的普遍教授知识的方法是“灌输”,“灌输”的效果在孩子大学前的教育时期明显有其长处,所以中国父母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好的。不可否认,中国孩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西方国家总体上略强。
由于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它窄化了优秀的标准,其实就是限制了学生对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多所谓的优秀学生,本来可能会在很多其他方面拥有潜能,但却不愿意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发展兴趣,只是一味地做题;
其次,导致缺乏对真理的探索,应试教育倾向于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而不会告诉你它为什么正确,以及我们是如何探索到正确答案的;
第三,所学知识常常与实际生活脱节,我们知道世界丰富多彩,中国古人所倡导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已不适用于现代教育;
第四,树立了等级观念,等级观念盛行,就造成了与世界普世价值相违背,长此以往,会导致人性的堕落,这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体系为例,他们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信、自主和独立,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系统允许让学生批评思想、挑战并创造新的概念。
由于西方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就能够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大胆猜想,得出结论后也能与教师更好地展开互动,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校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的能力,是中美学校传授知识最大的区别。据笔者观察,美国的学校在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方面确实做得很好。
久而久之,就会培育出很多优秀学子,他们具有有探究精神,不只看表面,不会盲目轻信;心态开放,不轻易否决和自己不同的观点;能独立思考,理性客观,不太受外界影响。
这些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得他们善于分析,善于评估,善于问问题,善于拓展、设计,并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远超中国。
美国和中国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不同:
当他们做作业时,中国学生基本上只是在记笔中或教科书中寻求答案,而美国教师通常会通过学生的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技能,学校强调这些技能,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也很多,参与的社会活动越多,对培养学生领导力才能有极大的帮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非仅仅是学校的。
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背景成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教育就是文化的真实反映;反之,不同的教育体系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两者互相影响。
从目前看,欧美教育体系被大量的中国家庭推崇,但对中国学生来说是否真的合适,则取决于这些学生对欧美文化能否理解,并融入贯通。
也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尝试,能够制订出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到真正的兼容并蓄。最后,笔者认为,这两个教育体系都有改进的余地,不能简单说哪一种教育体系更适合孩子的教育。
希望随着国际教育领域交流的不断增多,让孩子学习、接受各种背景的文化,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广阔视野,能在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自由对话,使其良性成长,这才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初衷。
李文焘博士 - 曾任教于美国麻州州立大学,明德大学,塔夫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特别是对中美大学的教学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