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辰,平和高中部IB-TOK教师。
“教育不是规训,但亦不是服务或迎合。
中道难求。
人在其中。
乐在其中。”这是她最近关于教育的思考。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TOK与知识地质学”。
关于TOK,经常有朋友会问我一些问题。
如果他们对于IB课程体系不是很熟悉,他们可能会问,在IB课程中,中文、生物、甚至是经济学我都可以理解,但,TOK到底是什么鬼?
而正在教IB的同事会对我说,他们总是会被要求将自己的学科内容与TOK联系起来,在各门课的教材上,TOK都神出鬼没……
于是,我仔细思考了这两类问题,并把它们重构了一下:第一个问题其实想问的是:TOK与其它学科的区别是什么?而第二个问题其实更关心:TOK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什么?
今天就请允许我用十分钟的时间,来尝试着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让我们首先来设想一个情境:桌上放着一些苹果。
如果这是一堂数学课,小学生们早就会数数了,说:“6!”再高阶一些的数学知识会告诉我们:“6不是一个质数”(因为质数是指那些只有两个正因数——1和自己——的自然数,
即只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但6还可以被2和3整除)。
更进一步,我们说:“有无穷多的质数。”数学家们还会试图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比如6可以写成3和3)。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关于上述这些数学知识,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可以追问什么问题?比如:数学知识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
也就是说,它们原本就在那里,重要的是看人有没有本事发现它们,还是说它们纯粹是人为的构造?好,让我们暂时离开数学课堂,进入艺术的课堂,还是刚才设定的那个情境:桌上放着一些苹果。
画家们对于这个情境会形成怎样的“知识”呢?请大家欣赏三幅苹果的静物画:他们分别是塞尚、高更和梵高的作品。
塞尚:《苹果静物》 高更:《苹果,梨与肖像陶罐》 梵高:《有苹果的静物》现在我们发现,同样是关于苹果的情境,
我们既可以形成数学知识,它们没有色彩,没有触感,是纯粹抽象的,但同时我们又可以有充满了光影变化的油画。
那么,如果它们都是“知识”,它们的本质有什么不同吗?比如,数学知识是确凿的的吗?一般认为,数学知识不因人们的心情或民族或天气等等因素而改变。
但艺术的情形似乎不同,比如,同样是苹果,艺术家们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但我们都会认为它们是美的。
那是否可以说,数学的标准是绝对的,而艺术的标准是相对的甚至是主观的呢?难道我们没有一个公认的美的标准吗?上述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TOK课堂上会讨论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张表格: 我们将表格中的内容提炼一下,就会得到这样的三个层次: 数学、艺术和其它各门学科知识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次把握,而TOK是对于各门学科知识的再次反思。
然而,TOK还不满足。
对于我们刚才得到的TOK问题,比如“数学知识的标准是绝对的,而艺术是相对的”这样的一个命题,
TOK会继续追问:“普遍必然性是知识的一个衡量标准,但它是唯一的标准吗?还有其它标准吗?比如实用性?简洁性?”
因此,我们就把原本的三个层次推进成了四个层次: 这样的层级关系让我想到了以前在地理课上学到的地质学知识。
让我们试着把刚才的四个知识层次替换进去,因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关于知识的层级关系: “大气层”:现实世界“地壳层”: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视角的把握:学科知识,如“有无穷多的素数”。
“地幔层”:关于知识的知识:如“数学知识是确凿的”。
“地核层”:对于知识的整体性反思:如“普遍必然性是知识的一个衡量标准”。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知识地质学”并不真的是一门学科,知识层级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不同于地质层之间的关系。
“知识地质学”只是一个形象化的说法,便于大家理解TOK这门课程。
而这个想法其实与TOK教研组组长张轶超老师关于“知识考古学”的想法不谋而合。
张老师借用福科“知识考古学”的说法,用来说明TOK课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探索知识在历史即时间意义上的演变。
与此相应,我们也可以说,TOK课程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知识在“空间”意义上的层级关系,当然这个空间并不是物质空间,而是思维空间。
现在,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TOK这门课程的全称了:Theory of Knowledge, 即“关于知识的理论”,或者说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让我们试着来回答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TOK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在于,TOK旨在带领学生反思与“知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而非探寻任何具体的学科知识。
但TOK是建立在具体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们在学科的课堂上学习内容丰富的、最基本和最前沿的具体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进入TOK的课堂来反思这些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自己为了准备这个TED演讲,就依次请教了数学老师、视觉艺术老师和地理老师。
借此机会,感谢高中部各位老师一直以来对TOK教研组的大力支持。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TOK的小工具。
TOK会借助这样的框架来反思人类知识的各个学科和领域:范围、应用、方法、术语、历史、与个人知识的联系。
TOK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反思的方法和习惯。
其实,它就隐藏在每一个课堂中。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