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艺术留学专业辅导的学生中,教育背景、专业水平可谓千差万别。
零基础、转专业学生不在少数,专业能力平平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乏各类“学霸”级的人物。
关于零基础、转专业这些棘手的特例,简清已经和同学们聊过很多。
而同学和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在备战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同样会体现出某些共性的问题。
借本期内容,简清将把这些问题一一指出,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问题一、“自我预估过高,难以接受挫折和失败” 与转专业、零基础的同学相比,本科期间综合能力优良的学生,无论从时间规划,还是作品创作上,都表现过于乐观,认为自己有hold住一切的能力。
然而,教学实践中,H·ART专业老师却发现,在校期间表现良好的同学,专业辅导课上配合积极性高,但到课后作业部分,常常暴露出问题。
原因在于,此类同学认为,老师布置的主题调研、创作方法尝试等内容,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经过短时间突击,高质量完成。
事实上,一旦有这种想法,就代表,这些同学将作业当做疲于应付的任务。
完全忽视了课后作业所起到的消化吸收课堂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作用。
这也导致,专业老师在下次上课时往往发现,某些转专业、零基础同学的作业,甚至比“优等生”的作业质量更高。
此外,习惯了表扬话语和赞美眼光的“优等生”,在项目创作中表现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实验和模型阶段无法接受失败。
由于害怕失败,所以缺乏试错的勇气。
这里简清要对同学们说的是,认清情境变化,适时调整心态和行动方式很重要。
既然选择去留学,本是出于提升专业能力的目的,所以坦然接受成长中带来的挑战,抛弃大学期间的优越感,保持自信,不吃老本,虚心求教才能进步。
问题二、“目的性强,忽视过程的重要性” 读大学时,总有少数几个同学是“神话”般存在。
上课时,第一排总有他们的身影;课余奔走于各大校园活动之间;各种语言类考试,专业级别考试,总能一次通过;期末评定名列前茅,各类奖学金拿到手软……
“学霸”普遍的共同特点在于,积极主动性强,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办事流程。
然而,即便如此,在应试造成的结果导向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往往忽略过程的重要性,却更看重结果。
比如曾拿下帕森斯服装设计专业offer的W同学,她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但对服装设计的理解也过于简单,认为只要能直接设计出成品就可以。
因此,在作品集创作前期,W同学非常无法理解前期调研和实验的重要性,导致专业提升缓慢,项目创作完整度低。
对此,H·ART专业老师向W同学说明了国外院校的项目创作要求以及作品集的审核标准。
同时,引导W同学体验看似繁复的创作过程,让她亲身感受调研、实验对于搭建思维系统,提升创作水平的意义。
W同学也因此渐渐转变思维,作品集创作也更加顺风顺水。
其实,面对新鲜的体验,同学们先不要急于排斥和否定,保持好奇与倾听的态度,然后经过思考,再做出决定,采取行动。
问题三、“基础技法良好,但创意思维差” 对中国广大的艺术生来说,从高考开始到读大学,手绘、软件、工艺这些基础技法的学习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基础技法熟练是多数“优等生”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毫无疑问,在申请国外院校时,这将为作品集创作提供非常大的便利。
然而,由于国内大的教育环境所限,即便在大学里被公认为“优等生”的同学,也无法避免创意思维能力弱、前期发散不够丰富这些中国学生的通病。
因为,不论是创意想法,还是前期思维发散,都要经过足够训练,遵循正确的方法指导,才能一步步走向熟练和完善,而国内高校教育在这方面确实有所欠缺。
当然,国内学生无法形成完善创意系统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弱,缺乏对生活事物变化的好奇心和细致的洞察力,对周遭光、色、声、味、力、冷、热、痛等感觉不够敏锐。
对此,简清想说,专业的思维培训方式加上有意识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创意思维受局限的不足。
本期专业指导 虽然在申请中,优等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基础技法熟练、GPA良好、活动经历丰富等,但同样会暴露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无意识的存在,稍经指导即可避免;有些却是硬伤,比如创意思维差,则需要花时间去弥补提升。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