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路漫长,一路布满荆棘,一路奔波,各中苦楚只有自己知道~Phoebe,是斯坦福中国的校友面试官,她也曾经历过留学的迷茫和困惑,那她是如何走过来的呢?
今天小编有幸邀请到了Phoebe,她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真实案例,给大家分享自己一路的心得~
温馨提示:本文为Phoebe老师的口述
01“不可言传”的美国名校基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一个外国人到了中国一个月,自信可以写一本书;到了中国一年,只敢说可以写出一篇文章;
在中国安心驻扎之后,再去精心观察如此广袤的地理、人文、历史、民俗,乍然发现,了解中国越多,越看到中国的灵魂,
越感到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下面,我将会分五个方面讲一讲美国名校,尤其是斯坦福,带给我的收获和体悟。
这句话所描述的情景其实跟我对美国名校的观察不谋而合:一个没有在美国名校踏踏实实地学习和生活过的人,是没有办法真正描述出美国名校的精髓和灵魂的。
“我一定是碰上了“假升学专家”- 倾心投入的精神与情怀
还没有进入到斯坦福,我就提前体验到了名校的教育情怀。
我在斯坦福的专业是POLS (Policy,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Studies), 政策、组织与领导力研究,是教育学院的一个专业,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管理专业。
这个专业在我之前没有招收过中国学生,所以在申请的过程中我比较忐忑,拿捏不好文书的重点。
所以,文书初稿出来以后,我在北京找到了一个留学行业比较资深的申请指导专家帮我把握一下文书的方向。
这位专家基本上逐段批判了我的文书,因为我在文书中阐述了我每一段求学和工作经历中的挫折、感悟和成长。
然后,他跟我分享了他引以为傲的一份高端文书,第一句就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在欧洲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个女神的雕像,浮想联翩地想到了我自己,我就是女神,我就是一个自信的我自己!英文完美,内容恶心,但是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女性申请人身上。
最后,我还是用我自己的这份文书申请了美国的六所名校,收到了包括斯坦福在内的五份offer。
当我终于有机会见到系里的招生官,我问了他一个一直盘旋在我心中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份与女神人设相去甚远的文书会得到招生官的青睐呢?
他的回答是:
在申请人一段段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倾心投入的精神和不断成长的历程。
“OMG!你是不是去了“假斯坦福”- 抱负、责任心、自制与自律
斯坦福教育学院的所有研究生专业基本上都是9个月毕业,只有教师培训这个专业的学制是12个月,因为要加入更多的实习时间。
这就意味着,我们只有3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其他研究生医院8个学期的课业量和学分。
在被无休止地阅读、论文、课程和实践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忍不住跟系主任抱怨为什么学制要设计得这么短。
他说:因为美国的教育从业者普遍的收入和待遇都是比较低的,如果我们的学制设计得更长的话,会有更多人因为负担不了求学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而失去这个深造的机会。
我的同学们在族裔文化、家庭背景和学术经历上有特别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永远对教育充满热忱,对非盈利(non-profit)组织和项目满怀热情,不断寻找着改善美国教育体系的方法和路径。
“名校学霸诚会玩儿 - 强烈而热情的求知氛围
说到学霸,总是给人木讷无趣的印象,但斯坦福的学霸却是最会玩儿的一群人。
在斯坦福物理系有一个传奇而神秘的组织,每两年会不定期地举办一次不完全公开的比赛 - 虚假研究学术活动 Mock Researcher’s Contest。
委员会只会给他们看得上的人发出邀请,受邀者都会倾尽全力地应战,因为受邀本身就代表了肯定和荣誉。
他们需要再3个月内根据已知的化学、物理、数学甚至是生物原理提出一个理论,比赛时谁的理论漏洞最少谁就获胜。
其实类似这样的活动斯坦福官方和非官方都有很多。
我参加过一个学校官方主办的长达八周的跨学科圆桌讨论的活动。
参与者有本科、研究生,也有博士生和博士后,几乎涵盖了每一个专业。
我们每周聚在一起两个小时,自己设定讨论题目,从不同学科和个人经历的角度进行讨论,话题五花八门,从“第一个犯下谋杀罪的机器人什么时候会出现”到“社会的阶级永远都不会消失吗”,
每一个人畅所欲言,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巨大的热情,无休止地探索生命宇宙、社会历史、文化音
乐等领域,乐此不疲。
不得不说,这种强烈而热情的求知氛围确实给了名校学生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学术格局。
“Harkness Bitch 脱颖而出 – 批判性思维与领导力怀
人们常提到的美国教育中最大的特色是批判性思维,也确实是美国名校申请最为核心的一项软实力。
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我认为,只有当人们对一个事物具备正反、左右、上下等多维度的认知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更简单地说,以更丰富和广阔的视角来评估同一个事物,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和独到的观点。
在斯坦福的前三周最令我深恶痛绝的就是每天课堂上的Harkness Table – 学生们和助教围坐在一个直径两米的圆桌周围针对阅读的内容或是某一个案例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时候教授也会加入进来。
作为一名资深的英语培训教师,拥有北外科班出身的学历背景,我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应这种激烈的思辨和辩论,好像被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子罩住了,听不到外面的对话,更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从第四周开始,我渐渐地适应了这种模式,开始乐在其中。
我漂亮的“翻身仗”在第八周的时候打响,我结合中国历史和美国教育史提出了我的观察“斯坦福是中国铁路工人的血汗铸成的,”非常短暂的几秒钟安静之后,我们这张Harkness Table爆发了更为激烈的问答和讨论。
课后,我的同学们半开玩笑地给我起了个绰号“Harkness Bitch。
”这个Bitch真的没有贬义,哈哈 ~
“真实的生活不是一场个人主义的奋斗 – 名校教育的盲区在斯坦福学习期间,每周五我们专业都有一个长达三小时的研讨课程(seminar),研讨的都是美国教育中比较棘手的议题,涵盖种族、教育改革等等。
常常是三个小时下来,每一个人都是面红耳赤,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绝不仅仅只是一场智力和思辨的较量。
每次课后,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我都能听到有同学在抱怨觉得自己不被群体所接受,觉得自己的观点没有充分表达,觉得没有得到某某同学的尊重。
在斯坦福这样的名校里,面对着这些在学业和职场都取得了杰出成绩的同学们,听到这样敏感而脆弱的抱怨,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有点超现实,太匪夷所思了?
然而,这至少是一部分名校学生的真实表现 - 心高气傲但又不堪一击。
“20多岁时,我之所以非常不快乐,主要原因在于我将生活看作一场个人主义的奋斗。
我的教授们、我读过的书、每顿晚餐时与校友们的交流与头脑风暴,真的让我确认耶鲁学生就是被选中的一个团体,我们的生命注定要升到社会顶层。
——江学勤 - 《创新中国教育》”
名校光环之下的学子们欠缺的一课是:在青春年少轻狂之时,懂得欣赏与包容,懂得第一名不再轻而易举,懂得去拥抱别人的第一。
由于篇幅较长,本文为口述第一部分,下一部分Phoebe老师会讲关于名校申请及注意事项,尽在下期哦~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