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最后一学期,大反转时期开始接近尾声。
我的目标开始逐渐从追赶周围比我更加优秀的人,努力拥有像他们一样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转换为超过他们,要比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成绩比他们更好。
当时我的攀比欲望极强,认为超过周围的人的学习能力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虽然也没啥大错误就是太过于片面了)。
到了高中时期,学校鼓励高中生报名各种External Exams,例如英制的O Level和A Level, 美制的 AP 和 SAT还有GCC Ministry 的各种标准化考试,为申请大学铺路。
那么对于我当时对于自己的定位来讲,除了在学校内部的考试成绩要突出之外,申请大学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也要比周围的人强,而且要抢先,考的比别人多,比别人快。
这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去哪里上大学呢?
从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的,可以说是有去往各种各样的地方的:英国,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黎巴嫩,约旦,埃及,卡塔尔,或者留在阿联酋,这些都有。
“我要去的大学,一定要是在我学的这个领域最好,排名最高的大学!”
经过网上的一番调查咨询,目标锁定在了美国和英国;由于两个地方都有着排名前十的大学,而且我自己也没有绝对确定想要去哪里,我选择对于两个地方同等对待。
两个系统的标准化考试通考,齐头并进最后根据哪里的成绩更高申请到好学校的可能性更大来选择。
这也正中了“考的比别人多”这个想法的,和我们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多少就考多少(毕竟在自己的考点可以多盈利)的下怀。
英制系统没有像 SAT 一样类似高考的统一大学申请考试,而是全部按照科目走的,所以考试分O level 和 A Level. O Level 作为大学申请考试,A Level 等同于美制 AP 换学分考试。
初三末未进入大反转时期之前,我已考过一门O Level CS作为体验。
高一末,我报考了4门英制 O Level, 外加裸考一次 SAT 作为体验。
高二末,7门O Level,一次 SAT 和4门 AP。
到了高二后期才逐渐确认自己要往美国走,但当时已经报名了所有考试,所以最终英制的考试也照样全部都去考了,以为说不定对于美国大学的申请会有点用,但最终事实证明完全一点用没有。
高三申请季结束前将申请美国大学的申请考试全部考完(最后一次SAT, 托福和工科院标配三门SAT II),申请季后6门AP。
这个考试数量,是我“蛮力推进”时期的标志性代表。
确实,我成了全校近几年记录中 External Exam 成绩数量最多的人,平均成绩也名列前茅。
如果我当时再按照学校的推荐再考几门 A Level 中的 AS(A Level 分AS 和A2 两个部分),我应该会成为阿联酋区域所有SABIS 学校中 External 成绩数量最多的人(如果我当时还不是的话)。
为此我在高三那年多了一个绰号:“The Pride of Choueifat”。
然而真的是应了“然而并卵”,大学申请中我有超过一半的考试成绩根本连提交的机会都没有,真正有点用的只有前四门AP和SAT, SAT II 和托福
(其实我现在所在的UIUC 连SAT II 都是不需要的,只是申请中的其他几所需要而已,而AP也是对于申请结果本身产生不了多大影响的考试)。
也许大家会觉得考了这么多试,为这些考试做准备本身也可以作为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来看待。
Well,我在上大学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而且上了大学之后,Choueifat 高中教学系统中的绝对短板显露了出来。
Choueifat 高中教学系统可以用一个英文字来形容:“Hodgepodge”。
这个字可以理解为“大杂烩”,但却是一个不了解的人看起来比较漂亮,实则很混乱的大杂烩,再形象一点也可以叫做“乱搞”。
Choueifat 一贯因贴近国内的应试教育而从在中国人们看来是最适合中国人的系统。
确实,Choueifat 本身内部就有多到不能再多的考试。
每一门科目一周都有两次类似Quiz 的考试,一门叫做 AMS,一门叫做 Homework Exam。
除此之外每一周还有两门Periodic Exam,类似Midterm,每周科目不同,各个科目轮流着来。
高一那一年我由于科目比较多,每周至少12 个各种类型的考试,高二那一年每周至少20个。
每一门考试都会进入学期末总成绩,全部加起来占50%,而期末考试占另50%。
然而现在看来让人感到无法理喻的是,这些考试所有的题目和和答案全部都会提前放出来。
除了数理化生和英语法语的Periodic和Final考试外,其他所有的考试全部都会有一个“Revision Sheet”提前一周左右放出来。
数理化生的AMS和 Homework 的 Revision Sheet 题目的数字变一下,就是考试题目;其他科目例如经济学商务学历史地理之类的,连同题目答案字都不会变一下,整个就是考试的全部内容,一题一字都不多不少。
就连数理化生的 Periodic 和 Final 考试也是把题目数量和每个题目出自哪个章节甚至于书中哪道题类似都会放出来。
AMS 和 Homework 考试中80%以上的题目都是单个选项题目,Periodic 中平均下来也有60% 以上,有些甚至整个考试都是只有选择题目。
结果就是,每一次“考试”前每人人手一份Revision Sheet,纯粹 Multiple Choice 题目的考试所有人把答案一背,到了考试期间连题目都不用读
,直接根据脑子里记下来的答案找相对应的选项,而且只要找到其中一个字就能基本确认答案;没有直接公布答案的考试也只需要学会Revision Sheet中的题目类型,直接按照同样的套路直接
考试里答出相对应的题目就行了。
这种系统,大家觉得怎么样?我自己写出来我自己都笑了。
这种模式训练出来的人一个个全部都是短期记忆达人,但是对于课上到底学了什么,什么含义,能够在哪里应用,多半是一问三不知。
而且由于语言科目无法做成类似的考试模式,我们学校的语言课目平均成绩比其他科目成绩低了至少25分,百分制。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平均分数,学校选择把语言类学科的总成绩占比拉低,这样学生们也都不那么重视语言科目了。
最后高中毕业时学生们语言水平,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还是阿拉伯语,都很弱。
学生们学习能力本身也很弱,因为大家其实根本就不会学习,只知道如何“背诵”。
除此之外,学校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时期也开始变得迷离起来。
Choueifat 既不遵循英制也不遵循美制内容,而是选择把两者合并起来一起教。
合并的还不全面,有些内容被直接放弃。
也就是说,A Level 考试中的部分内容大家学到了,AP 的部分内容大家也学到了,两者不重叠的内容也都分别学到了一部分,但是两边也都有没教到的内容。
最后考A Level 考试的人需要自学一部分A Level 的内容,而考 AP 的人要自学一部分AP。
然而被以上描述出来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们,自学能力有多强,不言而喻。
那问题来了,既然教育系统是这个样子的,那我那些Externals 又是怎么考的?其实很简单,就算这些内容本身没学会也没理解其中的概念,在Externals 中,特别是科目型 External 中拿到高分也不算太难。
因为毕竟考试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学习到了,而且就算纯粹背诵出来的,凭借记忆中的题目类型和相对应的解题方法也是可以应对External 中大部分的题目的。
同时,我自己本身当时对于知识的渴望比较强烈,自行通过读考试攻略书学会一些内容也是没问题的。
最重要的就是不管是O Level 还是AP 考试,绝大部分都是拿到65-70%以上的分数就已经算满分 A+ 或者 5 分了,所以应对这些考试也不算特别困难。
这个系统教出来的学生通常External 的分数也都不低。
我个人考了那么多的考试,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出现了AP 考试为 O Level 考试内容的进阶版,科目是一样的。
那么这样来看,这些考试对于我的学习能力能有多大的提升呢?而且令人遗憾的就是现在看来大反转时期学会的学习方法多半属于“背诵”。
这种方式在高中时期确实挺管用的,但到了大学真的是让我吃了一个大亏。
Choueifat 毕业的所有学生,可以说是无一例外,到了大学后全部都对于高中这种教育系统无言以对了。
所有人,都在劝后面几届的学生们能在高中前转出Choueifat 就一定要转出去,晚了到了容易由于转学而影响申请Transcript 的质量和自身学习能力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的确,Choueifat 在初中时期以及之前的教学进度是比其他学校提前了至少一年,而且内容种类也较为丰富。
只可惜,这个系统太不会培养学习能力了。
到了高中,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已经近乎于毫无关联了。
当然,学习能力和成绩是申请大学的一块有力的敲门砖,却通常不是决定因素。
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需要去做,到了高二时我也逐渐的意识到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