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12个小时前,第九十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场视觉盛宴上,过去一年里出现的大片以及黑马们背后的演员、制作人齐聚一堂。
说一句不能免俗的“几家欢喜几家愁”根本无法体现这些优秀作品背后所倾注的心血。
那么,在这众多的入围及获奖影片中,我想谈谈《Darkest Hour》(至暗时刻),一部根据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二战中经历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正剧。
让我们来看看影片中出现过,而历史上也是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我们将战斗到底!)。
先谈谈关于这篇演讲以及今年这部电影的小趣事。
首先,“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并非是演讲的官方名字。
因为和众多其他历史上的重要讲话一样,它本只是一篇普通的发言稿,作者并没有刻意为它命名。
“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只是其中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金句”,久而久之,人们便以这句话来指代整篇文章。
其次,这篇著名讲话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6月4日,而并非电影里所显示的5月28日,比真实情况整整早了一个星期。
也不知道编剧是故意弄错还是查看资料有误,总之,各位同学在考场上可不要弄错。
AP写作考试里的作文题往往会节选某些著名演讲中的一段,而这篇演讲特别出名的部分是这一段:
今日金句
发表于半天前@LarkinQ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翻译这段话并不难,而且现成的翻译网上随处可见,因为它实在是太有名了。
很多人读完这段话之后,就已经备受鼓舞,感觉法西斯被打败一定是“可能会迟到但肯定不会缺席”的结果。
但你可知道,以上这75个单词只不过出现在这篇全文3767个单词的演讲中靠近结尾处。
如果这不到100字就能达到丘吉尔希望鼓舞英国国会以及全体英国民众的热情,那么剩下3600多个单词是否可以删掉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想全面了解一篇AP写作里出现的文章,并写好其分析文章,你必须知道它背后的历史背景。
丘吉尔当时面临的局势怎么样呢?
截止1940年5月初,纳粹德国通过blitzkrieg(闪电战)已经占领或者鲸吞了包括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以及挪威在内的大片欧洲地区。
不满足于此,希特勒当时还在窥探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
很明显,纳粹在欧洲最后的目标就是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
由于不满丘吉尔的前任对于局势的把控,在当时英王乔治六世的主持下,丘吉尔于1940年5月10日第一次当选英国首相。
然而就在丘吉尔出任首相不满一个月的时间里,法国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他不得不在5月底做出了撤出当时在法国境内被围困的英军以法军的决定。
而这群“英法联军”被困的地点叫做“Dunkirk”(敦刻尔克)。
听名字是不是也很熟悉?你记的没错,这是另一部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斩获三项“小奖”的同名电影原型事件。
这次充分体现英国军民鱼水情的伟大营救行动成功转移了33万多英军的有生力量,被称为“Miracle of Dunkirk”(敦刻尔克奇迹)。
英军大部以及部分法军的撤离也迫使法国政府与纳粹德国达成了停战协议,代价是向德军开放法国北部。
对于英国来说,意味着整个欧洲只有她一个国家独自对抗日益强大的纳粹军团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丘吉尔除了积极备战之外,作为首相,他多次直接通过广播的方式来传达战况,并用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来鼓舞英国群众抗击纳粹的决心。
让我们回到演讲稿本身。
通常当大家引用这段话的时候,几乎都只截取到“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我们决不投降)为止,殊不知,整篇文章并没有在这句铿锵有力的句子之后打上句号,甚至于这句话本身都没有结束,后面跟着以下内容: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这里丘吉尔提到“倘若英国最终沦陷,那么英国海军将与遍布世界的英国殖民地的人民一道,坚持抗争,直到上帝指引‘新世界’的力量来拯救并解放这‘旧世界’”。
这位英明的前首相为啥要在最后提到英国可能面临的失败?而‘新世界’和‘旧世界’又指的什么呢?稍微了解红酒产地的同学大概对新世界和老世界所代表的红酒产地有一些认识。
旧世界指欧洲,而新世界主要指的美洲和大洋洲。
丘吉尔口中的旧世界自然是当时在纳粹蹂躏下的欧洲,而新世界指的美国。
当时的美国已经具备参加二战并决定胜负的实力,但是在外部并未直接受到纳粹威胁和在内部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国并未找到合适的理由公开加入欧洲战场。
美国所做的只是用商船和邮轮作为幌子,将物资大量通过横跨大西洋的方式运送至英国。
即便是这样,随着欧洲战场的日益胶着,这些运输船只越来越多的被纳粹德国U-boat潜艇集群击沉。
在这里插一句。
为了突破U-boat潜艇对大西洋航线的封锁,英国政府招募了一群密码学家、数学家、象棋大师来破解德军通讯中所使用的加密器Enigma。
这其中贡献最卓越的是另一个大家近几年在大荧幕上反复看到的名字——Turing图灵,以及他为了破解Enigma发明的现代计算机雏形“Bombe”。
从此可见,历史都是串起来的。
当时的美国希望英国能在欧洲坚持下去,并给出某种承诺会将自己的力量在必要的时候(“in God’s good time”)贡献出来,一同抗击人类公敌——纳粹。
而丘吉尔在这篇演讲最后便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
最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事。
这篇令人动容的演讲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能亲耳听到,因为当时的英国国会还不允许将录音和播音设备架设在国会大厅里。
而今天大家听到丘吉尔本人朗读这篇演讲稿的录音是1949年录制的,主要是满足大家的愿望,希望首相本人来配个音。
所以今天,你学到了吗?
参考资料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http://www.winstonchurchill.org/learn/speeches/speeches-of-winston-churchill/128-we-shall-fight-on-the-beaches
History of government, https://history.blog.gov.uk/2013/12/02/we-shall-fight-on-the-beaches-three-things-you-never-knew-about-churchills-most-famous-speech/
CHURCHILL’S WARTIME SPEECHES: 1940-1941, Lesson Plan by Jannette Milligan, www.winstonchurchill.org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