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2022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名单公布。前清华大学教授、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女性生物科学家颜宁再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再获两院院士的女性科学家,颜宁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现在的科研环境对女生越来越友好了,我用亲身经历帮所有女生认识到做科研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无论你做怎样的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好。”
此前,颜宁教授曾举办了一场名为“Women in Science”的科研经历分享会,她还邀请了六位年龄跨度相差几十岁、成长背景截然不同的嘉宾,来一场“女生间的谈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各位女科学家的分享吧! 遵从内心,找到自己的方向 很多人的心中都有这个固有想法:女生在做科研时会遇到许多困境。七位女科学家表示了赞同,但她们也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遇到困境不可怕,重要的是遵从内心,找到自己的方向。 陈谐教授 “女生最大的障碍是没有信心”
“我在高中时发现自己很喜欢物理,但在大学选专业时并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直到我真正想明白自己喜欢做的是科研,已经是在我参加过招聘会之后了。在这之前我也从没想过一个女孩子要去做理论物理的研究,但真正做了之后,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胜任。
“ 颜宁教授 “科研是个人的选择,看个人意志” “女生在深入科研后,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我是个比较有主见的人,善于做自己的长远规划,做科研是我出于主观的选择。
科研并不存在年龄的黄金期,年龄也不应该成为女性科学家的束缚,许多科学家都是在40岁以后才做出了自己最卓越的成果的。” 于翔教授 “做到PI的概率<10%,不论性别” “读博士到PI学术领头人,概率是低于10%,不管对男女都是小概率事件。
有些女学生小时候都非常有天赋,但她们读到研究生第三、第四年时,课题遇到了困难。犹豫和纠结的两年,可能导致女性错过了宝贵的研究时间。
” 黄超兰教授 “成功只被自己定义” “很多女生投身科研也处于高中时对科研的热爱,后来迫于压力认为到了什么年龄就要去做什么事儿,从而放弃对自身、对事业的探索。
在我看来,各位女同学们不用对于时间太焦虑。我在当了四年中学老师后,发现这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重新申请读博,现在科研一样也做得很好。” 朱静教授 “科研、年龄、生活没有冲突” “我在40岁被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当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承担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也并没有影响到我的科研事业。
年龄反而成为了我的优势。当我有了很多实践和理论的储备,又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往一个方向奔,这样更利于我们做出科研成果。”
如果你想了解高含金量的科研赛事 或者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匹配一个相应的研究课题 那就快来扫码咨询吧!
Girl's Power让她们圆梦翠鹿 在国际科研赛场上,女生也从没落后。作为理工科学校金字塔尖的存在,每年被MIT录取的大陆学生可谓凤毛麟角。有一个中国女孩,受邀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作为代表参加世界科学家青年论坛,在去年成功拿下MIT的Offer,她就是胡诗成。
早在初三时,胡诗成就开始参加一些国际科研赛事。进入高中后,在教授的指导下,她选定了化学作为研究领域,定下了"电催化二氧化碳"的研究课题。教授被她超高的完成度所惊艳,并鼓励她研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在全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的决赛现场,丘成桐还鼓励胡诗成:"希望你成为下一个颜宁。”这也是胡诗成接触科研的开始。
在大众普遍的印象里,泡在实验室里做科研、尤其是化学的试验非常辛苦。但就是在这个被认为更适合男生的科研领域里,胡诗成拿下了能源化学组的Best of Category Awards奖项和该组别唯一的一等奖,并获得了Dudley R. Herschbach SIYSS Award奖项。
女生做科研确实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但女生并不弱小。相反,一个拥有目标明确的女孩,不会被任何问题拦住去路,也不比任何男生差。
随着TOP大学申请越来越卷,科研经历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段国际科研赛事的参赛经历,正在成为申请的“敲门砖”。丘奖、ISEF、STS、青创赛,哪些科研赛事更适合自己?为什么参加过这些赛事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藤校眼中的“香饽饽”
6月2日晚19:30 有方学术-教学教研主管吴老师 习美留学创始人Yvonne老师 强强联手!为大家带来科研x学术规划讲座!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