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主题 / 带你走进《新校长》第 04 期
中外教育互相学习借鉴是当前主流的发展趋势,如果有一份国际学校中国图谱,广东碧桂园学校一定是绕不开的标杆。
构建一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IB课程本土化实践样本,课程多元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的教育,且看“碧桂园”如何做到极致。
2018/03国际学校中国图谱与许多新兴的国际学校相比,已经走过23个年头的广东碧桂园学校(下称“碧桂园”),历任校长尽皆回避媒体采访,可供收集的资料少之又少。
这所坐落在佛山北滘镇的学校,记者从白云机场转3次车才顺利抵达,相对于国内一线城市的设施豪华、交通便利,它究竟是拥有怎样的内涵才会如此有名?
站在外围看“碧桂园”,不是一流生源,却有92%的学生能考上世界50强的名校,第三方机构调查家长满意度达100%。
正如现任校长程晋升所说:有钱、有资源、有信任,领导者像顺水行舟般轻松惬意。
近一周的深度采访后,我们似乎初懂了程晋升和他领衔的广东碧桂园学校......
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多元课程体系
在课程上,“碧桂园”目前仍是国际国内双线并行。
国际课程方面,除国际文凭组织(IBO)的PYP、MYP、DP三大项目外,还引进了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IGCSE和A-Level课程、美国大学理事会AP课程、英国国家计算教育中心的IFD课程;同时也设有中国初中和中国高中。
今年,中国课程部将全部迁至碧桂园实验学校,“碧桂园”也将彻底转型为一所国际学校。
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学生均学习PYP课程,IB对综合素质要求高且灵活性强,在打好基础后,六年级时进行第一次分流,学生和家长根据未来的不同规划选择国际课程或国内课程路线,如选择国际课程,六到八年级则衔接MYP课程。
升入九年级前会有第二次分流,提供转向IGCSE或国家课程的机会,九年级结束,学校又加入AP课程,十年级结束升入高中时,学生再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升学方向选择DP、A-Level或AP。
整体学习水平较弱,但对商科或计算机有特别兴趣和专长的学生,也可以选择IFD课程。
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棵“树”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枝”
这棵稍显复杂的课程“树”,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要,正是“碧桂园”努力倡导的“量身定制的教育”。
然而,从幼儿园到高中,要构建一套完整的IB课程本土化实践样本,走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多种国际课程并行运作,这一切对老师的挑战究竟有多大?
教学的跨度如何化零为整?过程中遭遇了哪些难题,又如何一一攻克?
从零开始,让理想的种子落地PYP六大超学科主题与六大学科领域相互渗透,通过单元探究的方式开展。
每一所实施该项目的学校都需要制定探究计划(Programme of Inquiry,POI),把六大主题细分为具体的探究单元(Unit of Inquiry,UOI)。
大部分的学科知识都已涵盖在了六大超学科主题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有机地放到一个个探究单元里去开展教学。
IB提供的是课程框架和目标,而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统一教材,它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相兼容。
“碧桂园”PYP协调员谢芬告诉记者,学校项目组的老师经过比较和匹配,对IB的框架和国家大纲的要求两方面内容进行了融合。
比如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某个内容本来是在教材的第十课,但为了和目前开展的探究单元进行整合,就需要把它放到往前或往后的位置来上。
像这样最终形成校本实施的一个学科范围和顺序,“碧桂园”PYP小学部现在的探究计划就是在老师们的精心研究下诞生的。
每个探究单元的学习时间约为六周,UOI结题展是对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形式。
它包含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探究作品,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本轮探究单元中的所学所得,学生还必须就作品面对不同的听众进行各种形式的展示,让老师、同学或家长作为听众,对每个人的展示做出反馈。
参观小学部教室时,角落里整齐摆放的一排排学生家庭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随行老师介绍道,这正是一年级刚结束的“我和我的家庭”结题展作品,那天来了好多家长呢!一张张感染力极强的笑脸,让原本有些疲惫的记者也忍不住会心一笑。
不过,实施PYP项目说起来容易,真正从零做起时,学校面临的难度非常大。
时间倒回到2005年,那时中国内地没有一所PYP小学招收中国学生,师资也几乎被外籍教师垄断,作为集团旗舰校的“碧桂园”打定主意,要建立一所真正为中国学生打造的PYP学校。
时任小学部校长王海斌临危受命,承担了这一重责。
公务员出身、只学过初中三年英语的王海斌到上海去学习国际学校的办学经验,却得到当地学校校长的一句“中国教师办不了PYP学校”。
然而,这并没有动摇王海斌的决心。
每个年级用两个班来实验,带着全校范围内精心挑选的几十名各学科骨干教师通读国内小学教材和PYP项目指导纲要,结合两方课程标准,看哪些内容可以整合为一个探究单元,对应设置在哪个地方,一年年逐渐形成基本的课程图设计……
比如每一个超学科主题对学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我们是谁”这一主题侧重于人文、社会学和语言,国家教材里相关的内容就可以放到这个主题单元下面去进行探究。
“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可能侧重于语言、艺术,那么中文、英文还有美术、舞蹈、音乐这些学科的内容可以融入这个主题。
但是也会有一些比较难处理的,例如像数学这样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怎么办?那就单设一个学科独立教学。
经过6年的摸索,“碧桂园”的PYP项目在2011年得到了官方授权,也成了内地第一家实施PYP中文探究的学校。
现在,有了十几年的实践经验积淀,学校只需每年结合国家大纲的要求做一些调整就可以了。
这样的探索路虽然艰辛,但也让人自豪,难怪协调员在回忆这段“辛酸”往事时始终带着自信的笑容。
课程图有了,但要将超学科主题探究式的学习真正落实,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需要老师间的相互配合,这就是IB强调的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的落地需要靠集体备课来实现。
每个周四的晚上,“碧桂园”PYP项目组都会组织一次集体备课,负责这个年级教学的所有课程的老师都要参加。
集体备课的时候,每个主题包含的重大概念、探究活动中的组织形式,都是要花很多时间来考虑的重点内容。
谢芬说:“只有这样,我这个年级所有科目的老师,才知道这个单元探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和核心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不同老师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延伸。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每位老师都要参与课程的设计,大家需要找到可以去融合的一个关键点,然后来设计这个主题下的教学。”
实施PYP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
以前IBO要求这种探究单元课必须是一个老师负责,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学、科学也全部由一个老师来教授,但目前显然是有困难的。
为此,“碧桂园”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上做了很大努力,包括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相互指导等。
近年来,IBO也做了一些灵活处理,不再要求必须一个老师全包,而是在这种超学科集体备课的背景下,所有老师围绕这个探究单元进行教学即可。
无论什么颜色外壳的种子,落地生根才是王道,土壤、种子都要改良,就像袁隆平做的那样。
考试成绩 VS 综合素养,谁说不能兼得?“碧桂园”六到十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是IBMYP课程。
在强调综合探究和学科间知识内容的整合方面,MYP与PYP相似,但由于学生这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更深入了,很难实现幼小阶段那样的完全交融,因此只能称作“跨”学科,而达不到PYP“超”学科的程度。
但MYP并不简单。
对实施IB课程体系的学校而言,MYP甚至可能是最难的,这种“难”源于学生家长对考试成绩和综合素养的双重要求。
尽管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开始追求“素质教育”,但要彻底转变长期以来“高分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仍然需要时间。
即使孩子入读国际学校,也并不意味着已经考虑清楚孩子的未来升学方向,家长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够兼顾两方面的课程,既期望学校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探究能力,又想让孩子参加国内的考试也能拿高分。
这样的两难情境,自然也在“碧桂园”成了一个突出问题。
怎样才能找到两者间的最佳平衡点呢?“碧桂园”有自己的对策。
1.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碧桂园”首先调整的是学科课程设置。
比如MYP的八大学科领域中有一门“个体与社会”,学校以前以综合人文课的形式开设,但如果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内容全交由一个老师整合来上,学生在基础的学科知识上肯定会相对薄弱一些。
“碧桂园”把这一学科分散为历史和地理来开设,而相关的经济及政治学科的知识作为选修课。
这也是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做出的新尝试,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掌握得更牢。
当然,学科虽然分开了,但并不意味着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对IB六大教学方法的严格应用,仍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IB的培养目标。
2.适当增加课时,开设不同种类选修课
课时上同样做了调整。
“碧桂园”中学部每天有九节课,上午五节、下午四节的设置方式,与广东的IB学校相比,平均要多出2~3个课时。
为了充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同时腾出更多时间为高段的学习做准备,学校在六年级就开设了生物,七年级开设了生物和物理,八年级开设了物理和化学,这样的进度比一般学校快。
但随之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对于中途转入的新生,很可能在他之前的学校没有接触过这些学科,所以衔接起来很难。
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学校又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包括桥梁课程、学术活动课程和兴趣课程三大类。
其中,桥梁课程主要解决中途转学来的学生的衔接问题。
学术活动课程针对学校内部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有意愿参加国际类的学术活动,会有专门的老师做相应指导。
兴趣课程则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延伸发展,比如很受学生欢迎的博物课、射击课等。
3.英语分层,小组合作学习
英语采取分层走班的形式,整个MYP五年共分为六层,每学期会有一次层级之间的流动,其他课程则是行政班内部分层。
标准行政班有26个学生,实施小班化教学,学习方式是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课堂上,老师更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个分组不是随便让学生自行决定,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项学科的成绩水平,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分层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原本只需要一套教学设计,现在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需要准备几种方案,包括作业布置也要有所调整,三个层次就要准备三份难度不一的作业。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控平衡点,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一方面保证学生把基础知识打牢,足以应付国内的考试,同时也能以探究为核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技能。
4.多元评价标准,满足家长要求
作为有一套多元评价方式和标准的IB,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鉴于很多家长对这样的评价体系不适应,所以“碧桂园”实行了“双轨制”,同时采用两套标准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估。
IB官方评估系统
MYP项目的评估形式,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种。
形成性评估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反映五年里学习的整个过程和成长,如作业、课堂问答,以及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记录等都是重要环节。
总结性评估又分学科标准等级和学科总评等级。
在学科标准等级上,每一个学科组需要按照学科大纲的A、B、C、D四个评估标准,进行每学期至少两次评分,分数为8分制。
学科老师基于各自学科的这四个标准,设计多种多样的评估形式,如模拟表演、演讲展示、调查报告等,学期末再从一系列评估作业中收集足够证据,来判断学生的最终成绩水平,给出中学项目的学科总评等级分。
中国式的百分制考试
MYP的这种“标准参照”法完全根据学科目标来考核,学生达到哪个标准水平就给出相对应的等级评价,不对学生成绩进行人为排名,
换句话说,只能从中了解学生自我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而无法知道学生在班里究竟处于什么水平,家长拿到这样的成绩单往往难以感到“满意”。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同时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双基”牢固掌握,“碧桂园”会在期中和期末用“百分制”来检测学生的各学科学习情况。
学期末的时候,每个学生会拿到两份成绩单,一份是MYP项目成绩报告单,另一份则是“百分制”的期末成绩报告单。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评估计划
“碧桂园”能在数不清的国际学校中成为标杆,课程是基础,但其他方面又有何过人之处?例如,它的文化基因源自哪里?学校管理与运营有何特点?师资力量如何建设?以及,正在发生怎样的变革?
最新一期《新校长》杂志封面报道将一一为您揭晓。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