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丘成桐化学奖感兴趣的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来看看今天的丘成桐化学奖论文选题方向专栏吧!
丘成桐化学奖
丘成桐化学奖研究课题可以是所有和化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在评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化学问题。
化学奖旨在:
提供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激发中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鼓励中学生思维创新
培养年轻的化学科目人才
评审标准
官网上的评审标准一共9条:
与化学学科的相关性
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原创性
概念的正确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研究成果完成过程的真实性
对未来化学发展的潜值
研究报告书的学术规范性
若参加面试答辩,口语表达的学术规范性:面试答辩需要说清楚问题的背景,关键背景材料,以及参赛队伍的所有原创内容
若参加面试答辩,阐述团队的合作性:如是团队参赛,其中每位队员都必须口头报告部分内容,并回答评委所提问题
评审委员在关注研究的学术原创性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参赛团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
往届获奖分析
按侧重点划分第一种
我们将获奖论文进行分类整理,根据课题侧重点分为“实验性课题”和“理论性课题”的大方向(说明:若该获奖课题同时研究理论和实验,选取其更侧重的点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讨论)。
评委组更愿意把奖励颁给实验研究的学生。从化学这个学科的角度来看,理论上的研究确实太复杂,并不是大部分高中生能够驾驭的,理论也不容易出成果,并且理论也需要长时间的实验经验才能予以验证。
因此小编建议,参加丘成桐化学赛的同学应摒弃单一的理论研究,把重点放在实验研究方面,如果课题特别需要理论部分,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论研究,但重点一定要放在实验上。
按侧重点划分第二种
我们再次将获奖论文进行分类整理,根据课题侧重点分为“无机化学大类课题”和“有机化学大类课题”的大方向。
若该获奖课题同时研究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选取其更侧重的点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讨论;该分类仅对大方向“有机”和“无机”进行分类,详细分类不做延伸。
选题建议
根据对大量参赛论文进行解析,我们发现了获得大奖论文的很多共同点,以下是小编给予同学们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启发同学们选题:
学科交叉的课题
学科交叉融合,即多学科交叉融合,涵盖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是指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文理渗透、交叉、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大量的获奖论文不仅只涵盖化学学科,还结合了物理学科、生物学科,能与多学科进行交叉,这是化学最有魅力的地方所在。
选题背景贴近世界发展需求和民生问题导向
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获奖论文所研究的东西并不是所谓“高、精、尖”的科学问题,而是更为贴近发展和民生所需的课题。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实实在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具有这样思维的高中生,能够站在“需求导向”的角度思考,并落实起来,这是非常可贵的,培养一种“我要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学生,是丘成桐评委组老师更想看到的。
金奖、银奖的化学获奖论文大都与污染治理相关
正如前面第二点所说,环保类问题是全球的民生焦点也是全球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污染治理,则是环境问题的核心所在。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从单角度去解析污染问题,化学的魅力在于它有百变的方法和途径(源头上采取化学节源、过程中采取绿色化学方法、后期采取化学循环污染治理等等),为污染防治增砖加瓦。
站在当下国际化学前沿热点(即化学合成)上的论文更容易获得更高层次的奖(专业性解析)
化学合成(涵盖材料合成、有机合成等等)一向是化学中的热点、焦点。纵观2017-2021年金奖论文,除了2018年极具创新性的理论研究获奖以外(这个理论研究也是理论热点方向),其余获奖课题均为实验研究,且均与化学合成相关,而其他类别,如银奖、铜奖、优胜奖的论文则不具有这个趋势。
通过上述解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比如在选题方面,可以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最好是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符合民生大计的课题。好的论文选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造性,最好是要具有交叉学科背景,传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学科,因此研究出来的成果可能受到限制,交叉学科融入了各个学科的精华,形成优势互补,更容易碰撞出不一样的东西。
同时,无机化学大类的课题更容易受到评委的青睐,其中的精准的化学合成、水化学、污染治理是一些比较有利的方向。当然,所研究的内容也要有很强大的成果支撑,需要有远优于传统方法的性能。
【扫码联系老师领取报名表】
获取备赛计划,考前查缺补漏、重点冲刺
免费领取相关全部获奖论文,还有一对一学术活动规划!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