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小提琴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生存是更狠的校长。”
所以这位热爱拉弦的犹太人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音乐事业,转身研究艰深的物理学,以便拿到诺贝尔奖补贴入不敷出的家用。
这虽然是个段子,但体现的矛盾确是普遍严肃的: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把热爱的事情发展为专业,把所学的专业发展成事业。
以至于信奉着“做爱做的事,交配交的人”的当代自由思想知识青年们坐不住了,他们要为自己代言:
我凭本事考的北大,凭什么不能毕业去卖猪?
在知乎问题”名校出身的他们,为什么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下,有一条这样的回答:
虽然言语间充满戏谑,但还是道出了真理:书不会白念,知识和能力一直都会在。
至于是否一定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些有意思的知乎er说了:It doesn't matter。
拒绝了金融offer,跑去新浪微博搬砖
上个星期,我向boss提交了辞呈,正式结束了我这三个月以来的实习,而在那之前,boss已经给我发了offer,只要我一毕业就可以直接入职,月薪过万,工作地点是北京寸土寸金的金融地段——国贸,与金融圈子里一线的精英们共事。
毕业在即,我“炒了”boss, 选择加入了新浪总部,拿着不如金融业的薪水,做着相对自由却又有意思的事情。
当时走出SK大厦,回过头看着这栋气势磅礴的大楼,感慨无比。
按照我的专业,一旦毕业后,依照惯性,我应该考研或者出国,因为法律是一门非常吃学历的学科。
可我在这个时候决定放弃四年所有沉淀,毅然加入了我一直以来最向往的行业——互联网。
我并不觉得法学生毕业后就必须要做律师做法务,对于我来说,首先,做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对我来说非常痛苦。
其次,法律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教会我,大学这四年培养了我自律和阅读的习惯,培养出了我的逻辑理解和快速学习能力,这些能力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用到,抱着这种想法,工作和专业必须对口的想法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成功的道路上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回过头来看,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腾讯副总裁吴军
毕业后只身去蓝带学了厨师,(可能当初去的是蓝翔?)现在是一名西餐厨师,开始准备自己的店,这就是我毕业后的选择。
知道我经历的朋友总会好奇,问我毕业选择当个厨师是不是很冒险啊?蓝带难不难学呀?门槛高不高啊?厨师就业好不好?
大学刚毕业,我做了个让职业规划课老师吐血的决定,奔赴加拿大蓝带学习厨师,我要当个厨子。
那时我坚定的认为,不管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还是成为厨师,不过是在从校园到走上社会时的一次“职业选择”。
和数学、金融、计算机这些行业相比,食物和厨房对我而言有更大的吸引力。
毕业后,我在上海外滩十八号的米其林餐厅Mr and Mrs Bund工作了两年,也曾跟随亚洲排名第8的餐厅Ultra Violet的主厨Chef Paul深造学习,度过了忙碌的两年,工作之余的福利就是见了不少明星,还见到过沙特王子这样的贵族,对他们的豪气印象深刻。
现在自己准备开一个小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厨房。
总的来说,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就是当时有些冒险有些冲动的决定,让我现在有机会把自己的爱好做成事业。
从律师行业转行做起摄影师
在律所工作的这一年,我接触到的都是诉讼类案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可能并不能在这个领域做到很优秀,学会发现并承认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并且在那会儿内心对摄影的热爱始终没有放弃,似乎生活的乐趣依然离不开相机。
当我从实习律师拿到执业律师证时,正巧遇到一个偶然的工作机会,可以选择去杭州的一家皇冠淘宝店铺当签约摄影师。
在律所工作的这一年,时常问自己:现在过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你过得开心吗?其实我并不热爱律师工作,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让自己不成为别人眼里的"闲人"。
面对转行抉择时,我犹豫过,我相信这是每一个即将面临转行的人都会遇到的一道题。
我曾想过转行以后面临的各种困难,也曾担心害怕失败,但我更害怕后悔:每个人的下一秒都无法预测,我们能做的只有紧握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尽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我不愿走到人生尽头时留有太多的后悔与遗憾,有时候人就是在不断地探索,又不断走错路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真正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但你要明白,每段路都不会白费,困难是短暂的,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著精神,朝着梦想奋力向前奔跑。
你绕了几个弯,你经历了很多时间的考验,最后却依旧朝着同样的方向奔跑,那些你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经历过的失败,从来都不会白费,它们都会化作养分,灌溉最初的梦想。
现阶段,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差不多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的日常。
不管是忙碌还是放松,都在享受身心自由的快乐。
时常有姑娘很羡慕我这样自由的职业,能到处走走拍照旅行还能赚钱养活自己。
照片背后的常态是,我时常背着10几斤重的器材设备,在拍旅行婚纱时一个人完成所有的步骤,客服、化妆师、助理、摄影师、后期全部都是我。
早晨三点半起来,给新娘化妆。
四点多出发准备拍摄日出。
最晚工作到晚上12点伴着午夜微光回到酒店休息。
这种情形也是很经常出现的。
通常路上都是带着2只单反3个镜头,在近零下50度的寒冷地方进行2个多小时的拍摄,因为特别喜欢,所以做这些工作从来没有感觉到累或乏味。
从早晨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多但依然是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
盘点那些名校毕业的跨界之王那些名校毕业的名人,最后都在做什么工作?
王力宏(歌手):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学院 Williams college pre-med,大二下半年转入音乐系,此外他还是伯克利大学的硕士+名誉博士;
李玟(歌手):美国UC IRVINE 生物系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
黄西(脱口秀演员,主持人):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生化博士;
阿什顿-库彻(演员):爱荷华大学生物工程学;
徐勇(百度):北京大学生物学士、硕士,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博后;
方舟子/方是民 (作家):中科大生物学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化博士;
曹宏威(政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张发宝(生物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
姬十三/嵇晓华(果壳网):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
还有更多例子,不胜枚举。
海外藤校、北大清华、本硕博连读,毕业后北大学子出来卖猪肉、哥大毕业生街头卖煎饼...
费尽千辛万苦读名校,学费百万换来的一纸文凭真的就这么浪费了?没从事自己专业相关工作的他们怎么说名校和热门专业只是符号和背景,个人坚定沉实的热爱和决心如何被这些虚幻的东西限定。
我相信,人生有无数可能。
——@寂静的声音每个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即使专业对口也需要不断学习方可持续进步。
学什么专业固然重要,但有能力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提高境界和应变学习能力才是根本。
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各行业都会对自信和勇于追求的人敞开大门的。
一生丰富的实践经历才是真正的专业。
——@George
所谓「连接」在于跨界的价值,复合人才的价值,都在于能够在一个人的个体,融会贯通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思维模式。
而这样的人才,在相关行业变革升级的时候,一定非常稀缺。
——@Carol 夏焱
名校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机会,更是教会我们从事任何工作的学习能力、适应力,以及适用于任何工作的基本素质或者说软实力,
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驱动力等等,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越是好学校设置的通识课越多,因为通识课承担着传授你从事任何工作的基本能力的功能。
很多人进名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专业。
我们对一个人认可往往都是基于他们最后做出的成就,跟他们选择做什么好像没什么关系,跟他们毕业于什么名校、选择的什么专业好像关系也不大。
爱好也好,梦想也好,都要靠转化为实际的价值,才能让你坚持做下去,不然只能是一时兴起。
所以评判一个选择的对错,不是看选择本身,而是看将这个选择执行到最后的结果。
开始,谁都无法判断他的好坏,至少结果出来前你没后悔就行。
而当年那个“给母校抹黑了”的名叫陆步轩的
北大卖猪青年,去年突然又被许多媒体报道,据说现在身家已经过百亿了。
看完这些故事,你是不是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现状了?
不如拿张纸,写写近期自己有哪些成就,包括你的方方面面,不一定非要是工作中的。
而这些成就中,哪些是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又完成的很得心应手的。
不妨做个参考。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