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化成绩留学能上名校吗?”这个问题一定困扰过不少同学家长很长一段时间。一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美国高校往往并不把一个人的标化成绩作为唯一一个用来评判录取与否的标准。而从去年开始,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更多美国的高校在招生政策上做出了更多的调整和改革。因此,我们渐渐看到不少没有标化成绩,但背景实力足够优秀的同学也能够被顶级名校录取。
岑同学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申请者。她在无标化成绩的情况下被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了。对计算机和艺术人文学科感兴趣的她一直渴望在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间建立起联系。而正是她的这种好奇,把她带到了CIS的Daniel Casasanto教授课堂上。又正因为她的科研项目经历和她的想法与见地,使得卡耐基梅隆最终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岑同学参加科研并录到名校的故事吧。
岑同学
学校:北京某中学
标化成绩:托福108 SAT/ACT未提交
课题:语言、文化和身体感官对人类的思维、学习和决策的影响
录取院校:卡耐基梅隆大学
岑同学收到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offer
得知被CMU录取,怀疑自己在做梦
一直期待着有一所大学能同时满足我在心理、计算机和艺术方面的探索热情。而高一邂逅了卡耐基梅隆大学这所认知、计算机与艺术强校,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不仅因上述的强势领域,更因其跨学科教学理念让我意识到:多个领域的探索可以是个有机的整体,并非一定割裂、平行。
或许梦校情节让我一定程度上过于神话了CMU,以至出ED结果到现在依旧对自己被录取了毫无实感。还会在看完音乐剧搜演员意外发现是校友时,因一种School Pride再次质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学长学姐推荐、被课题吸引
早就有听学长学姐们推荐过CIS的科研项目,也曾在一位学姐的活动分享中看到Prof. Casasanto的名字。但真正促使我选择加入其中还是因为被课题所吸引。
可以说课程syllabus列得十分清晰详细。除了每次课探讨的问题外,还罗列出了将会涉及的文献。因此我提前简单浏览了一下前两三周的文献。由于课程时间恰好是假期中最繁忙的日子,这大大减轻了我之后课程学习时的任务量。
教授态度严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Prof.Casasanto喜欢在室外给我们直播上课,以向我们分享那边的气候开场。课程氛围轻松愉悦,却又不时被参杂了些人生道理。他曾从“embodied cognition”debate谈“liberal”education;给我们讲过自己如何从最初声乐相关出身,而后找到自己在心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兴趣点,转而在Upenn、MIT深入学习研究。
同时,Prof.Casasanto在学术方面保持着教授贯有的严谨。同学在课上做presentation分析文献时他会指出存在的学术问题,或进行补充解释。特别在自己的文章被present时,会格外严格。
对CIS科研项目感兴趣的,可以咨询小助手!
更多背景提升项目,部分已经开启通道,欢迎了解,即可免费获取资料!
我在CIS收获颇丰
参加科研项目的一大初衷也是想专业地学习下学术写作。常说自己动笔写之前,要先多看。而Prof.Casasanto带给我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剖析一篇学术文献的技能。
不同于以前线性地读,让APA中的小标题帮助我被动接受,要最初就带着问题去主动输入、思考。在做presentation分析文献时,我们需要找到实验的Big Theoretical question、Experimental question,分析H1、H2和H0,再到最后结果与假设的对照等。读文献时,总结性结论不再是我最关注的,更像是真正在脑中将实验复盘了一次。形成这样一种惯性分析思维也为最后的final proposal写作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教授evaluations中有一句话很触动我 —— “... the field of cognitive science would be lucky to have [her] as a member.” 突然间会很期待去花几年时间慢慢积累知识,未来能真正走进一位教授的实验室,有能力和资格成为教授们研究的助手。
Casasanto教授给岑同学的评价
享受挑战与团队合作,博采众长
至于和同学们,因为相比较自己提出一个原始的想法,我可能更喜欢聆听别人的想法,然后提建议完善或在此基础上创新。于是我很幸运地在小组中遇到了其他四个有趣的灵魂,其中一位甚至是初中同窗一年后转走的同学(真是久违了)。感谢他们,让我们组比别的小组更快地确定了切实的final proposal方案。在有保底方案后,又头脑风暴出了许多疯狂的想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绕进去的学术辩论。总归很有趣。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