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是尚德实验学校的一枚学霸,IB预估分42分(满分42分),今年成功申请上全美21的埃默里大学。
之前Mark带着他的早录成功经验,为我们献上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被家长誉为“最接地气”的讲座。
Mark为我们分享了:
尚德实验学校是怎样的学习体验?
活动分为“不得不做”、“兴趣使然”、“素材准备”、“炫技”四大类,怎么做?
关于申请和文书的诸多诀窍,包括“如何写一篇失败的文书”?
注
因篇幅有限,文中仅回顾Mark的部分讲座内容,如想获取Mark讲座完整稿,如想知道Mark和家长是怎么互动问答的,可拉至文末扫码获取。
我就读的是尚德IB,虽然也有国内部,但是我们不像那种国内高校的国际部,其实平时与国内部交流是很少的,所以我基本是全程处在一个很纯净的留学环境里面的。
其实这么多年读下来,个人认为比起其他选择直接走国际学校对于留学生来说其实是更优解。
首先来说国际学校一般都有一定比例外教教学,可以提前让学生熟悉和外教的相处方式,知道他们有哪些点会appreciate,有哪些点不能踩,可以为未来的留学生活避雷并培养一套自己的与外教相处的模式,和外教的相处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
其次在纯留学环境中,很多活动实行起来其实都会方便一些。
不像是国内部其他人都有高考压力压身很难陪你投入活动的筹备,甚至哪怕报名参加你组织的大活动的人都很少。
不过,在国际学校的话周围的人一般都会更“浪”一些,他们能知道你在干什么,更愿意参与,或者说有一种本身对于各类活动的affinity。
然后还有平台,有参与/做活动的趋势只是一方面,在国际学校圈内人举办的活动一般质量上也更好,这点去看这几年一些学生组织比赛最后的获奖就能看出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棒的sample,更多技能(我十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就为了做学校的yearbook学了Ai)还有更宽的眼界。
而且不只是看到别人活动是怎么做的,别人文书是怎么构思的,别人刷托福的技巧……这个圈子本身就能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闭门造车孤军奋战,我能一直从周围同学那里感受到鼓励和启发,这些都是体制内学校所很难具备的。
我听过很多我在国内学校奋斗的留学生朋友和我说过他们一个人为SAT奋斗的孤独,所以我也一直对我所在的群体十分珍惜。
当然在这里不是黑国内高中,以上仅是两类学校留学生面对的机遇的一个对比,而且说实话体制内的学生也可能有机会加入到国际学校的社团,只不过是麻烦了许多罢了。
不过由于的确做过一些比赛的评委,体制内学校与国际学校间诞生的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差距是的确一眼就能看出的。
另外虽然脱产(指不上学用全部时间刷标化成绩)和学校改成绩单(在上一种情况下一般即使不上课,大部分体制内高校都是可以给学生改出漂亮的成绩单的)能带来纸面上更强大的硬实力,但是如果缺少前面所提到的积累起来经验,那在国外的最开始一段时间会比较难适应。
所以首先在这个留学生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上,我的建议是在经济上可以负担的情况下选择国际学校。
另外美高的话我本人没有和体验过的人深聊过这方面,所以不作评判。
其次,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中国一般留美国际学校的分类吧。
排除针对英联邦的A-level等,现在上海一般分为三类国际课程,IB、AP和美加:
美加课程一般就是前两年在国内读,第三年直接出国上当地高中。
不推荐,因为我所知道的美加课程都比较划水,相当于浪费了两年,不如直接走美高。
IB与AP是两个大热门,对比下来的话我比较推崇IB,课程体系内对CAS(课外活动)和IA,EE(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分析论文…)的硬性要求的确迫使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
不过AP课程当然也有它的好处,由于可以选很多课,所以学霸十门AP的情况也不少见,在换学分/选专业/申请的时候会有更多优势和选择。
而且AP在美国感觉接受度更高一些。
此外,AP课程由于其学制本身要赶的deadline会比IB课程少很多(其实就是没有那么多论文要写),所以可支配时间更多,让备考标化和筹划活动更加容易一些。
IB课程细节请看这篇:从尚德实验一名学子的IB成绩单,看就读IB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
在GPA不错但是标化成绩普通的情况下,我认为我的录取与我的活动有很大关系。
这里并不是说我要录取梦校一定要活动做得好,每个人按照自己情况目标、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做活动只是我提供的一种思路。
同时我的分享更多也是我眼中的申请,有可能不完全对,肯定不适合所有人。
美国方面申请的话,活动主要体现在Common App的活动列表,小文书和主文书上。
光光看一个学生所做的活动其实招生官能获得很多信息:这个学生为了自己的专业做了什么?这个学生的兴趣与品格?领导力与行动力?等等。
所以好好准备活动这一块,让自己的形象变得立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人都会说“啊我知道了,common app要填10个活动”“我要出发做活动去了”然后呢,做什么?在这里,我这把活动分为四种:
众所周知英国申请不看重活动,所以只要参与一些必要的就行了,所以英国申请在活动上的要求相对薄弱,但是对比下来,接下来是美国Top30申请者的普遍情况,这点大家可以看下知乎上这个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055607,就能对现在的申请者水平有个大概了解了。
第一种“不得不做”类是指诸如学校组织的例行活动,一般营养不大所以在这里不加赘述,我们直接进入第二种“兴趣使然”类。
这块我大概做了这么点活动,实际上更多,但是我只列举一部分有代表性的。
其实这些一开始都只是兴趣使然的,但是后来都出现在了我的文书里面。
这里先讲一下的是我做的最大的两个——VIS商社和AOME盲校项目。
商社的想法起源于十年级暑假的一次商赛,在现在看有可能商赛已经是一个相当低门槛烂大街的活动了,但是在当时来说学生只有小部分在做这个,所以我商社的起步相当平缓,招生、拉投资、办比赛、包办校内活动一气呵成。
期间的探索和统筹三次商赛的经历给我带来的个人成长,我感觉不亚于我所学的任何一门IB课程。
虽然不如模联学术,但是商赛真正能把一个地区的留学生绑起来,无论是比赛时的合作还是每个学校商社之间的交流,都让我感觉是真的喜欢这件事情。
而AOME(Apple Of My Eyes)是我创立的另一个针对上海唯一一所盲童学校的活动,我们与他们取得合作,平时主要在校内外举办活动,依托公众号进行线上宣传,定期前往盲校。
后来也参加了insight和sage比赛,拿到了一些奖项。
其实先前在商社带来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助力了AOME的运营,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其实很多人后来会发现活动越做到后面会越容易,有的时候甚至你手下的一个组织能帮助到另一个组织,人脉乃至到运营模式有时候都是互通的。
回到分类,兴趣使然类这一块活动注重配比。
如果剖析一下我所列举的五个活动是这样的:
你当然可以针对一个你喜欢的专业做一百个活动,比如“我是要走CS,我就只参与这方面的社团,然后只跑这类学术活动”;或者也可以和我一样广撒网,接触各类活动,我的话是一个十分注重活动中成长的人,所以才选择第二种。
最后结果上来说虽然没有对我的intended major有所体现,但是由于种类很多,为我文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同样也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了很多不错的经历。
美国党虽然可以有机会做很多,但不代表可以乱做,就比如右上角Community service这一点我提一下,无论规模大小我都是强烈建议做一两个这个类型的。
因为之前有个招生官和我说过美国的学校其实很关心学生能不能把学校这个community塑造得更好,不可能说哈佛招了你是希望你去造福耶鲁。
而且如果有同学留意的话,也会发现很多学校的小essay会问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准备一些这类的活动有益无害。
既然每个留学生时间有限,那就算是“追求兴趣”也要有所舍取。
我这里大概列出了几种我觉得“可以了的活动”一般共通的点:
1、能在学校附近实行的、有持续性的;
不是说你今天2018年1月30号帮助了流浪猫,明天这事情就和你没关系了,这个完全nonsense。
美国学校会比较看重一个活动是否是持续性的,所以能经常照顾地到的活动肯定是更好的。
2、不太花时间的(虽然我觉得也没人会想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
上学最终目的还是学习,最后申请没有GPA和标分辅助、而活动突出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活动学术活动优秀被录取的永远只是个例,成绩起码要匹配这个学校的要求。
3、有申请意义的优先;
可以看到我在PPT这页中间放了一个“内核”,因为的确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内核才是决定这个活动在你申请中助力多少的因素。
其实我就在这方面略有吃亏。
因为比如我之前所提到的VIS商社,就缺乏内核。
这是我最花时间的一个活动,个人成长有很多,但是很难讲出来。
当我真的把社团安安稳稳交到下一届手里,坐下来准备写一篇漂亮的文书的时候,我发现没有什么切入点能让我写,招生官很难care我用了两个晚上辛苦做了什么;但是反观我前面那页PPT有个纪录片的活动,就胜于内核。
这其实只是一个学校例行的CAS trip,我们组在过程中制作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小吃的纪录片。
虽然我在其中甚至不是一个leader,但是后来写文书的时候我就引申到了“处于留学生群体的我发现周围的人一直追求美式生活,和我们母体群体“中国”脱节了,所以就做了这么一个视频来……”
我并没有在其中投入多少,但是得到了一个立意上高于单纯做club leader的素材。
一个好的内核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文书的书写,所以本身不准备投入太多与活动筹备的同学可以实用主义一些,多往具有这样特质的活动靠。
4、最后就是要保证每个参与的活动都要有值得说的点,而不是签到式做活动。
就比如说去参加商赛,不要只是“我来了,我走了”,这完全是给举办方送钱啊!我看到很多这样的同学,终于下定决心要出来做些什么了,但是真正进入了一个组织或者比赛,又开始划水。
起码要有一点感悟或者个人成长,这才算一次完整的活动。
(以上节选了Mark讲座的部分精华内容)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