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小艾(富书签约作者),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
放手,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
自小成绩数一数二、以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取北大、毕业后成为美国知名大学研究生……
这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王猛(化名)却从12年前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将父母的联系方式全部拉黑。
近日又洋洋洒洒写了万字长信控诉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控制”。
小时候,父母总是把他关在家里,喜欢包办所有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审美和意愿给他置办衣服,甚至不顾学校老师的要求。
五年级的时候,他去市里上奥数班,有次比赛后回来后发现随身携带的文件被人划坏、涂抹,原本就不同意他外出的母亲戏谑地说:
“这下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升高中的时候,他想去外面的高中,恰逢父母单位合并成立一所中学,即使这位学校很普通,父母依然以“你太小不能骑车”“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的理由强制他留在这所学校。
终于离家去北京读大学,王猛的大姨又在父母的示意下对他进行过度的照顾:悄悄联系王猛的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正如一位网友总结的那样,对于王猛的父母来说:你首先是我的儿子,其次才是你自己。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经提到一个“边界意识”的概念,但是有多少父母无视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幌子,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让你选这个专业,都是为了你好”
“让你考公务员,还不是为了你好”
“催婚?还不是为了你好”
熟不知,父母每一次“为了你好”都牢牢地把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消耗着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直到耗尽为止。
英剧《黑镜》第四季中,那个为了保护女儿的母亲竟然选择在女儿大脑中植入高科技芯片进行360°全方位监控。
这个芯片具有四个功能:
“定位功能”: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快速定位Sara的位置。
“生命体征”:可以检测Sara的身体指标,并给予合理的膳食建议。
“视界转播”: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看到Sara所看到的画面。
“滤镜功能”:可以将一切让Sara害怕、紧张的画面打上马赛克。
母亲原以为女儿一直生活在自己缔造的童话世界里,却不知道女儿在这种“保护”下不仅失去了起码的风险评估能力,还无比渴望着尝试一切不曾尝试过的东西,渴望着逃离母亲的保护。
影片的最后,女儿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反抗母亲的控制,搭上一辆陌生的卡车,踏上了未知的旅行。
而母亲联系不上自己的女儿,只能绝望的哭喊着。
02龙应台在《目送》中也曾写道: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分离,是一场早已注定的生命轮回。
学着放手,于父母而言,则是一门必修课。相信你的孩子,他会在风雨中学会长大。
朋友小新大学毕业后选择北漂,父母三天两头打电话,逼着她回老家,说一个女孩子在外面漂着太辛苦了,他们不舍得女儿在外面吃苦,已经帮她在老家安排好一份体面、工资高还不累的工作。
一次、两次……看着不为所动的女儿,父母最后竟然以死相逼,再不回来就自杀。
最后,小新不得不从心爱的出版社离职,回到县城做着父母安排的工作,并迅速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亲、结婚、生子。
前几天聊天的时候提及年轻时的梦想,小新说,从决定离职回家乡的那刻起,她已经死了,接下来的人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活。
听着小新的话,又心疼又无奈。
一句“为了你好”理直气壮地让你无力反驳,他们只是想让女儿过上不吃苦的好日子,过着他们以为的幸福生活啊。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毫无犹豫地按下按钮,这样孩子会一路顺风顺水,读好的学校,有一份好的工作,找一个好的伴侣,事业爱情双丰收……
可这就是完美人生吗?
黄执中说,完美,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是自己做自己的主角。
我可以不够漂亮,可以不够聪明,也可以不够优秀,甚至会一路跌跌撞撞,最后才找到一种舒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但这才是我,是每一个经过自主选择后的我。
不要总是奢求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这世间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生。
不要总是试图帮孩子铲除人生路上的各种障碍,不给他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们无法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不如早一点放手,让他在摸爬滚打中一点点成长。
张爱玲在《不得不走的弯路》中写道:
在青春的路口
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
召唤着我
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
那的确是条弯路
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的头破血流
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放手,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机会。
03如果说,学会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课,那么,学会独行,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跟过去和解
王猛父母在接受采访时不认同是他们自小对孩子的过度控制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说:
“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的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近些年,我们总是在说原生家庭的创伤会烙上一辈子的阴影,总是将成年后的很多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不应该为你的不幸福背一辈子锅。
这个北大毕业生的父母固然有错,但他也一直像个小孩子似的等着父母妥协,等着父母道歉,却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人总是需要成长的,这种成长包括跟过去的和解,跟父母的和解。
自己长出铠甲
同事沐辰前几年选择辞职创业,经历过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曾经一度快要撑不下去了,也曾被父母唠叨:
“如果没有辞职而是在单位安安稳稳的上班,这会儿就不用遭这些罪,说不定我们也早就抱上孙子了。”
沐辰总是一笑了之,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一点点长出自己的铠甲。
去年,公司终于开始走上正轨,他当即带父母去欧洲玩了一圈。
如今,买了房子,有了女朋友,还每个月给父母寄两万块钱,父母再也没有跟他提以前。
沐辰说,哪有父母不希望儿女好的,父母以前总是唠叨其实是怕他走弯路,怕他过不上好的生活。
想让父母放手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看到你自己有能力过上足够好的生活。
诗人纪伯伦在《孩子》中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女儿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得体的退出,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而懂得父母,独立前行,则是孩子对父母最好的爱。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