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父母还处于婴儿般非常幼稚的心智中,受全能自恋感的驱使,要求别人必须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孩子更是。
如果不一样,他们就会有暴怒,暴怒之下,他们会虐待孩子,并在虐待时,因为暴怒能量宣泄出去了,会有一定的愉悦感。”
本文来源:公众号“伊姐看电影”
最近看了一个新闻,十分残暴。
一对开中餐厅的华裔夫妇报警,说女儿失踪了,但很快,女孩的尸体被警方发现于中餐厅后厨冰柜里。
而这对夫妻就是杀害亲女儿的凶手。原来,当妈的因“女儿不听话”,动手教训,击打女儿头部将其致死。夫妻俩为掩盖罪行,直接将尸体处理,用盐腌制,放入冰柜。被捕后,俩人不见任何悔意和痛苦。
审讯期间,当妈的还振振有词“孩子不听话,难道不该打吗”。
他们没有为亲生骨肉的离去而悲恸,反复强调的是“平时工作太忙,太辛苦,夫妻感情不好,孩子一点也不懂事……”
杀死孩子的母亲陈某和藏尸的父亲赵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妈妈说过最像人说的一句话是——“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有错,不该打她,但我控制不住”。
到底什么样的父母,会对孩子失控到这种地步?
这三种心态的父母最容易失控
第一类容易失控的父母:本身积累了很多挫败感,没有办法找到自我价值,内心时刻充满冲突和愤怒,情绪上自顾不暇。
丈夫被领导批评了,满肚子火,回到家,孩子很开心迎上来希望听故事,“爸爸给我讲故事讲故事……”“滚!你怎么那么吵。”
妻子跟丈夫吵架,心中怨愤,“妈妈我饿了!”“怎么不饿死你!去找你的死鬼爸爸!我迟早被你磨死。”
这种失控,是父母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做出的最简单的回应——惩罚孩子,是一种最简单快速的办法,让其感到痛快、好受。
第二类容易失控的父母:坚信养儿防老,认为母爱是恩赐,时刻强调“孝顺”,潜意识计算养育成本和代价。
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存在,但在传统的观念里,孩子依然是父母的附属品,私有物——“我生下了你,我一辈子都拥有对你的处置权。”豆瓣里,看到过一个作者写:“夫妻关系就是一种买卖,孩子就是存折。”
养儿防老,生孩子本来就是有目的性的事儿。
骂、打,都是关起门的事儿,外人也没有权利指手画脚。语言暴力、肢体伤害,相对养育这个恩德,忽略不计,血缘是至高权力——养了你一辈子,打你一下,骂你几句还不行了?到底我是老子,还是你是老子?
所以这个妈妈一直在强调:“孩子不听话,我还不能打了?”换句话,“我打死了也是我自己家的事儿,与你们何干?”
第三类容易失控的父母:喜欢嘲讽孩子,过度强化孩子的缺点,不能接受孩子本身的样子,永远在比较和控制孩子。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里面记录了无数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家如何伤人”,微博等社交平台也有网友写下的一些匪夷所思的时刻,关于父母如何精神霸凌孩子,而不自知。以下是其中印象深刻的几个小故事:
“比如,有的网友因为被父母反复羞辱而痛苦,青春期又不懂得跟自己的愤怒和无助相处,被逼的在床上盖着被子绝望地嘶吼。父母呢?当耍猴,进房间看着孩子,笑出眼泪。”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成为成年人不再受控制的时候,会恶毒诅咒她“我死了也不要你管,但我变成鬼也不放过你”,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她反而露出笑容——让孩子痛苦,是她确认自己权力还存在的意义。”
“比如,有的父母从来不表扬孩子的长处,但孩子的缺点,一定拿出来反复数落,“她虚荣,小小年纪纹眉画眼,将来怎么得了”、“他胆小,一辈子成不了事的,窝囊废……”他们语重心长,众人面前扫荡孩子的自尊,并认为这是循循善诱。”
这些父母的共同点:完全意识不到孩子的痛苦,浑然不觉活在自己的世界。
武志红老师,曾提出过一个观点:
“一些父母还处于婴儿般非常幼稚的心智中,受全能自恋感的驱使,要求别人必须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孩子更是。
如果不一样,他们就会有暴怒,暴怒之下,他们会虐待孩子,并在虐待时,因为暴怒能量宣泄出去了,会有一定的愉悦感。”
暴力本身就是权力有部电影叫做《斯坦福实验》,改编自1970年的斯坦福大学一件真事。大学生们做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实验:把人分成狱警和囚犯,24小时内,角色扮演,模拟人生。
让他们惊讶的事发生了,扮演警察的很快突破自己的职权,对扮演囚犯的人进行囚禁,捆绑,体罚…
这个实验的解读方式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封闭和实力悬殊的环境下,暴力最容易被滋生;暴力,本身就是强者对弱者的权利。
华裔夫妻强调了:他们开餐厅很辛苦,生存压力很大,所以情绪经常失控。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恨意,并不是真正源自孩子做的某一件事,而仅仅是因为孩子最弱小,当父母被外界压抑的时候,孩子会成为他们情绪传递的最后一个出口——不敢骂领导,至少敢骂孩子、甚至敢打孩子。
这样的孩子情感上是非常压抑的,久而久之会关闭自己,不再与父母沟通,甚至不再与这个世界沟通。而等到他长大,有了力量和能力,会转而仇视世界,甚至报复世界。
虐童事件就在我们身边
不要以为虐童跟自己很遥远,也不用标签化任何一个群体,虐童事件,外国有,中国有,低收入人群有,高知人群也有。
去年底震惊全美国的Turpin夫妇“变态虐童”
加州一对看似生活体面的夫妻,把13个亲生子女关在房间虐待了18年,孩子们被拴在床头,衣柜,被胁迫洗脑,不给吃饭,最大的已经29岁,最小的才两岁。
而吊诡的是,夫妻俩还经常在社交网络晒一家15口人“幸福合影”,孩子只是道具,为了配合“人生赢家”的摆拍。
杭州9岁孩子弄丢手机,被亲妈殴打五小时致死
9岁孩子雪天弄丢了妈妈手机,寻找半天无果,惴惴不安回家。果然,亲妈因为无法使用手机上的社交媒体,一怒之下,在家中殴打五个小时,孩子被错手打死。
孩子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不想看见你。”
11岁女孩因偷抄作业,被父亲殴打致死
11岁的女孩,因抄作业,被父亲一怒之下捆绑在车棚打死,面对抢救无效的女儿,父亲一边哭,一边坚称“孩子我是为你好”。
……悲剧不胜枚举。
芬兰有一则公益广告,是关于孩子如何选择父母。
片子将孩子模拟为未降生天使状态,观察不同状态的家庭玻璃屋,并在其中做出选择。
孩子们路过了衣着干净,夫妻关系融洽的夫妻,夫妻对他们微笑,但这不是他们的家,他们遗憾的走了,夫妻也很沮丧。
路过了很可爱,有玩偶和童心的夫妻的屋子,蓝色纯净的快乐等待着,但这不是他们的家,他们恋恋不舍的走了,频频回头。
终于,到了一个暗色系的家。夫妻彼此厌恶、憎恨、争吵、哭闹、撕扯。
孩子们瑟瑟发抖,但天使说,这就是你们的家。
短片的最后,孩子们沮丧地跟着那对夫妻,绝望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
现实中,拥有什么样的父母,生长在怎样的家庭,孩子们无从选择。
伊坂幸太郎那句名言,大家都太熟悉了:
“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通过考试,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希望我们都是玻璃屋前面两种房子里的父母。
希望我们对应我们邀约,来到凡间的天使,给予他们更多耐心和善意。希望我们没有辜负,带孩子,来人世间走这一趟。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