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中国父母一上新闻准要带来一阵血雨腥风,今天中午,票圈被一条新闻刷屏了......化名“秋岸”的高考状元,怒写1万余字书信控诉父母“罪行”。北大毕业的他在赴美留学后,毅然选择与原生家庭决裂。
从小到大,秋岸都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曾经的理科状元,北大本科毕业后又去了美国读了研究生。而这一切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与父母12年的决绝,这12年里秋岸拒绝回家过年,甚至拉黑了父母了联系方式。
而在这封万言书里,秋岸也揭示了自己这些年和父母的恩怨。
在秋岸看来,从小到大,作为独生子女的他受到了父母的“过度关爱”。
小时候母亲对他的性别控制,强制给他穿女孩子衣服。甚至大多数时间将他关在家里,不允许出门玩。在集体活动时候,班级硬性要求服装,只有秋岸的母亲没有遵守,还是按照自己意愿给孩子穿上了与集体不符合的服装。而这些对自己极其控制的事情也让幼年的秋岸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他的记忆里,打小就没有属于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
上大学之前,秋岸的社交圈只属于生活的大院,而这些人也是父母熟知的。按照秋岸自己所想,父母基本是处于“监视”状态。
即便在秋岸当上状元,考进北大后,原本以为可以逃离故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父母却要求自己和远在北京的大姨联系,请求她在异乡代为照料自己。秋岸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秋岸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这些年,父母对秋岸的人生规划完全是按照自己意愿而来的。他们不会考虑孩子的真实想法,不会给孩子一点自由。也正是这样,秋岸越来越焦灼。
大学毕业后的秋岸过得并不顺利,因为多年来父母的控制打压,生性自卑且动手能力较差的他不适合在对口专业工作,很快他便辞职离开。
事实上,秋岸已经有所意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而他也将这种心理上的问题归集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多年来父母的无形压迫让他没有办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岸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他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就像当年在北京读书一样,父母这次安排的“监控对象”依旧引起了秋岸的反感。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秋岸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他们都错过了。”
秋岸在美国期间亦被诊断出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痛苦的他决定重回北大修读心理专业,想要自我拯救。
谈到多年不联系的父母,秋岸只说了一句“自作自受”。我们无法去指责这个家庭的任何一人,因为我们不是他们,没有办法去评判谁对谁错。
但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我想更多的是考量中国式父母的表现。很多中国家庭都奉行着这样的规定,父母总是会说这样的话:
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我要安排你人生规划,
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我要干涉你的工作,
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我要跟你们生活,
不会教会孩子爱与责任。真的教育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是要让孩子能独立面对风雨。
仿佛一切的控制都是因为父母眼中的我为了你好,用爱来绑架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要听话。甚至很多矛盾中会出现,我可以羞辱你,但是你不能哭。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面前体验过,可以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
太多太多中国式父母”以自我牺牲的名义给孩子扣上了这般沉重的精神枷锁。
中国式家长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打骂,而在于不认同。
从小到大,家长都会以身边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准则,在无形之中给予压力。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作比较,然后得出自己孩子是最差的那个,继而回家数落子女。
仿佛自己孩子的价值就是在攀比中得出,而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所有的一切都不被承认。
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秋岸这样决绝,只能慢慢地与父母拉锯战。
很多人穷尽一生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则在等他们的一句感谢,谁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红星新闻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