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2018年1月28日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逝世,
终年91岁。
全世界无数人正发起对他的悼念。
坎普拉德5岁开始卖火柴,
后来卖过圣诞树装饰品、铅笔等,
17岁的时候,也就是1943年
创办宜家(IKEA);
他把一个瑞典小店做成了世界大品牌
更重要的是,他重构了人们对“家”的理解,
就像乔布斯对个人电脑理解的重构。
“生活,从家开始;
家,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
坎普拉德是一位超级富豪,
彭博社显示其身家超500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就是逾3000亿元。
他一直在做慈善与公益事业,
不过他却以“抠门”“吝啬”著称。
今天学院君就带您回顾
这位集少年创业者、“抠门总裁”和慈善家
于一体的坎普拉德,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以及怎样的一位父亲?
“抠门总裁”
坎普拉德是个妥妥的超级富豪,
但大家对他最深刻印象是“吝啬”。
有人说,如果你不认识坎普拉德,
会以为他只是在宜家工作的穷老汉,
关于他精打细算的小故事,
你看了之后也会哭笑不得——
他会在去发展中国家出差的时候,
赶紧理个发,因为价格最便宜;
另一位超级富豪默多克也干过类似的事,
他和前妻邓文迪一次逛上海弄堂,
花了两三美金理了个发
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经常说啊说。
不过默多克这样干只是体验生活,
坎普拉德可就是生活本人。
再譬如,坎普拉德住的房子并非豪宅,
而是等到楼盘快卖完时买下的尾房。
据说就连买菜也是同样道理,
必须等到快收摊时才去。
他家里有保时捷,但常开的,
是一辆1993年的老式沃尔沃,
价值十几万人民币,一开就是十几年
纽约时报曾说,
你看,他有保时捷有豪宅有庄园,
个人节制其实只是为员工做表率。
可难得是,这种表率一做就是几十年。
他自己也是宜家的“粉丝”
家具都从宜家大卖场中淘回,
工作时只在宜家吃饭,
几十年如一日;
他不喜欢穿西装,
常以一件普通的褐色旧夹克示人。
如果有朋友送他贵重东西,他会生气,
因为他自己坐飞机总是坐经济舱,
住酒店只挑最实惠的,
购物也只去大卖场。
很多年前他来中国的时候,
被宜家中国区高管“吐槽”说,
为20元人民币竟然和路边摊主砍价半小时!
这就是坎普拉德,
你或许会认为他是“葛朗台”,
不过他在传记中这样回应:
“我们不需要奢华的汽车、醒目的头衔和制服,
或是其他身份地位的象征,
我们依靠的是我们的力量和意志!”
他直到87岁,他还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
即使几年前宣布退休,也没有全身而退:
“如果事情不对头,让我作壁上观的确很难,
但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
没谁会比我自己更乐得清闲。”
这种对工作的极大热情,不仅来自赚多少钱,
更重要的是,来自他对财富的理解。
“钱不能拿来当饭吃,它只是使你变得富有。
赚钱的动力在于为了自己
或其他对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人,
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少年创业者
为什么我们的标题里有“卖火柴的小男孩”呢?
“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
原因有二:
一是,坎普拉德从5岁开始做生意,
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街头卖火柴,
二是,他后来把宜家总部搬到了丹麦。
先从他的经济头脑说起吧。
5岁的时候,他发现周围的人缺少火柴,
他就拜托邻居跑到斯德哥尔摩帮忙“带货”。
低买高卖,不到一天就把100盒火柴全部卖完。
但是高价并非长久之计,他又想到了批发拿货,
薄利多销,邻居们当然是喜闻乐见。
大家都说他是“卖火柴的小男孩”,
但坎普拉德的志向却不止于此。
每次上门兜售,他都不忘“拓展业务”,
趁机问问顾客需要什么。
10岁的时候,他已成为“超级杂货店”,
只要一有订单,他什么都卖——
连自己捕到的鱼都不放过。
他还卖圣诞装饰用品、铅笔等,
到了17岁,因为不仅会赚钱,
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考到了哥德堡商学院,
父亲好欣慰,给了他一笔奖学金。
但没用将钱用在学习上,而是创办宜家;
IKEA这个名字,是由他自己的名字、
他出生的农场名称,
和旁边的小镇名字的首字母组合;
可是因为未成年,父亲强烈反对,
他于是就拜托舅舅签字。
然后边读书边赚钱,整个公司就他一个人,
每天忙得团团转。
他创业5年后,才引入家具产品,
没想到,这开启了他成为超级企业家之旅,
1951年,他推出“宜家通讯”商品目录册,
现在,这本小册子印刷量、
已经是《圣经》三倍。
一路走来,
但坎普拉德表现出来的无畏、坚毅和创新,
使得宜家成为今日巨舰并完成顺利接班,
传位给了三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
慈善家
坎普拉德是世界前十大富豪,
他的第三个角色是慈善家;
他一般声称将资产捐献给了慈善机构。
宣布捐出了所有个人财产,
宣布宜家一切商业利润都归属宜家基金会。
不过从专业角度来讲,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税。
而且,他曾力排众议,
将宜粗总部从瑞典搬到了丹麦哥本哈根,
以避开对他的公司越来越不利的税务负担;
他同时也随着家庭一起搬去了瑞士,
以抗议瑞典日益增高的税收;
再到后来宜家总部搬到了荷兰,
然后他也回到了瑞典。
他为宜家设置复杂的结构,
皆主为为了避免宜家被分拆或上市,
为了确保自己去世后,宜家还是完整的。
前两年宜家第四任CEO来中国,
在上海财经大学演讲时还专门提到,
“我们不想上市,也不可能上市,
创始人希望我们能够自由的思考。”
不过,尽管坎普拉德没有“撒币”,
但他在儿童公益事业上,
却是非常用心,独立思考。
他提出了儿童生活四原则:
第一,要让孩子们永远一个“家”;
第二,要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非沦为童工;
第三,要有健康的体魄,至少水源干净,能洗澡;
第四,要有持续的家庭收入。
他频频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难民署、拯救儿童组织等机构合作,
譬如他曾向向叙利亚难民捐了5万张床垫;
宜家曾从每卖出一盏灯或一个灯泡中
抽出一定比例做捐赠;
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或多或少都与童年经历有关;
坎普拉德的祖父当年投资农场失败而自杀,
留下一对无依无靠的妻儿;
坎普拉德父亲则因为缺钱而不能实现梦想;
这样的身世都让刺激他去创业,
去赚钱,
但同时深谙“每分钱掰开都有血有汗”
同时思考,
贫穷对儿童来说究竟而言意味着什么。
永远给予孩子方向感的慈父
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
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挫折,
坎普拉德都会特别感谢自己的祖母和母亲,
她们曾两度挽救了家族生意,
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品质,
都深刻地影响着坎普拉德。
他自己有三个亲生儿子,
同时领养了一个女儿。
他对子女的要求也是严苛的,
三个儿子皆不能接受过新闻采访,
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受访,
也是是经过家人的共同商讨决定的。
他为子女在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花费方面定下规矩,
譬如,不能买私人飞机,
同时也要像他一样,只坐经济舱。
对待三个儿子,他可以说是极为用心。
他是一个完全没有架子的父亲,
也是出了名的宠儿狂人。
从小到大,坎普拉德给孩子睡前道晚安时,
都会抚摸儿子们的脸颊,
第二天道别时,
他会把手放在大儿子整齐的胡须上,
出长差时,他还会亲吻儿子们,而且好几下。
他也会滔滔不绝地向早已成年的儿子们讲道理,
但也特别看重儿子们的回应,
偶尔被打断提问,
他总是会非常耐心地回答,
经常说上好几个小时。
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
坎普拉德都以最大的努力去影响他的家人。
孩子们一定也不像我们常说的“富二代”,
他们无一不自愿从最基础的层级做起,
他们还继承了坎普拉德的节俭,
行为举止得体简单,低调不浮夸……
是的,坎普拉德的是一个成功企业家
但我们更钦佩他为人父的高境界。
他或许不是一个勤陪伴的爸爸,
但他竭尽所能地补偿——
永远给予孩子们方向感。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传达出一种生活态度,
就像坎普拉德。
终究,父母传递给孩子的,
不仅是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
还有自己如何度过时间;
不仅是和孩子一起做的事,
还有自己如何待人处事,
不仅是跟孩子说的话,
还有(孩子能观察到的)自己如何说话。
终究孩子获得的,不是父母希望的态度,
而是父母自身的态度。
坎普拉德有一句名言:
“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去见上帝。”
但愿这个辛苦了大半辈子,
用每一个小行动影响家人、改变世界的
“最吝啬富豪”,
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好好地休息。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