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这天,一直忙于撸猫和看戏的韩寒发了一篇长文,再次将他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争议声中,大多数都是抱着看戏的态度,而另一些是当年在韩寒挥舞的“反对高考”大旗下真正以脚声援,却都在各自的生活里付出了不同程度代价的“愤青”们。
在这篇名为《我所理解的教育》的长文中,他站到了当年自己的对立面,一改揶揄讽刺“高考制度”的论调,告诉大家:我的模式不可复制,别再抱怨教育体制了,再不好好学习就来不及了,等阶级固化了想改变命运比登天还难。
虽然字里行间还充斥着在电影和书里到处可见的刻意幽默,但他再也不是那个酷酷的“意见领袖”了,他变成了那个受了锤坍了下去的“油腻”中年人,追随者眼里的背叛者,但好在,他依然足够诚实。
这篇文章,他对于教育现状的认识总结一下,大概表达了以下几点:
01
我们国家各种阶层壁垒还没有完全清晰,只要你够努力,还是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在中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进好的大学,学更多本事,最终改变生活,改变家族命运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发达国家要大得多……
通过教育可以大概率改变命运和阶层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很长,可能也就几代人。
教育确实可以改变命运,在当前中国社会阶级晋升通道尚未完全堵截之时,只有在中国通过教育可能实现跃升。即使在中国,这种改变也仅可能发生在未来几代以内,那之后普通人要付出远比现在更多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韩寒的观点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系最大化的效率与公平。
02
和十几年前不同,我现在所接触到的富二代已经越来越强……他们从小双语三语上课,更好的学校更好的私教,看小孩子喜欢钢琴就有演奏级钢琴老师每天带着你一个人,看你喜欢画画就是美院的高材生一对一教你画画,并时不时拜访一些大家,家庭传授给你更好的眼界和素养……
更可怕的是,这些优秀的二代,他们的后代会更有资源,你孩子的追赶就会更难。
出身越好的人,在教育上越肯投入,而且和普通人奋斗的战战兢兢、患得患失不同,资源意味着更有底气。认为富二代就是纨绔子弟的时代早就过去,Upper Class正在变得越来越优秀,他们所在的周围环境(圈子)亦是一种教育,同化的力量不容小觑。
03
这种警惕“读书无用论”的焦虑虽是误解,其实不无道理,
真正的焦点在于“应试教育”和“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刀切的应试教育与每个学生之间不同的性格特长之间如何调和,才是问题本身。
没有一个制度是可以照顾到所有人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有着基本的公平。
不谈每个省或者不同民族的录取分数问题,好的大学基本上是对所有家庭敞开的……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根本没有必要去羡慕美国、英国的教育体系,而应该庆幸在中国。
中国的教育质量不是最顶级,但整体不算差,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不光光是因为教育的问题。
根本没必要去羡慕美国、英国的教育体系,中国的高考制度不应该去抨击,不仅因为它是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而且中国在某些科学领域是有着不亚于欧美的研究水平,教育质量和中国学生创造力缺失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在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批判的时候,
焦点应该集中在应试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调和上,而不是一味怪罪某一种教育制度。
04
伟大的羽翼必然追求自由之光辉,但因为受不了管束而退学那纯粹是懒惰……
你真要走上自我学习之路,我个人不建议在大学前离开学校……如果我在今天退学,八成也是要荒废在打游戏和玩手机上。
所以,以后有陌生朋友再见到我,就别说自己也是学我退学的来套近乎了,我不会感到两颗心因此而贴近一点。
上面提到过,他认为学习是真理,不管是否退学都应该坚持学习意义所在。
这里他反思了他的自我学习之路,同时也表达了因为时代不同,现下选择脱离制度、进行自我学习的风险之处。
很多人以“自由”的名义贸然放弃高考,其实对于未来根本没有清楚的规划,更不用提主动学习,就算抱着主动学习的心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欲望和浮躁也会逐渐吞噬初心,所以他认为高考不管怎样,总归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整篇文章是以中国教育模式和思维为切入点来谈教育的,一个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不管多客观,仍然是以一种“围城”视角的窥视。不能否认他对教育的部分认识还是非常正确的,但其中对于国外教育的思考值得我们探讨。
01
韩寒认为,由于欧美阶级板结现象严重,教育资源在各个阶级之间分配情况甚至不如中国乐观,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英美教育的核心是精英教育,Legacy Student被录取几率确实高于普通学生,精英内部形成了独立的排他性环境,普通人跻身其中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同阶层的优秀学生就一定会被排除在外。
无论你是什么出身,只要优秀,只要招生官看到你身上的潜力和吸引人的特质,名校,特别是HYPS会非常愿意录取全世界的优秀人才,甚至用巨额助学金吸引人才。
事实上,能去英美顶尖大学留学,比起高考,更是突破社会阶级限制的跳板。
02
教育在韩寒眼中变成了跨越阶层的工具,而留学听上去像是一种虽然好,但是因为缺乏阶级上升渠道而次于中国教育的选择。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中年人早年叛逆,任性辍学,而后在名利场中屡屡受挫,同时缺乏厚积薄发的积累,写作上也没能取得长期的生命力,学历因此成了一个隐痛,不管是不是最终造成写作生涯早夭的原因,至少它是韩寒心中苦闷的一种出口,一种情绪寄托。
其实留学教育更为重要的不是和中国教育并列的一种简单替代,恰恰是对国内教育缺憾的填补。
中国大学有一流的顶尖研究,一流的实验室,也有一流的学者,但是海外一流大学真正的价值所在,不是这些,而是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多元文化的碰撞,这些对学生的成长、眼界的开阔,以及培养孩子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自如感是很重要的。
博雅教育让不同兴趣和特点的孩子实现个性化发展,这是寻找内心幸福真正的途径。
阶级跃升、坐拥财富会让人快乐,快乐很重要,但是不够。幸福是兴奋和雀跃,是自己使命的实现,是自己热爱东西的不断发展,而这些正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所在。
03
文章里最让人印象深刻是韩寒讲他自己退学后的生活,这才让人把他和当初那个不羁的、才华横溢的少年联系起来。
“退学后,一周就要去好几次陕西南路地铁站的季风书园买书,回来看书、看电影、写东西、远行采风,采风这两字听着土得掉渣,但基本娱乐生活就是这样的。”
关于阅读、学习的重要性,韩寒和我们都达成了共识。而且对于留学群体来说,阅读尤为重要。美国教育重视表达和写作能力,不管学校还是整个社会,都非常推崇Lobby,这和广泛阅读绝对是分不开的。
阅读能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语言写作能力,激发想象力,跨领域多学科的广泛阅读,更是能培养兴趣,探索不同领域,找到兴趣所在。
比起很多到申请季才开始纠结选专业,甚至到进入社会才开始找到方向的人,尽早探索兴趣所在,无疑节约了时间成本,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Timeline,比较没有意义,但是对于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在这个越来越快,知识加速流动的时代,最大化利用时间是占据时代有利地位的不二武器。
04
为了解决学生属性多重性的问题,美国大学一直以来对于学生转专业,或者是接触文理艺术各方面领域,不管从态度还是制度设计上都非常宽容。
所以韩寒提到的文科、理科、艺术生应该采取的不同路径,在美国大学里都可以得到圆融的解决。
通识教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既可以接触科学又可以接触文学,既可以了解数学统计又可以学艺术设计的空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其实不用纠结在申请美本时就一定要定下来学什么专业,在大学里,让学生充分探索自己的机会和空间非常充足。
综上,我们不需要将焦点放在韩寒是不是对过往自己的倒戈,言论是不是正确,追求正确不如追求成长。
就像写这篇长文的韩寒,或许在小野上大学的时候又写出另一篇给自己打脸,又像是留学党们追求阶级跃升也好,追求自我圆满也罢,早早的开始了,多多的学习了,犯错又怎样?我们早已走在最正确的路上了。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