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上午,在自己17岁生日前夕的这位校友,于异国他乡瑞士苏黎世,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校、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母校、赫赫有名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物理系的大一新生,今年秋季即可入学,是平和高中部2020级第一位被录取的学生。在此之前还有个小插曲,当天这位校友先是用手机忐忑地在网上查到自己的准考号出现在了被录取的名单里,接着他激动地给自己导师发了个报喜截屏微信,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而“平静”的交流和“吹捧”,然后他便跑去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招生办等候纸质版的录取通知书,不成想瑞士友人中午休息,直到下午两点才拿到正式的录取文件,在吐槽了微弱的手机信号之后,用龟速将文件照片传回国内,让大家最终放心。
对了,这位校友就是被其同学称为“大佬”的倪亿霖同学。倪亿霖在高一时就展现出了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的天赋,不仅能高质量地完成理科方面的课程要求,还在人文领域,尤其是历史方面,得益于其远胜常人的阅读量,表现出了很好的知(zi)识(shi)积累水平。所以同学们对他的称呼可谓货真价实,他的确是在文理方面都很平衡的“大佬”。
平和从不乏擅长理科的大神,也不乏擅长文科的大牛,虽然说人有长短板很正常,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突出长板并避免自己的短板过短是很关键的问题,而且往往决定下限的是短板。要打破过去很多文科生碰到理科丢盔弃甲、不少理科生看到文科则脑壳巨疼的局面,在理解个体差异性的同时,不仅需要因材施教、适当引导,也需要从小种下不同的“种子”,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的妙处。毕竟文科生不能不懂科学,理科生也不能没有人文关怀。其实在过去的平和毕业生中,也有很多文理平衡的学生,他们在未来的选择方面会更宽。
倪亿霖在这方面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自从接触了物理之后,他就把这作为奋斗努力的志向,同时他又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直将其作为课外阅读的首选。从爱好变成一个目标和一种习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笔者“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下,这位苦心准备大半年并最终通过苏黎世联邦理工魔鬼入学考试(考试基本都是in German)的“大佬”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经验,强调了动力、心态以及学习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在一次经验分享会中,他曾表示,“个人的动力应该是理想而实际的,动力本身应当能让你在怠惰或是偷懒的时候感受到切身的痛苦。这样的动力,才是有效的动力,才是好动力。你可以为了你个人更好的前途奋斗,为了未来能在更广阔的平台发展,为了有机会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你甚至可以因为单纯的竞争心理奋斗——虽然这样的心理我并不推荐;你甚至可以为了男女朋友奋斗,当然,这种动力有一些苛刻的前提条件……”(笔者:“小伙子你看起来对某些事情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嘛?”倪亿霖:“咳咳咳……”)
尤其是在高中面对每个月几乎都有一次的考试时。他认为好的心态指的是宠辱不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考试——和及时调整。如果遇到考砸的时候,应当首先思考最近的学习状态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随后陷入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浪费大量的时间质疑自己,随之降低对自己的标准,于是越考越差。毕竟考试的意义在于检验学习状态,而不是智商测试。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是个体可以通过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在反思之外,所遇到的挫折还应当是一次兴奋剂,它把个人的无能硬生生地揭开,强迫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落后,然后迫使个体需要直面自己的问题,而不是通过“粗心”、或是小错误等借口逃避问题。而当考得理想时,也应当花一些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期保持。总而言之,无论考得好坏,都有可能会带来积极的一面,而不能只顾着陷在负面或者沉浸在正面之中,需要大家善于总结,能够从失败中提升自己、从胜利中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笔者认为,在经历过高一和大学入学考洗礼之后,对于心态的理解必定是他的切身感悟。)
他认为学习方法绝对没有一套普适的结论。适合学霸的并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向其他同学讨教学习方法是没有问题的,但硬要使用不适合自己的方式那可能要自讨苦吃了。学习方法是一套只相关于个体的学习理论。每个人的天赋、心态和目标都不同,个人的学习方法也只能由个人总结,而最好的方式是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结构:比如如何上课、如何做题、如何复习、如何考试,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自己的模型。(笔者:“建模”大佬……)与此同时,这个学习体系应该有接受反馈和自我修正的能力。各种考试和平时的练习反映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的效果,根据不同的反馈可以调整自己的模型。
如果在考试中遇到了问题,要反思在哪些知识点上出现了问题?在学习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经验是否继续适用?需要做哪些改变?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多花精力在哪一方面?总而言之,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需要始终保持开放,绝对不能固步自封。比如有同学的成绩在某一段时间特别好,但后来逐渐下滑,这时候不应该怀疑自己的状态和智力不行,而应当反思学习模式是不是越来越不适应逐渐增加的强度?学习态度是不是越来越不适应逐渐紧张的氛围?再比如,对于长期以来在考试中可能存在的粗心大意的问题,也需要打开心态,直面错误。
对于粗心大意的同学倪亿霖同学特别想强调一点:中学时期的小错误,只是分数的问题,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以后进了实验室,或者做了机械工程师,再或者做了期货交易员,看错一个单位,看漏一个“不”字,可能导致的是几年心血的白费。因而细心不是愚蠢,而是优秀的品质。总而言之,推荐所有人保持敞开的心态,直面自己过去的问题,拒绝逃避,从我做起。(笔者:“哎,你当年考卷上拼错的单词……” 倪亿霖:“老师求别说……”)
在课业问题的问题之外,倪亿霖还想提醒一下大家课余生活的节奏。在高压的作息以外,他认为休闲娱乐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休闲娱乐的方式可能是多样化的,比如纸片人、明星、游戏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休闲方式。其中要注意的是,他并不推荐那些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的娱乐方式。娱乐的目的是为了从高压中放松,以得到更高的学习效率,不应当为了娱乐而娱乐。此外,电子游戏、动漫、追星等娱乐生活,只能是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第一,在课上生活时,绝对不能思考娱乐生活,而当在学习中都自顾不暇时,就应当适当缩减课余的娱乐时间了;第二,娱乐生活只能是空闲时间的一部分,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电子游戏、追星等方面无益于身心健康。在其他的课余时间里,你可以阅读课外书,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历史和政治、比如摄影、比如书画等。笔者对倪亿霖提到历史表示非常感动!!
你看!“大佬”的分享果然是很硬核的存在啊!!笔者知道大家看得很累了,但再让笔者多啰嗦两句。其实倪亿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这次被顺利录取之后,笔者就一直“死皮赖脸”地希望他能多分享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奈何倪亿霖一开始就是拒绝的,觉得这实在有点太“羞耻”。这倒不是他不愿意分享,而是他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认认真真准备考试,然后运气不错通过了考试而已。笔者从他母亲那里了解到,他被录取、回国之后,基本每天的作息还和以前差不多,主要是看书学习,只是多了时间去大学听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讲座,也让他们家长别在外太吹嘘自己。
这很符合他的风格。他同时也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并能执行到位的人,当时他决定报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时是冒着很大风险的。由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要对入学考试的时间进行调整,如果按照他原定高三申请季的节奏,将无法正常申请并参加入学小考(该学院接受IB成绩+入学四门小考通过的方式来录取学生),如果想在高中毕业入学,就只剩下提前参加2019年夏季大考(八门学科,但其他成绩只需要德语)这一个选项,这对于一名尚未完成高二年级学业的学生(虽然他在很多方面已经很强)而言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坚定地作出了破釜沉舟的选择,在准备了近8个月之后,最后一举成功。
而且在参加夏季大考之前,他已经获得德语DSH 3的水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年举办两次的考试中,取得这个等级的人数基本是凤毛麟角。或许他的成功不能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要完全复制也是极其不易。不过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大佬”之所以能成为“大佬”,总是有道理的,大家不需要“照本宣科”,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吸取能为自己所用的经验和教训,恐怕也是在IB之外,大家需要面对的一种人生修学吧。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