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身为父母,常常能听到“别人家孩子”作为学霸的“优秀事迹”。为啥自己的孩子相较之下那么普通呢?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更重要的是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工作记忆”,就是一项可以培养的能力,掌握好这项能力,将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大为提升。本文的作者逃妈,分享了关于“工作记忆”能力的知识要点:“工作记忆”的概念、重要性和如何提升“工作记忆”能力。最贴心的是,逃妈还根据年龄推荐了适合小朋友锻炼该能力的APP和桌游。
去年,我接触到了一个概念——“工作记忆”,它对小朋友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为了研究清楚如何培养孩子的“工作记忆”,我特意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和书籍,还专门请教了一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脑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博导同学,再结合对孩子的成长观察和心得,终于整理成文。这个话题我建议大家一定得好好了解一下,因为不仅对孩子,对我们大人也非常有用。
系统起见,下面我将从Why(为什么) 、 What(是什么) 、 How(怎么办)三方面和大家慢慢道来。
为什么“工作记忆”那么重要?
举两个很具体的例子:
我们自家或周围肯定有这么一类孩子,小时候感觉有点儿“傻愣傻愣”教啥都记不住,也不感兴趣;但到了一定年龄发现他突然“开窍”、“长醒”了,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开始猛增;
各位妈妈肯定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在怀孕和刚生宝宝的那段时间,感觉智力下降,反应慢半拍,真是应了那句 “一孕傻三年”。
这里的两个“傻”,很大程度归功于“工作记忆”。待会儿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工作记忆能力是逐渐增加的,当它涨到某个临界值时,就是我们感觉到的那个“开窍”时刻;妈妈在怀孕和产后的一段时间,“工作记忆”会出现短暂的下降,记忆、逻辑思考能力倒退,所以在美国这边“孕傻”也叫做baby brain(婴儿脑)。
另外,还有以前和大家提到的,很多我们以为是这样那样的能力不足引起的表现,归根结底很可能也是拜“工作记忆”能力低所赐:
比如让孩子心算25+67,如果他算得太慢或算错,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是孩子的计算能力有问题,其实不一定,很有可能是工作记忆不够强,当加了个位后再加十位时,孩子已经把前一步的计算结果忘掉,或记错了;
比如阅读理解能力,工作记忆差的孩子,虽然书上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认识都理解,但一句话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或者读完一段话回答问题时又要回头反复看,这种情况貌似“阅读能力不足”,其实就是工作记忆差;
再比如下棋对弈,高手通常能往前多想好几步,其实菜鸟也不一定是缺乏逻辑能力、预判能力什么的,很可能是他的工作记忆区装不下那么多步…..
可以这么讲,工作记忆力的差异几乎是拉开普通孩子和学霸的第一道坎。
哇塞,“工作记忆“影响这么大,
那它究竟是什么?
如上图所示,我们的记忆力系统分三大块: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期工作记忆(Short-term working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感觉记忆是第一道关卡,只有那些被孩子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才有可能走进他的记忆系统,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教室的墙上总有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图表、海报等,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大的视觉感观刺激,让这些知识能顺利通过“感觉记忆”这一关。
感觉记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拼财力,家长得给孩子提供更容易引起感观刺激的学习材料,比如咱们小时候看的白纸黑字小人书肯定比不上现在的绘本、彩图、折叠、3D、AR书等等;给孩子讲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怎么怎么美,肯定比不上打开音箱让他聆听欣赏,在家听音乐也肯定比不上直接带孩子去看一场它的芭蕾舞剧……
长期记忆是记忆系统最后一关,进入这个区域的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但并不打包票不会被忘掉,所以还得经常拉出来溜溜,就是我们常说的复习,才能更加牢固。所以,对于长期记忆,我觉得更多是要靠努力。
OK,现在来讲中间这块,最重要又最让人抓不住的“短期工作记忆”,我们通常把它简称为“工作记忆”,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短——工作记忆区的信息保存时间很有限,通常是15-30秒,最长不超过一分钟;
小——工作记忆就像一个“思维的黑板” (blackboard of the mind),能让我们在上面暂存信息, 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这块黑板上做处理,将这些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或转换为新的信息。但是,这块黑板的容量是很有限的。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的论文。他指出大多数成年人(最强大脑那些有超能力的人除外)的工作记忆容量一般为7±2个单元,试着看一眼这串数字:26535897932384626433,然后闭上眼睛说出来,大多数人不会超过9个,但也不会少于5个。
不过之后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的数值取决于“信息块”的类型,例如,如果是数字那么通常为7,如果是字母大约为6,若是词语则约为5,如果是更复杂的信息块,那容量会降到4。不过,无论是4还是7,反正都很小。
而且,人的工作记忆容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出生到30岁左右,是上升趋势,之后就开始逐渐往下走。
上图是个平均值,实际上每个人的工作记忆容量、信息存留时限都不相同,即使这些硬指标类似,每个人对自己工作记忆区的利用效率也有差别。不过这些都是可提高的,尤其是孩子,可塑性很强。
怎么提高“工作记忆”能力?
在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先来打个比方,假如把我们的大脑看作一台计算机的话,长期记忆区就相当于“硬盘”,里面长期存储着海量的信息(我们已经学会并记住的知识);而工作记忆就相当于“内存”,它里面所存放的信息仅供CPU临时执行任务的时候用,每次处理完之后信息就会消失掉,要不丢失,要不被存到硬盘中去。
有了这个对照后,咱们再来看下面的方法应该就比较清晰了。
1. 尊重孩子的记忆发展规律——把现有的“内存”用好
既然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还比较小,那我们就要尊重这个特性,一次不要给他太多的指令,尤其学龄前的孩子,指令一次不要超过4个。可能大家都有这个经验,让孩子收拾房间,或者请他帮忙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你一下说得太多,比如“你可以把书放回书架,把玩具放回箱子,把衣服放到脏衣篮,鞋子摆回鞋架,然后去把手洗了……”这样孩子很可能已经“内存溢出”了,开始情绪沮丧且对自己的记忆力也越来越没自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最多一次给孩子不超过他的“工作记忆”容量的指令,建议学龄前的孩子是4个以下,学龄后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
帮孩子养成使用清单的习惯,这点非常重要,假设孩子需要做的有十多件事,但工作记忆里每次只能存放4个怎么办,那就让这十多件事情排好队,每次只进来4个,处理完这4个之后,再来下一组。
这个要排好的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单,比如整理房间的清单:
这个习惯很重要,我们发现周围很多牛人不一定很聪明,记忆力也不一定很好,但能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安排得井井有条,做事情效率很高,就是善于借用好方法 。
这就像一台计算机在内存一定的情况下执行同样的程序,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优化程序代码,让它的执行效率更高。
2. 训练孩子抓关键信息的技巧——压缩信息,节省“内存”空间
假设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实验小学的环形跑道长400米,鹿晗骑自行车每分钟行450米,李易峰跑步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从同地同向出发,问几分钟后鹿晗第一次追上李易峰?”
你会发现孩子的反应差别会很大,也许学渣还游离在“是哪家实验小学啊?为啥是鹿晗骑自行车而不是李易峰啊?”的时候,学霸已经给出了正确答案。题目很长,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可能都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记忆容量,而学霸的优势在于他迅速抓住了题目的关键点,把信息进行“压缩”。
比如题目里“环形跑道400米,两人的速度分别是450米和250米,同时从同地同向出发”这几个是关键信息,其他的跑道在不在实验小学,是鹿晗李易峰还是杨洋吴亦凡,是骑车跑步还是开车开飞机都不重要。
抓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可以从小培养的,比如当我们给孩子读绘本或讲故事的时候,提醒他注意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住,听完后用一两句话把这些关键信息串起来,复述给我们听;和孩子一起去超市前,和他讨论今天我们需要买些什么东西,蔬菜?水果?总共会买几样东西?鼓励孩子着重抓住种类、数量这些关键信息。
借助一些图表工具,也能帮助孩子养成抓关键信息的习惯。
比如我们常说的思维导图,其中的气泡图能帮助孩子迅速抓住事物的重要特性,流程图和因果图能帮孩子抓住事件发展过程的关键点、前因后果。这些图看起来都很简单,关键是要从小用,经常用,让孩子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马上能在脑海里调用这样的工具帮他抓关键信息。比如美国很多幼儿园在孩子还不会写字的阶段,就鼓励他们用涂鸦的方式画流程图来抓绘本故事的关键点。
抓住关键信息后,总的信息量就变小了,即使“内存”空间不大也装的下,处理起来也游刃有余。
3. 工作记忆转成长期记忆——把“内存”里的东西释放到“硬盘”去
工作记忆的容量不但小,而且内容还不能存太久,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消失,也就是忘掉了。所以,我们必须得想办法把里面的东西搬到安全的地方——长期记忆区中去。
怎么搬呢?想象我们记一个电话号码,13980807736,该怎么记?
一种办法是不断地在心里默念,念到能条件反射地把它说出来;
另一种方法是让它跟你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比如我把这个号码分成四部分“139”、“8080”、“77”、“36”,嗯,“139”我知道,就是移动最早那批手机号码的前三位,“77”是一位好朋友的出生年份,“36”是我的幸运数字,这样,需要“死记”的就只有8080了,串起来记忆并不困难,而且我发现,这样会记得更加牢固,因为它跟我的“长期记忆”区里现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长期记忆区里的内容会通过这些联系把这个新知识也拉了进去。
孩子的学习也类似,我们需要帮助他养成把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建立联系的习惯。
学生字时,提示他们联想自己熟悉的例子,比如“光”这个字,是“发光”的光,“光明”的光,是小时候背的“床前明月光”的光;
比如当孩子在科普书中学到熊猫是熊而不是猫的时候,鼓励孩子想想,熊猫和猫有什么区别,和熊有什么区别;
当孩子学习三菱锥的特点时,让他思考三菱锥和立方体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不妨也借用思维导图里的双气泡图来帮助孩子,比如这是我家孩子上二年级时的一次数学作业:
这种做法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记住正在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练习,让他们养成联想比较的习惯,每次碰到新信息新知识的时候,会马上去理出它和自己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习惯于把“内存”里的东西搬到更安全的地方——“硬盘”中去。
4. 多玩记忆力游戏 —— 提高“内存”容量、性能
以上三个方法都是帮助孩子怎么把现有的“工作记忆”用得更好,而下面讲到的则是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工作记忆”容量和持续时间的训练方法。
日本的研究人员曾经测试了一种非常简单的增加儿童工作记忆能力的方法:让6-8岁的儿童每天训练10分钟,持续两个月。训练任务是每秒钟提供一个数字或一个单词,每个间隔一秒钟。例如,一个序列可能是8,5,7,9,每个数字之间的间隔为1秒。然后问孩子“序列中的哪个位置是7?”,或者“序列中第三项是什么?”,实验发现这样的练习对孩子的“工作记忆”的确有帮助 。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记忆力训练游戏都是源自这个设计思想, 功能类似,就是不断地让玩家使用和挑战“工作记忆”。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款我觉得很好玩的APP, 一款是特别萌的“Monster Hunt”,屏幕里的小怪物闪现一下就消失掉,你得准确地把有怪物的格子点出来:
另一款叫Virus vs. Virus,这个APP里有很多小游戏,其中的这个数字排序对阵就是训练工作记忆力的,同样数字会闪现一下,你得记住并且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点出来,它的好处是双人对阵比拼的形式,孩子可以和你一起玩:
这些APP适合在外旅行或等待排队时和孩子一起玩打发时间,如果是经常性的练习,我更推荐用桌游,首先是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另外桌游更加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能给孩子更多的感观刺激,很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而且玩桌游过程中和家人之间的讨论和沟通对孩子帮助也很大。桌游我推荐这几款:
英国Orchard Toys的《Shopping List》,这款游戏非常好,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能帮助孩子做清单管理的游戏,而且还具备类似上面两款APP那样训练孩子工作记忆容量和速度的玩法,特别适合低龄宝宝。(适合年龄:1.5岁+)
美国BLUE ORANGE GAMES的《南极小企鹅》,非常经典的记忆力游戏。有趣的是,我们一家三口玩这款游戏时还发现大家的记忆方法都不一样。我喜欢像拍照片一样记整个场景,逃逃喜欢把企鹅蛋的颜色在心里反复默念记颜色单词的声音序列,而逃爸则喜欢按冷暖色调分区。(适合年龄:4岁+)
《Chicken Cha Cha Cha》, 中文叫《小鸡快跑》,和其他的记忆力游戏类似,需要在短时间里记住每个图案卡片的位置。(适合年龄:4+)
游戏里每张卡片的图案是不一样的,我们家玩的时候逃爸分享了他的记忆方法,还蛮有意思,他会根据图案去编故事片段,比如鸡蛋能孵出小鸡,小鸡要吃虫子……
除此之外还有些并不完全是记忆力游戏,但在培养其他能力的同时也顺便训练了记忆力的桌游,比如侧重于学知识的《大脑瓜》、考验反应力的Thinkfun《Zingo》,也很不错。
经常玩记忆力游戏不仅能让“工作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有所提升,还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非常值得推荐。
周末和我一国内的闺蜜电话,聊了一通有的没的之后最终还是拉回孩子的学习。她感概孩子上了几年小学之后,她终于抓到教育的真谛了,就是竞争无处不在,作业也没法避免,唯一能让孩子过得轻松一些、生活多彩一点儿的方法就是帮他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平均要花两小时完成的功课如果他一小时或最多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的话,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发展下课外兴趣特长,或者轻松玩儿一下了。可是要做到这点儿绝不能等到语文不行补语文,数学落后补数学,而是得尽早帮孩子把一些基本的、各科学习都依赖的能力培养好,比如记忆、逻辑等等。
不能同意得更多,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圈子里,家长也足够重视,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竞争肯定不会小,虽说不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但有各种扎实的硬能力基础,能走在一个正向的循环轨道上这点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工作记忆”绝对属于硬能力之一。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