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些人出国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获取了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却在其中迷失了自我······今天讲两个关于迷失者的故事,希望你不是那个挥霍四年青春与父母血汗的孩子。
必须要说的是,这些故事并不能代表整体留学生的行为和形象,也不能证明出国留学值不值这个问题。
1儿子开玛莎拉蒂,老子在开滴滴
据读者小C(匿名)反应,他在美国读书,LA,这个五光十色的城市。他在大学里认识了小B。两人老乡见老乡,于是打成了一片。小B衣着光鲜,穿着当季的SLP,戴着块十几万的爱彼,更要命的,开着一辆玛莎拉蒂GT。
洛杉矶这样纸醉金迷的地方,比佛利山庄附近超跑成群,根据小C说,在那开法拉利,兰博基尼的基本都是中国留学生。书么不读,油门猛轰。跑车犹如华人留学圈的一种社交货币,开着辆好车,总有络绎不绝的女孩子拥进副驾。几个开法拉利的同学,考试没有及格过,但学校里最正的几个妞,副驾驶都坐过了,哦,还有洋妞。
小B颇有远见,瞄准了玛莎GT两门四座的特性,泡妞时连同她的闺蜜也一起上了。每次看到女孩子拿手机对着座椅上的三叉戟自拍,他都洋洋得意,笑得比LA的阳光还灿烂。
小C一开始觉得这个小B非富即贵,家里非官即商。直到有天在学校走廊听见他和家里的越洋电话,小C大跌眼镜,三观尽毁。
小B一手夹着烟,一手拿着最新款的IPHONE X,优雅地对电话那头说到:“妈,学校又新开了一门课程,我还想修个双学位,加上下个月去法国的夏令营,叫爸再打3万美金到我卡上。”
小C惊呆了,这是哪门子魔幻穿越大戏?他简直不能直视眼前这个戏精。对方却不以为然地说:“你看那些开法拉利的,用的不都这招吗,不然哪来的钱给心仪的妹子去比弗利买奢侈品啊?”
他也从实招了:这辆二手的玛莎拉蒂,是以学校“南极考察一个月”为借口,向家里要的2万美金付的首付,前面这个电话,要来了付分期和泡妞的钱。
小B洋洋得意地把朋友圈给小C看,满屏幕的极光和星空,还配上各种心灵鸡汤,点开只有两个赞,一个爸,一个妈。
小B指着照片底下的分组,“这些照片只有爸妈看的到,不然怎么相信我“去南极”啦?哈哈。”
小C默然,有钱人家的小孩真的是能无法无天的。
暑假回国,“富二代”小B却消失了一般,每次小C说找他聚聚去他家玩玩他都哑然。也许“富二代”回国以后更忙吧。国外开玛莎,国内至少也是辆大奔吧。
直到有天,小C半夜喝酒回来,拦了辆滴滴专车,师傅开了辆比亚迪,看小C面善,两人不由得多聊了几句。得知小C在美国读书,师傅很自豪地说他儿子也在美国读书,还休了双学位,前阵子还去看极光呢。提到自家儿子,师傅满脸笑意地翻开了儿子的朋友圈,满屏幕绚丽的极光。“真羡慕这些年轻人,想走多远就多远,能看看世界,真好,我们啊,老咯。”小C看着极光旁小B的头像,还有师傅的苍苍白发。红了眼睛。
下了车,小C向师傅鞠了一躬。趁着酒劲,给父母发了两条微信:爸妈,谢谢你们省吃俭用把我送去美国。”随后,他把小B拉黑了。
此刻竟无比清醒。
2花200万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
壹
“四年,我回来了”,地点显示北京,Anna在朋友圈发的这条状态顿时在当年高中的同学圈里炸了锅。
即便在这个留学越来越流行的年代,Anna在2011年时凭着不错的成绩高中毕业申请去美国TOP30的学校读商科,依然能吸引众多艳羡的目光,毕竟那个高中可是来自十八线小城。
艳羡归艳羡,顺手点赞无非还是好奇心作祟,曾经膜拜过的学霸,班里为数不多高中毕业出国的Anna是否留美归来工作薪水分分钟秒杀别人?这个大学四年朋友圈充斥着光鲜留学生活、自己说不出的名牌以及世界各地旅游风景的人回国后是否风采依旧?
发完朋友圈的Anna看着底下热闹的评论,时不时地勉强回复两句,可脸上并没有焕发的容光,也没有回国的兴奋,更多还是充满无力感的疲惫与失败。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苟且,只有她自己知道大学四年所面对的压力与无奈。
初到美国,不熟悉的语言文化、主动发问的课堂环境、压得喘不过气的作业,身边的同学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A,而自己熬夜看书却差强人意,内心愤懑“为什么?凭什么?”的心态一直挥之不去,看着别人闪瞎人眼的成绩单陷入深深自卑。
明明很想努力融进那个社交圈子,也试过和同学去参加party,可总有种隔离感,常常鼓起勇气说了两句话就遭遇冷场,敏感的她总觉得同学都在背后议论嘲笑、孤立她……那种窒息的恐惧和空虚,一度以为自己患上心理抑郁,看到那些亚裔学生自杀的新闻时再也不会惊疑。
一连串的打击让Anna心情非常低落,刚去半年就想逃回国,一想到父母的殷切期待、没完成学业回国被同学笑话,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最后大部分时间和中国学生相处。原本计划要跟外国人做朋友什么的,都成了泡影。然而身边的中国朋友,绝大部分都是珠光宝气,举头手足都贴着名牌的标签。
如影随形的压力无处发泄,物质的诱惑太大,身在红尘中的Anna又怎能幸免,出国一年半就跟风买了人生的第一个LV包包,毕竟之前Anna家教还是很严的,还是有些愧对父母,但良心不安也很快就过去了,后来眼眨都不眨了。
随后也就有了泛滥朋友圈的一类牌子的衣服、全副武装的iPhone、iPad、Mac、假期世界各地跑的美照,所有人都以为她是一个白富美,也喜欢和Anna做朋友,只有她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而已。
贰
留在美国工作是每个留学生的向往,Anna也不例外,但这条路从来都不容易。还没毕业前Anna就向美国的企业投递了超过500份简历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因为成绩平平好不容易偶尔有感兴趣的公司HR打电话来,一听说Anna没有绿卡、需要赞助工作签证等事项就没了下文,有两次格外幸运得到面试机会Anna却因成绩、学校、实习经历在Wharton、哥伦比亚等中国毕业生面前彻底沦为炮灰。
毕业临近走在校园里,看着形形色色的人群,还有班上工作定了的同学洋溢着幸福的笑脸,Anna的焦虑涌上心头,回想这四年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晚上卸下伪装,在宿舍盖着被子哭着难以入眠。
隔天望着视频里父母那殷切期盼的眼光诉说自己在美国找工作的奔波与无奈,父母心疼地说“还是回来找工作吧”,瞬时戳中了自己的泪点,毕竟是镀了层金的海归,回国说不定是另一番景象。隔天,办完一切手续,Anna带着比去时多了几倍的行李与最后一份骄傲踏上回国的飞机。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求职屡屡受挫碰钉子,一个月下来一无所获,名企校园招聘早已结束,春招也所剩无几,国内的最佳找工作时期早已错过。有几次面试时HR甚至没有听过自己的学校,脸上流露出的“你的学校是不是国外的野鸡大学?是不是学习不好才跑出去镀金了”的鄙夷一览无遗,他们只知道那些常年榜上有名的常青藤。
几经辛苦得到两个Offer,Anna要么挑剔薪水要么嫌弃工作内容单一,各种不尽如人意,骨子里的那股自尊心又不愿意将就,安慰自己“慢慢来吧”,不断地刷新邮箱,生怕错过每一个陌生来电。
曾经留学生都是各家争抢的香饽饽,可随着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龟”已经变成了“海带”。很多公司觉得庙小容不下大佛,已经不盲目迷信海归,甚至于会觉得海归没什么了不起。留学生是高情商、高学历、高薪资代名词的幻想正在一步步破灭,正被现实一天天剥去光环。
叁
终于有一份Anna比较认可的公司复试通过,90%的可能性会发Offer,而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Offer还没等到,等来的却是父亲病重的噩耗。
急匆匆奔回老家,见到苍老的父母竟有种陌生感,满心愧疚,之前隔着时差视频时她从来没有发现过。其实Anna的父亲2年前就被诊断为胃癌早期,鉴于Anna每年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而选择了慢性治疗,毕竟当年供Anna出国时卖掉了在市里新买的那套房子。
Anna在美国买的每一件衣服,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五十岁的父亲像二十多岁出头的小伙子一样打拼,为多争取项目频繁在酒局间应酬被客户呼来喝去赚到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看惯了开跑车买别墅的留学生,但也大批的存在着Anna这种父母仅仅是普通职工的学生。
有人说美国大学一年的学费大概可以顶得上一个小城市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开支。如果在不能拿到奖学金的情况下,整个本科近200万的支出全部都要家庭承担,何况能拿到奖学金的概率极其低。近200万学费换来的海归学历到底值不值?
Anna当年出国读大学是父母一致做出的决定,他们认为这些投资成本都是必须的,即便有些亲戚不支持但他们依然固执认为不能太片面和短视。钱是死的逐年贬值,人是活的,视野和知识却是保值的,未来还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在这个人人都讲究投资与回报率的时代,Anna连毕业十年内收回本钱的信心都没有。
想起自己在美国的大手大脚,买了一双鞋子几千块的,而今母亲身上穿的衣服还是4年前的那件;在朋友圈分组可见地晒着和同学在美自驾游的美照,却和父母推脱在赶论文……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如今想起来却悔恨交加。
看着病床上脆弱衰老的父亲,以及满眼泛泪的母亲,一想到他们为自己留学付出了一切,自己却一无所成,Anna不止一次躲在医院墙角抹泪问自己:如果当时没有留学在国内读大学又会是怎样的境遇?可是世上从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与后果。
本以为能得到那家公司的Offer,最后却接到公司回绝的电话,因为他们录用了那个国内的985本科毕业生。面对父亲期待的眼神,Anna不得不编造了已经拿到北京那家公司Offer的谎言以让父亲走得安心。
肆
Anna处理完后事安顿好母亲后的她,不得不回到北京,圆在父亲去世前撒下的谎言。蜗居在拥挤的出租房,再次踏上迷茫未知的找工作之路,完成她身上背负的厚望与期许,或许她会先屈就选择一份平庸的工作又或许继续维持那点可怜的骄傲。
最可悲的问题是如果问Anna将来是否会送孩子出去留学,Anna的答案却是会,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即便自己曾承受压力无奈心酸,还是会愿意让孩子多出去见见世面。毕竟古往今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依然是中国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
逃离北上广虽然经常被提起,可并没有后续的故事了,因为满眼的都是尴尬;留学性价比虽然经常被人否定,可热度依然并没有递减,因为满眼的都是盲目追逐与攀比。可出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希望你不是那个挥霍了自己四年青春和父母四年血汗的孩子,更不要在留学这条路上将父母当成予取予求的ATM机。
本文综合整理自公众号chillboi(chillboi2016)、G.P.A(careergp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Dear mentor诚意推荐。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