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小学如何过渡到体制外的初中?”、“到底上海哪家国际学校靠谱?”、“国际课程到底该怎么选?、、到底有什么区别?”……在我们“爸爸真棒”家长讨论群里,关于孩子如何走好体制外的教育道路,大家随时都能问出一箩筐的问题。
于是,在上个月,一场讨论激烈的“体制外小升初”主题沙龙应运而生。
六七组家长参与了“闭门讨论”、畅所欲言,负责“看诊”的则是深受大家喜爱的Ade老师,她是“爸爸真棒”特聘顾问、国际教育规划及英语学习专家。
现场还有来自某国际学校的资深招生老师为家长指点迷津。
应读者朋友们的要求,志愿者爱丽丝把当时的讨论内容记录了下来,我们整理成文,希望能给更多面临体制外小升初的家长孩子一些帮助。
from “国际教育圆桌”主笔爱娃
小升初前,先问家长两个问题在纠结孩子要考哪所学校之前,不妨先想想,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爸爸真棒”一直在提倡的国际教育需要逆推的思路。
1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每个家长都要好好问问自己。
是需要一个好工作?或是需要学到真正的,他这一辈子能够用得上的东西?还是需要某个大学的申请结果?
如果你就是奔着特定大学去了,你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够到那个目标。
但如果是以人生和工作为导向,选择哪所大学就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加拿大的大学,都可以让你的孩子未来得到不错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孩子走体制外的阶段性目标肯定是为了留学。
那么孩子的留学方向就决定了你的教育规划。
如果要去美国,可以选择课程、美高课程;如果选择英国,小朋友可以选择项目;如果想去加拿大,也有加拿大的课程可以选择。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并不是看这个课程或学校在市面上有多么热门,而是你的孩子将来要走什么路。
2第二个问题:美国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走体制外的道路,美国大学名校是不少人的目标。
那么美国名校(以排名前50学校为例)需要招什么样的学生呢?在目前的招生数据下,我们做出了如下总结。
首先是传承。
在美国名校的录取榜单中,可以看到上海的“四大名校”输送的学生年年都占了大头。
这其实和国外名校的招生成本有关,大学也宁愿去招一些曾经出过优秀学生的高中,一方面他们可以看到这些高中以往学生在大学的表现,一方面也容易建立起信任感。
比方说上外附中、复旦附中,因为相比之下在招生的成本要低很多。
不过近年来也有不少体制外学校的学生冒出来,这些学生的背景、成绩都非常牛。
其实这样的现象对于体制外学校来说是良好的开端,这些学校也会逐渐开始传承美国名校的录取习惯。
当然,美国名校,考进已经非常难了,读下去可能会更难。
现在也有不少的例子,是讲体制内的学生无法适应美国大学的,甚至有不少退学事件。
相对而言,我们可以乐观的相信从小接受体制外教育的孩子在国外大学教育中后劲会比较足。
其次就是标化成绩(托福、SAT等)、GPA、个人经历、文书。
“对于申请美国前50甚至前30的学生而言,标化成绩几乎都很高,那么一篇好的文书有时就会成为你临门的关键一脚。”一位家长说。
接下来,美国大学招生官会考虑你之前所选的课程,接受过课程的学生(再次提醒这里讲的是美国大学)可能会具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有一年,伯克利招了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一位学生会主席。
后来他问招生官为什么录取他,招生官说,第一,你是学的,我觉得你成绩非常不错。
另外一个就是我觉得你的SAT和托福考得不错,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最后就是你的英文报告相对于体制内名校的学生而言写得更好一些。
还有“美高+”课程,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会详细说明和的区别,在这一部分要强调的是,课程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抵换大学课程的学分,是美国大学预修课程,对于录取而言影响力稍弱,除非你有4门以上的、文理兼具的课程,而且要满分。
傻傻分不清?看完再选适合孩子的 1课程,为全面且全能的孩子而设
什么是课程体系:
通常所说的,主要指高中文凭课程(),针对16-19岁的高中生,学制为两年。
此外,IBO文凭组织设置的还有IB小学项目(PYP,是国际文凭组织为3-12岁的幼儿园和小学生设计的学习项目)和IB中学课程(MYP,6到10年级)。
简单来讲,IB到是从小宝宝到高中生都可以学的“成熟”、“国际化”“精英”教育体系。
怎样的孩子适合读IB:
一句话而言,IB适合全面而全能的孩子,是非常精英化的教育体系。
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习IB课程的都是少数顶尖的孩子。
这些适合学IB课程的孩子一定是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系的,对于时间管理、自我管控的要求非常高。
另外,IB课程的阅读量要求也非常大,对学生的英文要求很高。
IB课程体系当然非常好,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坚持下来的,要看你的孩子的目标(美国大学)以及适合程度。
上海开设IB课程的学校:
IBO组织对IB学校的授权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从你的硬件、软件、师资、管理等等方方面面的细节,都是要来考察验收的。
因此上海开设IB课程的几乎都是一线学校。
比较著名的IB学校有:
世外、平和、位育、交大附中国际部、复旦附中国际部、上中国际部、协和双语部分校区、以及德威、英国学校、耀中等国际学校。
2课程:时间积淀下的成熟英式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及其优劣势分析:
关于,想必很多中国家长都比较熟悉了。
这个体系本身运行时间比较长,在中国也比较成熟了。
像我国的高考一样,课程证书被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特别是英式教育体系)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
在此次沙龙中,Ade老师关于的观点非常值得拿出来说一说:如果用的话,你考进英国前五学校的难度应该是低于你上美高去考美国前十学校的。
一样的,如果我觉得我孩子的天资不错,但是我认为他肯定拼不进哈佛、普林斯顿,但是拼一拼,能进牛剑,我为什么不选呢?其实,国家不是重点,重点是还是学校。
另外,在研究生阶段,美国的顶级名校和英国的顶级名校学生经常会去做互换。
有很多学生,比如说在耶鲁读的本科,接下来去剑桥读硕士;也有学生在剑桥读本科,然后去美国耶鲁哈佛读硕士,名校间的互换还是很常见的。
不过,也有问题,因为中国人抓应试能力特别强,又是一个偏应试的体系。
所以它的分数越来越高,越来越高,中国学生就更难脱颖而出。
怎样的孩子适合读:
其实是偏应试的,如果孩子的小学初中都在体制内,高中才转的国际课程的话,是最容易衔接和适应的。
另外,假如家长已经决定了要接受英系教育的话,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不是非要不可,但能锦上添花
什么是课程:
课程也是这两年才火起来的,但是说之前我们一定要再三说明,不是一种课程体系,只是美国大学课程的高中预修。
而之前提到的与都是课程体系。
不是一个必备条件,是能算是锦上添花而已。
所以市面上一般都是“美高+”,甚至可以“中国高中+”,现在也有不少学校在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不过,这三种课程中只有是能够抵换大学课程学分的,例如你在高中学了微积分,而且分数不错的话,你可以抵大学的微积分学分。
怎样学才对孩子升学有用:
前提是你的其他方面比较好(标化、GPA等),那么加上就更好,如果你其他的都不好,那么几乎没有作用。
另外如果要申请美国30名以内的大学,四门以上才有用,最好是满分,而且课程的选择一定要文理平衡。
怎样的孩子适合读:
孩子本身条件比较好,而且学习能力够,时间够,你就去学吧!另外建议家长与孩子在基本升学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再回过头来学一下,临门踢一脚。
择校就像谈恋爱,互相适合才有助孩子成长择校这个东西就跟谈恋爱一样,需要两情相悦、互相合适,否则一个好孩子,放在不适合他的学校,不对的土壤,很难成长得好。
首先,我们一直提倡的是,家长需要花点时间,但不要看太多、考太多。
不同类型的几家看一下,考一下,就会大概了解每个学校的考核重点与路数。
另外,探校最好是能和孩子一起去看,让孩子体验一下,作出自己的评价。
关于探校,爸爸真棒已经写了不少文章,今天就再举一个活动现场家长的例子作为参考吧:在决定孩子可能要走国际化教育之后,这对父母就很积极地参加了很多国际学校的家长会,在和学校家长的聊天中,他们能够基本判断出一个学校的教育风格,以及家长的气场是否与自身吻合。
另外,他们带孩子去实地看了一所国际学校,女儿还去学校里打了很长时间的篮球,也参观了教室、图书馆,体验了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
在看完学校之后,孩子主动给这个学校做出了自己的评分,还给学校教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这样下来的选择不仅是家长喜欢的,更是孩子接受的。
另外,在此次活动中,不少家长提到了现在优质学校资源内部直升的比例不断增加。
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生源,所以等到“小升初”再去考试,难度将会越来越高。
其实这个现象在美国、香港等一直都存在,叫做“占坑”,就是说,在幼儿园开始先把孩子的位置占上。
选校,不如将阅读作为重要考量标准“在美国,一个城镇里面就会有四五个图书馆,而且总会有许多新书。
他们非常重视reading,孩子一个学期下来几十上百本书,阅读量非常大。”
这是来参加的一位孩子为美籍的妈妈的感悟,虽然她的孩子目前就读的是一所学校的PYP课程,但在阅读量上明显比在美国的时候下降了。
中国孩子跟美国孩子一起去拼美国学校,你拼不过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事实,就是中国孩子没有阅读习惯,也没有阅读量。
家长也没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阅读的能力,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方法。
其实阅读这件事儿挺大的,也不仅仅是单个孩子或者家庭的问题,影响的因素有许多方面。
其中Ade老师提到的阅读体系的建立也可供参考。
国外阅读体系的建立不仅靠学校,其实还有很多第三方。
比方说美国的Lexile(蓝思阅读分级),它提前已经把很多科目,就书本进行了划分和归类,但中国没有做这件事。
所以对于许多外籍孩子来说,当他们刚从国外回到国内的时候,可以去寻找一些比较强调阅读的学校,来找回学习的归属感。
再从阅读这一点出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可以把图书馆、学校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作为一个参考标准。
例如这次沙龙中的某国际学校老师介绍,他们学校对于阅读的重视。
“虽然我们学校比较新,但是我们图书馆的藏书已经有8万册了,而且对于不同‘读龄’的孩子,我们的书目是有分级的。
图书馆里设有幼儿园区、小学区、中学区、高中区,在不同的角落。
而且我们对学生是有阅读要求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有阅读量和定点书单,班主任会做追踪和监督。”
我们知道,阅读的背后是英语的学习,活动中老师们对于英语学习有许多很棒的建议,在“爸爸真棒”往期文章中,也有不少很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这里再以Ade老师的观点作为总结:首先,语言是在不断迭代更新的,有些多年不改的英语教材还是不要用为妙。
另外,学习语言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语法点,而更应该多做深阅读,把握好文章中清晰的架构和脉络。
最后,英语学习和阅读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要多读书,系统地读书,读好书。
结语:小升初,孩子正式进入国际化教育的开端对很多家庭来说,体制外小升初是孩子正式进入国际化教育的开端,在这个关键时刻,能拼的家庭还是要努努力,拼一拼。
总结下来就是:
准备时:拼爹。
其实这里讲的拼爹不仅仅是拼家庭实力,还需要拼家长的努力,包括前期准备、选择学校、丰富知识、给孩子补短处等等。
进行时:拼娃。
需要孩子的天资,也需要孩子的努力,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说到底还是要爸妈好好推一把。
未来时:拼学校。
一个好的学校=好孩子+好硬件+好老师+升学保障。
能给好孩子们一个营养丰富的成长环境。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