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依妈妈 | 主播:张鹏
作者:依依妈妈
关于择校居然拉拉扯扯了这么多,也是衷心希望缓解幼升小的家长们的一些焦虑,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因为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同事同学和朋友给过我热情的建议和帮助,我多想自己犯过的错别人不用再犯,自己有的经验别人也用得上。
其实我家依依也才一年级,自己在育儿方面才刚刚起步,认识还浅薄得很。
各位有丰富经验的家长,也不吝给予指点和探讨,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择校季”,是个全民焦虑季。
看着身边的同事同学们各种纠结——到底是选一个口碑好、教得多的私立幼儿园,还是进一个离家近、没压力的公立?
到底是买个徐汇的学区房,还是现在开始鸡血争取考进民办小学?
国际学校又是什么学校?
选择太多未必是件好事,我们为人父母的深怕自己做错了选择,而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作为一个去年刚经历了幼升小的慌乱和无措的小一妈妈,现在重新回过头静下心来思考得到的结论是:
择校如择偶,也得看三观;无论选哪个,随遇而安就好。
梦醒幼升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和先生都是上海土生土长的70末80初,从小都是就近入学,按部就班,也都顺利地名校毕业。
因此未加思考地觉得孩子的学习生涯,顺其自然就好,就近入学不挺好嘛!
幼儿园上的是家门口的一级公立幼儿园,三年下来也觉得孩子开开心心的,成长得挺好。
买房时也没有考虑过学区的问题,选个离父母近的,方便就好。
那会儿学区房不像现在这么火热,虽然有一两个朋友提到过学区房,也像是耳旁吹过的一阵春风,没往心里去。
等到小学报名迫在眉睫了,才猛然发现原来小学的选择居然有这么多!有公立、有民办,还有双语、国际学校。
好的对口公立小学,有户口年限要求,现在买房根本来不及。
而考民办小学居然还要网上填志愿!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帮孩子报考了两家不算太远的著名民办小学。
然后才了解到,民办小学要考识字量,要计算20以内加减,要英语自我介绍,要知道百科知识,要知道国家主席美国总统,还要面试家长。
公立名校:筛简历、机考
先说说公立学校的考试经历,离家不远的十年一贯制的上海市实验学校,是公立中的典范,全市招生,四五千人报名,只招60个。
我们也去凑了热闹。
毕竟符合我们的主要诉求:离家近呀!
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
公立名校的第一层筛选是网上填简历,我和先生斟字酌句费尽心机,短短500字自我介绍几易其稿。
终于有幸进入第二层的机考阶段。
依依对于电脑倒不算陌生,只是并不熟悉图形推理的考题。
费尽搜索网络找来一些真题例题,没练习几天,就去考了。
考试那天下雨,考场外人山人海,还有警察维持秩序,看着小朋友第一次忐忑不安地孤身走进考场,真是百感交集。
考完试,孩子倒是高高兴兴地出来了。
说她做了很多,大概有150多题,很多不会做的就随便选了个答案。
当妈的心理就咯噔一下,坏了,人家这套考试评价机制科学着呢,既看准确率也看速度,瞎蒙是完全没有指望的。
果不其然,公立名校,止步于此。
网筛结果和机考结果等待期间的心焦、期待与失望,不提也罢。
民办名小:集体面试外向孩子占优势
再说说报考两家民办名小的经历。
第一志愿填的是福山正达,第二志愿是浦外附小。
去年福山正达报名人数爆棚,因此只面试第一志愿。
浦外附小没有那么热门,因此一、二志愿都给面试。
福山正达给我的印象相当不错,报考人数虽多,管理却井然有序,见到的老师都着职业套装,礼貌微笑。
家长在大阶梯教室等待孩子考试期间,播放了很多视频介绍学校的课程、特色和在校生的种种表现,总结下来就是外语特色、各种兴趣班,活动丰富。
福山的面试形式是十几个孩子贴上标签组成一队进入教室,语数外各上一堂课,根据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打分。
主要环节有自我介绍,读古诗,跟读英语之类的。
还做了个数学游戏。
女儿身上的标签是14号,老师让他们找朋友,两个人加起来是21,我就问娃你找了几啊,她说找了7,我想这就对了,又接着问是你找到了他还是他找到你,她说是自己找到的,不过娃接下来说的话就让我哭笑不得了,“那个小朋友跟我商量说,算是他找到的,我想想让一让他也没关系嘛,然后我们就排队到老师那里,说是他找到的”。
浦外附小不像福山这么时髦,更传统些,她的优势在于直升浦外的名额多。
其面试形式和内容跟福山也差不多,不再赘述。
以下一路考下来的几点感悟——外向孩子占优势 在集体面试的形式中,性格外向爱表现的孩子肯定是更有优势。
我家依依性格腼腆,做事不温不火(或者叫慢半拍),也没有经过相关的学前教育和考前培训,要是能入围的话,那也太逆天了。
结果自然也是名落孙山。
好在我们跟孩子的说辞,从来都是去看看学校好不好,而不是学校要不要我们,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参与考试的过程中,从论坛和其他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很多家长对于幼升小是当作一场战役来打的。
比如上百花的思维训练,比如中班开始学数学,小班开始学英语。
有的家长为了进上外附小,从小班开始就转战各个机构。
群体氛围蛊惑人心 我们原本是抱着试一试,长长见识地心态去的,然而求之不得,却使得心态失衡,自怨自艾起来——既然觉得上海市实验学校好,为什么不早点报个班进行考试训练呢?
为什么自己不早点觉悟,买个学区房呢?那段时间我见到同事或者朋友都会叨叨:赶紧买学区房! 体制内 or 体制外择校如择偶,也得看三观
既然说到择校,当然必须得先了解我们到底有哪些选择。
然后才能说到不同的学校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现在中国孩子的求学路线大致可以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路线。
体制外路线:所谓国际学校分三类
体制外路线就是不准备参加中考、高考,准备去国外读高中或大学,主要选择范围就是各类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分三类 一类是外籍机构或外国人开办的学校,主要接收外籍学生,全部采用国外课程;
一类是同时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兼顾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
一类是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主要针对准备出国的中国学生,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学校。
要注意很多国际学校是没有国内学籍的,因此不能参加中考或高考,只能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
体制内路线:公立 OR 民办? 体制内路线就是准备参加中考、高考,终极目标是国内985或211高校,主要的抉择在于选公立还是民办。
现在的民办学校越办越多,越办越火。
家长们为了抢到一个好的民办初中的入学资格,不得不考奥数补英语,不得不抢好的民办小学,不得不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鸡血”。
这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跟教育改革有关——
上海自1998年开始,中小学可以民办了。
国内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自民办中小学出现后,也越来越向西方的双轨制学习,奈何国情不同,学得不伦不类。
英国的“双轨学制”英国算是典型的双轨学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完全是两条路线。
主要针对于工人阶级的大众教育,相当于社会福利,给予的是最基本的教育,秉承的自然是快乐教育,零压力。
前一段很火的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中拍摄的就是一所英国公立学校。
而私立学校,所谓的精英教育,则跟我国传统教育差不多,管理十分严格,也重视考试和升学率,主要是为中上层阶级而设。
英国这样的双轨学制,源于中上层重学术更严格,中下层重实用快乐更轻松,不同阶级的需求不一样。
其实,人和人的需要真是太不一样了,一些人吃吃喝喝,老婆孩子热炕头,再跟周围人相比有面子,就是幸福生活了;而另一些人非要活个明白,想的比较多,一定要找个答案,活出个价值。
在欧洲,学校泾渭分明、任君选择。
英国的工人阶级未必穷,未必上不起私立,但是人家就是不上。
公立和民办的分支
我们的义务教育开始有民办以后,也逐渐分支——
公立学校也想往快乐教育的方向奔,教委一个劲地发文,一二年级不准有书面作业、不准书面考试,奈何群众们不甘心,老师们不放弃;
私立学校也想走精英路线,然而一切刚刚开始,画虎不成反类犬,说是素质教育,走着走着又走上了应试的老路。
其关键点在于,我们国家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仍然是公立的,优秀的资源仍然集中在这里。
也许有朝一日私立大学异军突起,能够达到像哈佛、耶鲁这样的知名度,而私立大学的招生标准不是高考成绩,而是像美国一样的综合素质(运动特长、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那么私立中学私立小学的课程体系想来也会是另外一番面目了。
而且中国人可不同于英国人。
中国人向来是不认阶层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做个光荣的工人阶级就可以了。
虽然大学文凭越来越没用,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日渐僵化。
然而,考上一个重点大学从而改变命运,仍然是中下阶层唯一的选择;而中产以上阶层,也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国内良好的高等教育。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能力选择国外的高等教育。
僧多粥少。
这就是现在择校热的根源。
好了,今天依依妈妈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明天我们再接着聊择校的核心,国际学校的优劣势,还有素质教育等话题。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