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接到家长私下的升学问题。
很多家长会问,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去读美高?理由是,越来越多的录取结果表明,同等水平下,美高孩子比起体制内或国际学校的学生,更容易被好的大学录取。
这种看法是否有道理呢?我们不妨深入研究下,为什么美国大学更喜欢接受美高生?和体制内的学生相比,他们到底优秀在哪?
01为什么美高生看起来更容易被录取?
从这几年申请结果看,包括我们作为申请辅导机构的角度看,海外高中学生确实比体制内的学生,在同等硬条件背景下,获得更好学校录取的概率更高。
可是,这里面的原因,却不是因为“美国大学选人就爱选美高的中国人”。
仔细地去看看,根本原因是这些:
第一,从软实力上说,美高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比国内学生更加成熟、独立。
可以说每一个小留学生远渡重洋,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不少“人生的第一次”。
在面对这些第一次的时候,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迫使他们必须自己独自适应环境,思考解决方案,不断做决策。
比如说,有的学生住在美国住家,小到饮食习惯,大到价值观差异,都需要因为环境的变化而自己进行调整,适应。
而同样的学生在中国会是神马情况呢?假设一个学生去上补习班,感觉老师不合口味,家长马上就会挺身而出替孩子更换老师。
(每天都有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小孩对老师很挑剔的”,这样的学生,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学不好,就会怪老师。
对环境的整体容忍度很低,整体比较脆弱。)
换言之,为了小孩学习好,家长很容易情不自禁替学生解决掉一切拦路虎。
国内的学生,生活在一种高度被保护的空间里,接触真实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对差异环境的适应性很差。
长此以往,他们作为人的成熟度和独立性,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很多家长肯能会好奇,成熟度,独立性,跟美国大学申请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能力,在很多精英大学,才是最为看重的隐形能力。
对美国大学申请文书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他们的文书都是“Why”的问题,而不是“how”的问题。
这些“为什么”的问题涉及的,考察的都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
一个很少做决策的学生,显然是很难把这些问题回答好的。
第二,从学习能力上看,美高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获得的学科训练,使得他们的思维与表达更具备“非线性”的特征。
“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组词汇。
简单地说,线性思维就是“第一步,接着第二步,接着第三步”的思考方式。
习惯“线性思维”的学生,对任何问题,潜意识里总是在寻找一个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比较容易下意识地裁剪自己的想法,简化复杂性。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学生写的作文,她有一次写到她对于“革命”的看法,大体是这么说的:
“我之前认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看了XX书之后,我觉得革命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太大了。”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不好就坏”的表达习惯。
之所以说是“表达习惯”而不是“认知习惯”,是因为我知道,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她并非真正在认识上看法简单,而是比较习惯了用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
怎么检查是否线性思维呢?只要观察下,这个学生是不是特别喜欢寻找“套路”“模型”“模板”。
大部分喜欢寻找套路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都说明不太喜欢复杂性,混沌感。
这也会相应地影响学生的SAT阅读成绩,课内文科成绩,以及申请的文书写作。
一般来说,美高的文学、历史、社会科学课程,阅读和分析的要求很高(比如,一天要读几百页),鼓励课堂发言和辩论,以及写作。
这种输入和输出的循环时间久了,学生看到任何问题,会更加知道如何进行理解和分析。
这种对于复杂情况的认识、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在各种海外名校的申请竞争中,最为看重。
在ZoomIn的文书辅导中,我们最注重解决的,就是这个根源上的问题。
第三,从申请技术上来看,美高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各种供评估的材料,更加有效。
什么意思呢?
比如,同样是成绩单,美高的成绩单更普适性,更容易被大学理解。
同样是推荐信,美高的推荐信更有参考价值。
也就是说,在整套申请材料中,美高的学生展现自己的窗口相对更加完整和全面。
而一个国内的高中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自身高中的知名度,往届学长学姐的表现,中国教师普遍不会写推荐信,等等因素制约。
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英语很好,但是标化就是刷不出来,后来我建议她仔细思考,是否有外籍老师可以对她的英语能力做背书。
她想了很久,想到一个高一教她的外籍英语老师。
老师写好了推荐信,还让这个学生看了。
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如果以标化成绩来判断这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定是大错特错的。”
很多时候,推荐信这样的主观评价,有助于招生官能更全面的看到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
对于很多不擅长考试但很有潜力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
02普高党如何打破自身条件的壁垒?
那么回过头来,如果孩子在普高读书,又计划申请美国名校,家长该怎么做呢?我有几个破局建议。
第一,建议家长一定要明确跟孩子之间的责任边界。
哪些是孩子该做的,必须由孩子自己策划,决定和承担相应后果。
实情却经常是,家长策划,决定,但是孩子来行动、和承担结果。
显然这对孩子来说,动力会越来越小。
几乎所有好的录取,都是孩子独立做主,家长打辅助的。
这一条至关重要,但很少有家长真正可以做到。
第二,不要随意出手解决掉孩子环境中的阻碍。
关心孩子,不要担心孩子。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最难做到的就是容忍各种幺蛾子。
今天托福退步了5分,可能就要马上换一个培训机构;
明天孩子不经意间说学校里的化学老师不给力,马上跟学校进行沟通斡旋;
群里几个妈妈组班培训一个AMC,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家的孩子要不要也跟着一起,不然就“没活动”了。
等等等等。
有些学生偷偷跟我说,我以后就不敢跟我妈说我的任何问题了,一说我妈就觉得天塌下来了。
要知道学生自己的圈子里,就已经有了很多的信息和资源,他们其实完全有能力自己关注,自己选择合适他们的资源。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信任他们。
第三,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跟美国大学“营销”自己。
与美高生相比,中国学生,尤其是体制内学生,更加不擅长自我表达。
但这却是美国大学很看重的一个点——你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足够强。
前几年,偶遇一位普高录取哈佛的男生。
我对他的录取经历感到好奇。
他跟我说,当时他就是借在波士顿比赛的机会,去哈佛招办找老师聊天,当时就聊得非常开心。
招办老师对他的印象特别好,所以后面的录取也比较顺利。
还有一些主动的学生,会借着夏校的机会,为所有参加夏校的学生,上一堂跟中国文化相关的课。
这也让夏校的教授十分赞赏。
事实上,中国普高的环境,会让美国招生官更加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性(initiative)。
03总结
综上,真正影响申请结果的本质因子是这些:
• 作为人的成熟度,独立性
• 作为学习者的非线性思维水平
• 作为申请者申请材料的全面性
而不是普高、美高,这样简单的一个学校属性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普高仍然会有很好结果的录取,美高也有很多没看见的坏录取。
归根结底,最终仍然关乎于这个学生自身的水平——任何一个美国大学,都没有任何的理由去拒绝对他们而言极具吸引力的苗子。
如果苗子在中国,就从中国薅,在美国,就从美国薅,如此而已。
而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熟的高中生,才是每位家长和学生,需要密切关注的事。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