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顺利进入美国藤校音乐专业?放在正常家庭,或许实现的非常顺利,那么如果是不普通的家庭,该如何?Alan出生就被专家诊断为"严重发育迟缓",直到4岁才说出第一个完整单词。却在父母的"佛系养育"之下,用音乐敲开了斯坦福的大门。
他的妈妈说:现代社会,没有横空出世的天才,所谓天才背后,都有家长的价值判断。
那么,什么才是Alan妈妈心目中"有判断力的教育"呢?如果我们也想走音乐爬藤这条路,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呢?
今天是大年初五,让我们一起阅读Alan一家的故事。
若说哪个孩子是我见过最特别的“牛娃”,Alan必须算是一个。
Alan的经历比较传奇,刚出生的时候,他曾被美国的医疗专家诊断为“严重发育迟缓”;直到4岁,才说出人生中的第一个完整的单词。
可到了高中毕业,Alan却用音乐敲开了斯坦福的大门,斯坦福招生官和音乐系主任还多次给他写信,诚恳地邀请他就读。
谈到Alan的成功,他的妈妈功不可没。Alan妈是大学教授,对教育别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更是金句频出——
她说:“现代社会,没有横空出世的天才,所谓天才背后,都有家长的价值判断。”
她还说:“佛系教育里也有方法。那些名校家长,如果说自己什么都没管过,什么都不知道,一定不完全是真的……”
那么,在Alan妈眼中,什么才是“有判断力的教育”呢?
我们一起来听Alan妈,讲讲儿子成为牛娃的故事。
#01 校长说,从来没见过你们这么佛的亚裔
我本来是打算丁克的,后来改变主意,有了Alan,生他的时候,我年龄已经算比较大了。
Alan出生得很不顺利,小时候非常廋弱,又迟迟不肯讲话。我们担心他自闭,带他去看医生,结果他被诊断为“严重发育迟缓”(severe developmental delay)。
从Alan一岁半到三岁,他参加了美国儿童的“早期干预计划”(early intervention),有两个专业人员每天到家里,教他讲话陪他玩耍。三岁以后,计划里的孩子是可以提前免费上学的,我们带他来到对口的公立学校,校长问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说:“只要他幸福快乐(happy)就行。”
校长感到非常奇怪,他说:“在亚裔家庭里,我从来没见过说只要孩子happy的。你们真是很特别。”
△“早期干预计划”的步骤表
#02 学术不着急,先抓体育和音乐
我们后来把孩子送去了一所私立小学,不是名校,规模也小,报名就能上。选择那里,主要因为Alan喜欢那里的老师。
因为孩子身体的原因,我们对他的学习没有期望。
但我们对教育是有“判断”的,那就是——有两样必须抓:一是体育,因为要让孩子身体强健,一是绘画或者音乐,因为艺术能让人得到快乐。
我儿子从小到大都没参加过任何学术类的课外班,但是他在两个游泳队里练习游泳,慢慢就从又瘦又小,变得高大健康;
他的业余爱好也很广泛,喜欢下棋,参加过学校的辩论队,后来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音乐上……总之,素质教育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我现在回头看,其实当初所做的选择非常正确。
美国顶尖的STEM学校,非常喜欢学生有音乐素养。
为什么?你看爱因斯坦也会拉小提琴,无数知名的学者教授都会音乐……科学家、学者、研究人员,做实验搞理论都是非常辛苦的,非常需要balance,而音乐是最好的balance。
另外,科学和音乐其实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音乐确实能够提高孩子对科学的理解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Alan就读的高中是一所科学学科非常有名的公立高中,他们校队在全国比赛中拿过冠军。有一次,校队成员来我家做练习,教师还没有到,孩子们全来了。
我们家是音乐爱好者之家,有非常多的乐器,有萨克斯风、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有钢琴、古筝和二胡……
当时一群理工男孩闲得无聊,看到这些乐器,非常开心,就各拿起一把琴,自娱自乐,非常沉醉。
这些在STEM科目上异常出色的孩子(有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后来都进入了顶尖大学,比如MIT、耶鲁、哈佛。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通之处的话,那就是爱好音乐。
#03 我儿子的音乐,是校车司机教的
Alan的音乐启蒙有些特别。5岁的时候,他发现学校里的好几个孩子,放学后都不肯回家,要跟着一位老师学钢琴。Alan就对我说他也想学。我心想太好了,就开始给他物色老师。
我给孩子寻找启蒙老师,并不像很多家长那样,一定要找“学院派”老师,来磨练所谓的“童子功”。我觉得那种方法不对。
为什么?我询问过很多爸妈,他们都说“学钢琴是一个鸡飞狗跳的无比痛苦的过程”。然后我发现,这些家庭有一个共性,他们喜欢寻找专业出身的中国老师,比如某某音乐学院毕业的老师,甚至教授,然后从“规矩”和“手型”开始学习。
我本人是大学教授,很难想象,如果让我去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一个小学生,会是什么情景。
五岁的孩子,在没有体会到音乐之美以前,如果就被无休止的“规矩”和“手型”摧毁了兴趣,开始憎恨音乐,只想远离音乐,那还谈什么和音乐做朋友呢?
所以我就想,我给孩子找启蒙老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方便离家近,路上不折腾。
第二,上课一定要愉快;
第三,最好是一个纯粹热爱音乐的业余老师。我没想让孩子走职业道路,所以只要他能把对音乐的感悟传递给孩子就可以了。
找来找去,孩子学校的校车司机Peter,成为了最佳人选。
Peter是一位业余音乐爱好者,他对音乐就是真爱。Peter14岁在教堂第一次接触钢琴,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应该和钢琴作伴。Peter家不富裕,没条件系统地学习,他就一直自学,后来选择当校车司机,也是为了能有大把时间学习音乐。
Peter的家里摆满了音乐书籍,都是去跳蚤市场、图书馆淘来的旧书。他后来还送我儿子一本书,Joy of Music,3块钱买的,不舍得送给别人,只送给了我儿子,因为觉得他一定会读。
这本书我儿子现在还经常翻出来看。为了学习音乐,Peter甚至还学习了多种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都会一些。
之前我提到的,在儿子的小学里,吸引很多孩子课后去学钢琴的人,其实就是Peter。因为他们学校非常非常小,根本不正规,所以才会允许Peter完成工作以后教孩子们学学钢琴。
#04 热爱最重要
Alan学钢琴一直走的是“美国体系”。美国体系把音乐作为一个“项目”(subject),而受“苏联体系”影响更多的中国体系,则往往把音乐作为“技巧”来学习。
单从教材上看,两个体系就存在很大不同。Alan学钢琴使用的教材是Michael Aaron,其中的内容不光包含音乐课程、理论和演奏技巧,还传授各个曲子的风格、历史和作曲家的知识。
我回国的时候,曾经请一个国内钢琴系的学生来给Alan陪练,他看了我儿子的课本,说:“这些曲子后面竟然有那么多的故事!我从前光是练习弹奏,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
“苏联体系”在开始练习的时候,强调的都是技术本身,反复弹奏练习曲,理论是“技术到达一定程度,才能把音乐表达出来。”很遗憾,如此枯燥的练习,让大多数孩子的技术还没有练出来呢,兴趣就已经被杀光了。
还有最经典的“手型问题”。Alan刚学弹琴,一开始手都是“趴”着的。我就问老师:“你为什么不纠正他?”老师笑着说:“这么简单的曲子,趴着就能弹得很好,为什么非要让他竖着?慢慢的,曲子越来越复杂,孩子的手自然会竖起来。”
老师还说:“我给你看录像,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有时候弹琴,手也是趴着的。”
接着他真给我看了录像,没错,手势确实是跟着音乐走的。后来Alan学了更复杂的曲子,手型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所以说,演奏技巧不够,你有足够时间可以慢慢练习,但是千万不能从一开始就去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培养音乐爱好,还需要学会欣赏音乐。Alan小时候的启蒙材料有两套——
一套叫做Baby Einstein,里面有Baby Mozart、Baby Beethoven,还有baby Bach,全是把著名音乐家的代表作改编成孩子喜欢的简单曲目来演奏。Alan从小听了无数遍,非常喜欢。
eistein系列的baby Bach孩子长大一些以后,一位犹太教授送了我一套音乐故事CD,十几张,每张都会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音乐风格和代表作。这些CD,我们家任何时候出去旅行,两个孩子都会听。
很多年来,启蒙老师Peter和Alan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有段时间,Alan超级喜欢贝多芬,Peter就和他一起,课余把贝多芬的交响乐全部听了一遍,就像两个音乐发烧友一起欣赏音乐。欣赏音乐Peter是不收费的,让Alan慢慢学习,反而乐在其中。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高级别老师做音乐启蒙”的另外一个缺点——有些老师收费很高,把每分钟都安排得紧绷绷的;而家长因为付了很多钱,迫切需要看到成果,不由自主就会感到紧张。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学生就更紧张……学习就成了负担。
#05 申请斯坦福前,他从未参加过表演、比赛、考级
只要拥有对音乐的热爱,那么技巧上的成熟,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Alan在上8年级之前,一直跟着Peter学习,Peter也会给他布置任务,他就每天练习。但我对他从来没有任何要求,他没参加过任何的表演、比赛,也没考级。
8年级之后,我们搬家,孩子就没办法继续跟Peter学琴了。我们问他要不要请其他老师,他说可以自己学。高中四年,Alan没有一天不弹琴,他每天做完学校的功课,感到累了,就会坐在琴凳上弹奏一曲。他喜欢完贝多芬以后又喜欢巴赫,还把巴赫的曲谱全部买来弹了个遍……钢琴一直是他最好的朋友。
之后,Alan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弹琴,他开始尝试自己作曲。他选修了学校里的AP音乐理论课,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一直坚持了下去。
说了那么多学习音乐的事情,其实音乐只是Alan成长中一条很小的支线,用的都是他娱乐的时间,属于业余爱好,就和别人打游戏一样。
申请大学的时候,因为Alan没有获得过任何音乐奖项,所以音乐这项并没有出现在他的成就表里。
但是Alan有很多作曲的作品,于是我给他找到了一位非常棒的美国音乐大拿,指导孩子做了一个portfolio。这位音乐大拿名叫Laura,她就职于芝加哥交响乐团和旧金山交响乐团,在哈佛大学教过音乐。几大交响乐团每排练一出交响乐,都会邀请她去讲课,讲音乐的历史和内涵。此外,Laura还曾入围 2015 年 Pauline Alderman 杰出女性和音乐写作奖。
为什么斯坦福音乐系主任会看中Alan?
因为招生官想要看到的,并不是你考了什么级,拿了多少奖,他们想看到你对音乐的理解,怎么体会音乐的美,音乐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这也算是我给那些正在申请中的2022级同学的小小建议——如果你们并不准备申请音乐学院,走职业音乐的道路,而是申请综合性大学的话,想以音乐作为你的EC(Extra Curriculum课外活动),同时又没有得到过什么音乐大奖的话,请不要光请学习演奏出身的老师指导你做music portfolio,有可能感觉不太对。
#06 爸妈教育中,最需要“佛”的是这三点
谈了那么多音乐的学习,其实教育孩子的道理,和音乐学习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教育中哪些部分能够佛系,那些东西不能佛系?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首先,爸妈最需要“佛”的地方,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孩子不喜欢计算机,你就别逼他去学这个。因为一个人只有热爱,才能做好,不热爱,顶多做到平均水平。
我是老留学生,我有同学,在哈佛,在耶鲁,读了博士以后,出来就转行了。因为他对专业没有热爱,就会轻易放弃。
另外,别给孩子补那么多课。国内孩子下了课就去补课,家长既负责任又不负责任。因为系统学习是最让人疲劳的。一个孩子如果已经在学校里呆了一天,被规定了一整天“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那他课后接着做很多题,就会特别疲劳。
美国很多搞学术活动的孩子,都是从高中开始发力的,如果从小就开始学比赛的东西,反而容易学“疲”了。
中学时期该参加什么学术活动,一起来聊聊,免费领取相关学术活动资料!
最后,不要什么事情都想控制孩子。你和孩子,就是18年共同生活的缘分,如果经常吵架,他就不会信任你。
《虎妈战歌》里,虎妈举过自己父亲的例子,她的奶奶非常“虎”,总想控制她爸爸,结果她爸去了美国之后,就再也没和自己的母亲有过任何联系……所以后来虎妈的小女儿一定要放弃自己擅长的小提琴,转而去练习水平很差的网球,虎妈最后也只能妥协。结论是:无论你怎么虎,家长一定要有分寸,该收回来就收回来。
家长是没办法成为孩子的“头脑”的,但你可以成为孩子的“脖子”,要学会潜移默化,云淡风轻地去引导他。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