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A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A-level经济学的词汇汇总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帮助呢?其实A-Level经济学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有多项选择、数据分析、结构化问题、小论文等。
经济学即使对英国学生来说也是感觉最难的几门A-Level课程之一,但是,事实上,只要学习方法得当,而且掌握合适的应试方法,经济学拿A其实也并不是难事。
毕竟,经济学A的标准甚至都不需达到80分,而经济学的知识点也就只有那么一些。
只要大家灵活的掌握知识点,考试就不在话下啦~
16、合约Contract,Agreement
一般指一份法律上认可和会被法庭强制执行的平等主体间的协议,包括人、事、时、地、物五大要素。
当代有学者认为“合约原则既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追求,它内涵有人的主体性、平等性、自由意志、自主选择、合意、合作、正义、自然秩序等多种理念,也可视为是博弈论引入经济理论分析中所带来的一个成就。
由于博弈论的引入,那种过去认为只能依靠市场实现的瓦尔拉斯均衡现在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调整等来解决市场问题。
经由历史的长期发展,现在合约(原则)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
17、需求Demand
需求描述的是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价格与在这些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消费者”与“能够”尤其值得注意。
消费者既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消费者的全体,同前者相对应的需求是个人需求,同后者相对应的是市场需求。
而“能够”是决不能被忽略的,它表明了需求与需要的差异。
你可能需要大一点的房子、好的音响、山地车、漂亮的背包……但是当你买不起它们的时候,它们仅仅是你的需要,而不会构成你的需求。
18、供给Supply
供给描述了某种商品的各种可能价格与在这些价格上企业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要领与需求的定义如出一辙。
这似乎表明,供给与需求在经济学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事实上正是如此。
供求分析是经济学家的看家本事,供给和需求就像一把剪刀的双刃,是经济学家手中不可多得的锋利武器。
19、价格Price
当供给和需求可以自由发挥作用时,价格衡量稀缺的程度。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因为它们传递关键性的经济信息。
假设国家遭受了旱灾,谷物供给大幅减少,人们必须因而减少对谷物的消费。
但是他们怎样才能了解这一点呢?一种可行的办法大概是在全国发行的报纸上登载一篇报道,通报人们不得不少吃一些谷物。
但它会被看到吗?即使它被看到,人们会重视它吗?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它呢?作为替代报道的办法,谷物价格的提高似乎更为有效。
家庭不需要知道价格为什么提高,人们不需要知道详细的灾情,人们需要知道的全部就是,在高价下明智的做法是减少对谷物的消费——价格传递了谷物短缺的信息,鼓励家庭减少谷物消费。
经济学家以外的人在价格中看到的东西要丰富得多。
20、均衡Equilibrium
在经济学中,均衡指一种均势状态,在此状态下,经济内部不存在变动的力量或原因。
这或者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状态,每个人都乐于接受它;或者是一种作茧自缚的状态,每个人都被迫选择它。
但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状态,这都是他们能够作出的最好选择,因此没有人愿意改变它。
21、市场出清Market Cleaning
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
市场出清意味着供求均衡。
如果市场没有出清,那么一定存在着短缺或者过剩。
短缺意味着在现行价格下,人们想要买某些东西却买不到,这是与为了一张火车票而排长队这样的经历相联系的;过剩则恰恰相反,当今商品房的广告满天飞但鲜有人问津就是对过剩的最好诠释。
22、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
一价定律认为,除去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信息成本,一个给定商品的价格,用相同的货币来标价,在不同的地点将是相同的。
这是因为总会有人在价格便宜的国家买进商品,在价格较贵的国家卖出,从而价格趋向同一。
但经验调查证明,此假定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
23、弹性Elasticity
在1881—1882年冬季的某一天,经济学家马歇尔一定非常快乐,因为他刚刚把“弹性”引入到经济学里。
这个概念描述了因变量相对变化同自变量相对变化的比率——若价格上升1%将导致需求量下降2%,那么需求的价格弹性就是2。
这个概念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被经济学家们广为使用并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它绝对是新颖的和激动人心的。
那时,经济学家们已经注意到需求(或供给)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幅度常常并不一致,但进一步的研究却需要把这种不一致明确地表示出来。
弹性概念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24、边际Margin
边际是在“增加的”或“额外的”这一意义上来使用的。
比如说,当你吃一个额外的蛋卷冰淇淋时,就会有一个增量,而这个增量就被称为边际效用。
经济学家们非常热衷于使用边际这个词,似乎离开边际分析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25、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
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每花出一元钱就是一张“选票”,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多,就表明那种商品越应该生产,生产者就按消费者的意旨安排生产;反之,消费者在哪种商品上花费越少,就表明那种商品已经超过了需求,应该缩减生产。
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决定权,完全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生产能否取得最大利润的关键因素。
因为产品只有有需求,才能够销售出去,也才能实现其最大利润。
26、生产者主权Producer Sovereignty
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常常迷失在广告的丛林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听信生产者的广告宣传,投出自己的“货币选票”。
消费者仍具有决定的权利,但是,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生产者的傀儡。
于是,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具有社会生产的最终决定权,这就是生产者主权。
27、机会集合Opportunity Set
稀缺告诉我们:你不可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得有所选择。
然而,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可行。
那些在实际中可行的全部选择就被称为机会集合。
比如你想要一杯果汁,而冰箱里只有苹果和橙子,那么你的机会集合就包括苹果汁、橙汁、苹果汁加橙汁,或者没有果汁。
桃汁是不可能的。
你尽可以向往桃汁或其他的什么,但是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只有机会集合内的选择才有意义。
28、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某种产品的使用者越多,对某个消费者的价值就越大。
而当大众消费者习惯了某种技术产品后,在转用其他新技术时,便需要支付与过去学习和习惯相联系的成本。
最简单的例证便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键盘。
它的布局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不合理的,但在最初,它却可以很好地解决打字机卡字问题。
10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使用这种布局的键盘,原因很简单:旧键盘附着了几代人集体学习的成本,而新键盘效益与集体转变成本相比,显得得不偿失。
29、偏好Preference
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件物品而不是另外一件?经济学家回答,因为他对前者的偏好甚于后者。
偏好表明了消费者的态度:相对来说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偏好是稳定的,正是这种稳定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在机会集合内的选择。
30、效用Utility
人们为什么要消费一种物品?所有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一点:它能给人们提供满足。
这种满足被称为效用。
效用这个词在经济学里的命运颇为坎坷。
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计量效用,就像长度可以用米、时间可以用秒计量一样。
这种努力失败之后,他们甚至宣称,选中效用是一个不幸。
后来,经济学家们注意到,问题并不像前人说的那样糟:当一个人选择苹果而不是橘子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苹果带给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够了,至于高多少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
在这个意义上,效用与偏好殊途同归。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