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P/A-level三大国际课程体系有没有高下之分?
IB/A-level体系内的学生要不要考AP?
经常有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美国大学会不会因为我学的是A-level课程就认为我会更加看重英国而非美国,进而影响我的美国申请?”
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使用一个不太严谨的类比,比如山东高考状元想去北大时,难道还需要再考一个山西的高考状元嘛?
一般来说如果师资相同,那么IB课程是三者当中上限最高的,可以具像化为:申请IB办学资质最为复杂困难,IB学制下学生更有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IB课程的学校一定会更加学术。
A-level课程也并不会使得学生申请英国时有明显的优势。课程体系不同,我们更加建议关注学校的风评而不是学校所使用的课程。
下面我们可以举一些极端的例子,在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有一些使用IB课程体系的学校,新加坡的高中则大多使用A-level体系。每一年我们接触到的新加坡高中就读的中国学生,在15个人当中差不多有三到五位可以获得宾大、哥大级别的录取;而在大陆西南、西北区域的高中往往一届学生几十人当中才有两三位可以获得同级别的学校录取。
AP课程是三者当中最松散自由的,可以具像化为:同样使用AP课程体系的两个学校,学生毕业时所选择的AP课程数量可以相差甚远。比如著名国际学校贝塞斯学校,很多贝塞斯的毕业生至少参与过13门AP考试,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量,要知道不少美高毕业生也就是参与过6-8门AP考试。
这就说明,课程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教授课程的老师。难道给你配上顶级大厨的厨具,你就能做出一样好吃的饭菜吗?
通过以上举例可以说明,单纯评估AP、IB、A-level体系是不严谨的。高中背景当然对于申请有影响,但课程体系只是高中背景的一部分,甚至是不那么重要的一部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这些体系背后的部分,如:学校的治学理念、老师的严谨程度、运营的投入等等。
另外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见的:IB, A-level体系下的学生需要考AP吗?我们的回答是,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建议这样做。
第一种情况是,自己的学校并不提供自己申请方向上的专业课程,故而可以通过相关的AP课程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校内课程并不提供心理学,而学生申请的方向是心理学,这种情况下就比较建议参与AP心理的考试。同理也常见于环境科学、艺术史等课程。
第二种情况是,在保持较好校内成绩的前提下,通过更多的AP文科考试体现自己的学术优势。如校内并没有太多高难度的文科课程,而学生在文史哲方面又极强,这种情况下也会建议学生挑选几门AP美国史、欧洲史、世界史、英语语言、英语文学、比较政府与政治等等。
第三种情况是,校内的某一门科目翻车了,可以通过AP考试证明翻车只是意外。如校内的物理课程表现不佳,但其实是因为自己和物理老师不对付,与学术无关。那么这种情况下,除了要向大学阐述自己和老师不对付这件事之外,最好还可以提供在AP物理较难的两门(电磁学和力学)中取得的好成绩来进行证明,你在物理上的学术没问题。
在其他情况下,还是那句话,当你是山东高考状元的时候,你不需要再去山西考一个状元,证明你可以上清华北大。相比于纠结应该选哪个课程体系容易申请上更好的学校,你更应该关注自己本身的学术成绩以及各类能够凸显你特质的活动,比如学科学术活动就是很好的活动选择。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