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微观经济学作为中国最早引进的AP学科,是大家最为熟悉,选择最多、5分率最高的学科之一。
为了让同学们的备考更加高效、轻松,我和我的助教总结了具有参考性的近19年(1999年—2017年)的Free response 部分的考点分布,方便同学们在备考时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
为什么先总结自由问答题部分考点?
AP微观经济学考试共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60道,70分钟作答时间;中间休息10分钟;第二部分自由问答题部分50分钟做三道大题,总分90分。
按照往年经验,卷面75—90分(满分是90分)能得5分,62—74分能得4分。从卷面分数来看,扣15分以下便可获得5分。
但根据我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大多数同学在仔细学完知识点后,通常模考第一套题时选择题会错12—18道左右,经过大约3套题练习之后,错题量会稳定在7—13道之间。
从得5分的角度来看,选择题考点和题型分布广泛,但主要考的我们的学习功底;但3道自由问答题目规律性强,如果少扣分或尽可能不扣分,将会是我们得5分的最基本保障。近19年考题总析我们收集了从1999年开始到2017年的所有自由问答题,一共87道题目。
如图所示,完全竞争市场24次,monopoly 22次、市场20次、外部性11次、税收及价格控制11次、弹性10次、税收的福利变化9次、效用最大化分析5次、寡头市场策略分析5次、垄断竞争市场5次(中英文统一),考点主次分布非常明显。最直观的就是,关于市场分析是不变的考查重点。
自由问题题目第一题从题型上来看,第一道大题依然主要考查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相关内容。
完全竞争市场一共考察了12次,较为集中分布在1999年至2005年,2006年到2017年至今,只考过08年、10年、11年3次,12年以后不再出现;垄断市场的考点一共出现过18次,并且在2013年以后每次考试都作为第一道大题的考点,由此可见,垄断市场的企业分析将大概率地出现在18年自由问题题目当中。
此外,通常第一道大题为4到6小问,在我们主要的考点之外还会有关联考点。在完全竞争市场的考察中,常关联劳动力市场和外部性的知识。
主要考察方式例如2002年的第一题的b问,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和数量问题,本质上依然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只不过以劳动力为分析对象;2003年第一题d问,考查了正外部性的解决问题时图像的变化,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核心考点。
垄断市场模型自身考点比较多,因此关联考点主要为税收和补贴对垄断者行为的影响,例如补贴和税收对于deadweight loss的影响以及对交易数量和价格的影响。如2008年的FRQ第一道在分析过主要考查点之后,同学们备考思路和重点就会一目了然。对于近些年考查频繁的垄断市场的分析需要同学们关注,要点如下:
1.“四点分析”:利润最大化点、收益最大化点、分配最有效率、利润为零点。
2.完全价格歧视:当实施完全价格歧视时,交易数量、价格、各部分剩余数量的确定。
3.Demand curve 各位置的弹性判断。
4.曲线变化带来数量和价格的变化。
完全竞争市场主要考点如下:
1.长期均衡是企业和市场图像
2.短期中某条件变化带来的图像改变。
3.长期回复到均衡状态时市场均衡数量和企业生产数量的改变和原因
4.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找出各成本、收益及利润。各考点具体分析请参考后期大凯老师“AP微观经济学5分之路系列分享”视频。
第二、三道大题AP微观经济学的考试中,自由问答题目第二、三题,难度相当,考点相对比较分散。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是第二、三题的主要考点,主要考查的依然是图像分析及相关数据的计算。
除此以外,弹性的判断、外部性的分析、税收的分配和影响、政府政策也是常考的图像类问题,这部分内容都比较基础。相信只要仔细学习过知识点的同学这部分内容都应该非常熟悉。剩下的诸如效用、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虽然总的出现频次比较少。
从2010年后考试频次来看,完全竞争市场在13年、14年、16年、17年共出现了4次,是近些年出现较频繁的考点。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的相关知识是15年新涌现的题型,15年和17年考察了2次。
效用和弹性通常一同出现,前面几小问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分析出相关数量关系之后,最后提问各种影响因素弹性的判断。
从自由问答题的全局来看,各个考点的出题方式经过20年的反复重现已经形成一目了然的规律性,希望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扎扎实实,稳中求胜。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