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留学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先来看看UCAS最近公布的数据。
截止2021年10月15日,全球共有77810名学生通过UCAS递交了申请,比起去年同期申请人数(76940人)上涨了1%,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中国的申请人数更是比去年增长了5%。
同台竞技人数如此庞大,申请难度自然不用多说。那么通过申请顺利入学之后,就没有别的阻碍了吗?未必!
关于国外大学申请,总要有一技之长,技多不压身是非常正确的,那么想要让自己的更突出,那就少不了专业老师的建议(让你的简历及生活更丰富):按目前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来说,要想在留学阶段完美融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西方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然而中国留学生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喜欢“抱团取暖”,而且很难融入其他群体。也就是说国内留学生走出国门以后,社交能力明显减弱,连带着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也下降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来看看原因:
社交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物质和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能力,主要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留学生踏出国门,沉浸在与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扎堆”“抱团”的情况。思维习惯的差异也让中国留学生产生抗拒,日渐累计之后愈发难融入其他的学生群体。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能够被国外大学录取,语言成绩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说白了还是因为国内的语言成绩也是一种“应式教育”,为了考试而去考试,即使分数达标了,也会因为没有养成语言习惯和交流习惯导致害怕与人打交道。
久而久之,可能还会因为社交能力的缺失出现“社恐”或“孤独”,这对本身就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影响是可大可小的。
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在团队基础之上,团队成员协调合作,各显其能,通过团队协作的力量,发挥团队优势,共同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的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有一部分是建立在社交能力基础上的,往往社交能力差,就会导致team work能力受到牵制。在课堂上,国内外不同的思维习惯也可能会让留学生陷入一种“被排挤”的境地里。
同样是上课求学,国内的课堂中老师通常是主导者,扮演着授业解惑的“布道者”角色。而反观国外,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老师一般都是维持课堂秩序。在国外学习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留学生需要时间去适应,学习质量就会随之下降。甚者,会因此放弃适应,变得没有了上进心。
批判性思维
缺乏批判性思维也是中国留学生无法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牛津大学校长曾表达过,“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学生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框架、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崇尚权威、经典,强调被动地吸收知识,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在国内课堂上,没有观点不敢表达,更不敢质疑挑战权威。
在国外课堂上,中国留学生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人云亦云,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更不用说最后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力补充
既然已经发现了上述问题的存在,“解决问题”和“提前预防”就成了有意留学的学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想要在留学前提前接触国外的学习方式,国内外留学生都会参加的国际学术活动就是很不错的一个渠道。从表面上看,一个高含金量的学术活动能够助力通过申请,是个“加分神器”。但是往深的层面去想,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所养成的习惯和涉及的知识面,对于未来的留学生活是有好处的。
而且,各个类型的赛事所考验的个人能力也是不同的,有涉及个人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考逻辑能力等等。所以想要针对性地开拓知识面或者补充能力,就按照需求去参加不同的赛事,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