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下午,两位大一学长在216为我们分享了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白瑞祺学长首先对高考进行了一个概述:高考数学总体150分,虽然题型多题量大,但其中135分是可以靠熟练做题稳拿的。接着,他把高考要具备的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说明。
硬件就是知识,即高考考纲里要求的每一模块的基本概念。我们每天课上听讲,课下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学习,此外,他建议我们先通过用直观去理解知识,再通过严谨的数学语言以加深理解和方便使用。
软件是思维。思维的考察主要体现在推理与证明中。考试做题,既可以用极端情况和特殊值快速排除选项,也可以进行严谨的推理证明。但我们最好两者都能掌握,合情推理固然能节省时间,但演绎推理培养的思维有助于解决压轴题。
然后,他又就熟练度和考试时间分配上进行了说明。
高考中很多的题是不需要复杂的推理的,真正比拼的是熟练度。比如对于复杂的三角函数常用公式,背与不背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即便不背,也要知道这件事并且能短时间内推出来。如果要背,就要保证背的很熟不会因为背岔了丢分。
在时间分配方面,经过高三大量练习后,做高考卷子能把时间精确到每道大题具体多少分钟完成。尽管高考时间紧张,但平时做题不要因此过于追求速度,更不要因为太简单就不做。熟练度是大量训练练出来的。
对于剩下的15分较难题,他提出了三条建议:
①多动脑!多动脑!多动脑!
②做剩下15分的前提条件是对基础概念有极为清晰的把握,可以融会贯通。遇到问题可以与已知知识点做匹配。
③平时练习时每道题都要清楚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点,以及尽量做到掌握解题思路。
两个学长最后又分享了几个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
白瑞祺学长倾向于
①课上很少记笔记,但要求自己理解课堂内容,如老师讲的知识以及解题方法。
②不抄错题,知道自己做错题后思考自己为什么错,是算错还是没有做出来,再或者是给出了伪证。
③考完尽早对答案,有时可以立即对答案,但如果接下来还有考试就先不要对答案。
④不要觉得考试不考的就没用,压轴题中很可能用到,就算用不到,也是对思维的锻炼。
刘晏铭学长则建议
⑴上课跟着老师记一遍笔记,这样课下就算不看,也会对记忆有帮助。
⑵可以准备错题本,但不一定要记录错的题,要记录思想,记下哪里知识点有漏洞。找到并记录错误的本质
⑶考后不要立即对答案,可能会影响下一科的发挥。
此外,他建议同学们参加AP(大学先修)课程,因为AP能够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并且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与逻辑严密性有较强锻炼,能拓宽视野。从功利角度看的话,能为大学准备,甚至可能获得降分(不过比较难)。建议同学们多注重基本概念及定义的准确把握与知识间的贯通。
两位学长的经验交流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既让我对未来的高考有所了解,又让我意识到错题整理不是一味地抄错题,而是应对思想加以重视,抓住错误的本质。希望同学们也能有所启发,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编辑:秦含章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