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出台,「限数量」、「限时间」、「限价格」等多个配套措施多管齐下,粗放发展的k12学科培训被拦腰截断,强势叫停。
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小措施响应政策,9月23日教育部召开通气会,详细介绍了北京地区线上、线下教育机构的整改措施。
据北京市教委介绍,当前全市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已经全部纳入资金监管,资金监管总额达到9.68亿元。对于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正在推进资金监管,将预收费资金监管作为线上机构重新审批准入的前置条件,坚持“无资金监管,不得重新审批”。
北京严格执行3个月或者60课时培训收费上限,并进一步要求机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并明确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使用“培训贷”。
此外,北京市“双减”措施提出,鼓励实施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我们将详细梳理通气会的重点,并结合近期北京地区颁布的新措施分析,其于普通人有什么直接关系?能为普通家庭家庭带来怎样切实的方便?
解决培训讯机构过多过滥的问题
教育高速发展带来的是校外培训机构泛滥,孩子学习得不到保障、家长选择障碍加大容易踩坑、庞大的教育机构大面积的广告宣传致使教育焦虑蔓延开来。
新措施主要针对的就是以上现象,对培训机构做减法,明确表示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且现有线下培训机构需要重新登记审批,必须证件照齐全、符合相关文件要求才可恢复线下培训。
意味着以往那些不正规、质量差的教育机构全部瓦解,在政策上帮助家长们过滤掉不合格的培训班,减少踩坑的概率,为孩子的学习质量提供合格线以上的保障。
针对线上学科类的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必须依照相关规定取得许可证才可办学,审批过程要求及其严格。
意味着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线下办不下去的培训班不给你挪到线上去圈钱的机会,线上线下两手抓,提供教育机构的全面“无菌”。
解决“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
来源教育部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一些机构将预收的学费当作金融杠杆,盲目扩大范围,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纠纷,因此加强对预收费管理,从资金流入、资金沉淀、资金划拨等各环节全程监管。”
目前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全部纳入资金监管,线上的正在逐步推进。
那资金监管怎样实施?
采用银行存管模式,首先机构方提供必要的交易信息到银行,家长们的预付款由银行代为收取,存管资金拨付与授课进度同步、同比例,机构完成授课后,银行将代收取的款项拨至机构。
相当于介入了一个权威的第三方,由第三方负责保管钱财,致使整个授课流程顺利进行,退费难?卷钱跑路?
不存在的,钱都在银行呢。
设置收费上限、培训贷违法
新措施中还重申了3个月或60课时的收费上限,并明确“如周期和课时收费并存,机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防止发生变相超过3个月收费问题,并明确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使用“培训贷”。
教育机构一次性收齐所有课时的费用,变相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而通过政策限制预收费再结合资金监管手段,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且处于“双减”风口,收费上限的执行力度一定会新一轮加强。同时家长在选择机构的时候也要查看其是否具有教育部门或人力社保部门颁发的教学、培训等资质,签合同时也要避免一次性高额缴费。
新措施中被提及的“培训贷”,是机构向用户推销课程的一种手段,当消费者以钱不够作为推脱时,机构会推荐“培训贷”并暗示家长孩子学习不等人。但实际后续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无人负责,如出现意外未按时还款,则会产生高额罚息,众多消费者遭受巨额损失。
现在明确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禁止使用“培训贷”,在政策上做到全面把控。
鼓励机构先培训再收费
在通气会上,北京市教委还表示,鼓励各家机构实施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
这一模式体现了教育的公益属性,尽管“先培训后收费”还没有成为明确规定,但政府的鼓励态度不言而喻。如果后期该模式大范围使用,则现在业内共识的“预付学费”模式或将成为历史。
目前政府出台的政策和鼓励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监管和管控,培训机构的乱象,给家长造成了经济负担,甚至激起了民怨,也影响了校外培训行业的整体形象,所以整治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早有端倪。
毋庸置疑,“双减”下,对预收学费的监管将达到前所未有的严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