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多火?!
究竟有多火?我们来看看目前在中国大陆的总体发展情况。
作为目前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真正无国界全球通用的、且旨在培养最全面人才的国际课程,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青睐。
是一门对学生来说挑战极大的国际课程。不过,从的成绩数据来看,中国学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DP课程满分是45分,中国地区评分能够达到33.85分,整个亚太地区是33.22分。
学生最终都申请到了哪些国外大学呢?
这是整个成绩单的寄送方向,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会选择美国大学,占到50%。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广度、批判性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还有自我管理能力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所以总的来说,无论是到了美国大学那种需要广泛涉猎的博雅教育体系,还是相对传统的英式大学体系,学生都能适应得很好。
那么,
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国际课程?
与同类课程相比,有何优势?
该如何为孩子选择一所学校?
1.不是课程内容
首先,是什么?
在说之前,我们需先知道一个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国际文凭组织)。
IBO成立于1968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教育组织。IBO设立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外交官子女,开设全球统一标准的课程,方便在各国迁徙的家庭的子女入读国际学校。
而现如今,IBO已发展成为一个为世界各国优秀学生提供高质量国际课程的高水平组织,而且它不再仅仅是方便国际友人的专利,在本国上学照样可以修读IB课程。
截止到2015年,IBO已经在全世界拥有超过4000所成员学校,其中中国有超过100所,近年来这个数字还在迅猛增长。
IBO的最初定位决定了其教育宗旨是把国际化放在第一位。而且这里所说的国际化,并非全盘接受外来的内容,而是以本国文化为核心,提倡文化融合,也正因如此,IB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高水平的国际课程体系,IB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关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发展他们的兴趣,可以说IB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的践行者。
它的教育哲学是Education for Life(终身的教育)。IB培养的是探究真知、知识渊博、积极进取、富有爱心的终身学习者,他们理解尽管人与人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
与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截然相反,IB是一门强调探究精神的课程,学生必须用天生的好奇心去学习,更多地是靠独立自主的内驱力;而反思则是指不断地对过往的学习和经历做出缜密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有更长远的发展。
人们总是认为,IB和其他所有类型的课程体系一样,是一种课程的内容,但实际上IB是一种课程的理念,是将我们前面提到的种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内化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诸如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交流与沟通等等我们熟悉的能力和素养都代表着IB。
因此,IB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体系对接,尽管课程内容不尽相同,但理念却是共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IB与国内课程也并无矛盾之处。
IB要求在每个单元计划里明确指出训练学生的何种技能、培养何种素养。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清楚地了解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说IB课程体系很科学?
IB到底教些什么?
以目前在中国最常见的课程为例,华师大终身教授钟启泉形容课程是一种类似水仙花的结构模型,不仅体现了其课程结构的和谐美,课程设置也是高度科学的。虽然科目林立,却没有将知识割裂得支离破碎,各门课程都有互通之处,真正实现了跨学科、培养均衡人才的目标。
课程针对的是11、12年级的学生,分为六大学科组(母语与世界文学、第二语言、个人与社会学、科学、数学和艺术选修)+三大核心课程(认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拓展论文Extended Essay和创意、行动与服务Creativity, Activity and Service)。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以及升学方向从前5个学科组中各选1门课程,从1-6组中选出第6门课程来学习。
课程总时长为两年,包括240课时的三门或四门高级别课程(High Level),150课时的三门或两门标准级别课程(Standard Level)。不过HL未必一定比SL难,若是语言和数学之类强调基础的,则HL更有深度,若是人文社科艺术类,则HL指所涉更广。
另外,学生的选课还得视学校开课情况而定,这取决于学校的师资、修读的学生人数、教学实施等因素。
3.课程如何与中国课程相衔接?
的理念与中国课程在根本上并不矛盾,正如中国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抑或是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只是以科学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这些能力的培养方式。
以小学阶段PYP为例,IBO在2014年做了一个项目,讨论PYP与中国小学课程如何融合。这里引用一些当时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由于PYP是一个教育框架,更直白地说,PYP更像是教育的方法,也就是说用国际最先进的教育方法来教国内的课程,所以并不冲突。研究把整个课程的六年都进行了比对。以数学为例,左边是PYP数学标准,中间是国家课程数学标准,比对之后发现80%到90%内容上是一样的。
然后研究又比较了语文,看PYP还有中文。最后比较结果是发现小学课程实际上和PYP课程非常接近。中国的教科书想要在PYP课程运用,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把更多课程、课本上的东西设计到探究主题当中去,让孩子在现实中探究。
最后所有老师都得出一个结论,PYP为中国老师提供了一个框架,在框架下教师能够把中国的课程、教学目标和生活很好地结合。同时中国的数学和语文课程,也是要求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的,所以PYP框架,正好很好为我们的数学、语文提供真实的情境。4.IB vs vs
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选择哪一门国际课程可能和选择哪一所国际学校一样困难。在中国,比较主流的国际课程无非就是、和这三门。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它本身是不成体系的,它是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有机会提前修读美国大学课程。虽然可以抵学分,但是它本身不出具文凭,相当于特长选修课,在大学申请中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且,任何国内非国际高中学有余力的学霸同学,即使在学校没有修课程,也可以通过自学,或者辅导,参加全球统一考试。在考完以后,美国大学理事会会给你寄一张成绩单,但是没有证书。
相比之下,和都是一整套的课程体系,换句话说,证书和文凭都可作为进入英语国家大学的敲门砖,而且两种课程对可申请大学的国家也并无限制。
当然,和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总的来说,由于一般只要求学生选择3-4门课程,并且无所谓文理均衡,但更强调课程深度。而正如前文所说,显然更强调学科的广度。
其实和都可以实现一些共同的目标——让学生多元发展的同时又在某个方面有特长,只是看起来似乎培养的是全才型的学生,而更基于学生的兴趣。
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来看,是胜过的,但是从培养独立探究精神、开放思想、自我管理、公民服务意识、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来看,明显更胜一筹。
在之前的两个项目,它们分别是 PYP(小学项目)和 MYP(中学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与DP不同的是,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学科概念。
举个例子,在PYP阶段,只是给学生设计了六大“超学科”的思考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如何共享地球?而在MYP阶段,则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会发现,如果是读完体制内小学的孩子,已经适应了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教学模式,再转到强调学生独立学习、跨学科能力的MYP,一定会有诸多不适应。更不要说有些孩子先从国内体制的分学科,转到MYP的跨学科,再转到DP的分学科,这其中的转换就更烧脑了。
而的中学课程IGSCE则不同,它是高度结构化的,学科界限清晰,学生比较容易从国内体制转换到这个模式。而阶段已经开始学科的划分,从IGSCE过渡到DP也顺理成章。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能够从PYP到MYP到DP一路走上来,这样一贯制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学科的认识也会更加完整和体系化。
5.怎样的孩子适合念?
既然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国际课程,那么很显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念。其实从的课程框架出发,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出学生的几个特质:
首先,从学习基础来看,必须要有基本的识数能力和读写能力,不然在语言理解和数学逻辑分析上都会有问题,不管是何种国际课程,都无法完成。
其次,从技能角度看,独立研究的能力是必须的。这也是 learner profile中强调的特质。比如你今天遇到一个课题,你要知道依靠怎样的研究技能去解决。
另一方面,英语能力也是必须的。除了母语课程以外,都是全英文教学,平时的课业加上考试和论文,负荷较重,而英语就是一个基本功了,尤其是学术英语能力,这是中国学生的短板,在输出方面比较弱,尤其是写作,我们都没有学习过学术写作的规范,这可能是一个难点。
再次,从学习态度来看,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就不必多说了,的学生一定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老师让学生做什么,而是学生了解自己的弱点,然后想办法去解决。
另外,毅力也很重要,因为的18个月学习时间节奏很紧,期间还要忙申请,的确很具挑战性。
还有就是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败,甚至会有一段时间找不到任何成就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而不是轻言放弃。
除了学生以外,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扭转。尤其是低年级的时候,家长也许也要适应这种没有教材、不分学科、但注重思维训练的教育模式,配合学生一起完成的学习。
6.如何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
如果真的下决心要选择念,相信很多家长关心的下一个问题可能是:如何判断一所学校的资质呢?尤其是新开的学校,由于缺乏升学数据和口碑讯息,可能更加不易判断。
一贯制的学校是最理想情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强调的培养理念是被一路传承的,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均衡。
此外,从结果导向来看,这里主要针对有办学经验的老校,它所培养的学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我们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果是新校的话也还是有几项重要的指标可以参考的:
首先,要建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位好校长,在全球范围内有丰富的任教和管理经验,这对他此后去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第一步就是组建一个学校自己的团队,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第二学校的认证问题。在正式成为一所学校之前,需经历2-3年的候选时期,期间IBO会经常来视察学校的经营和管理情况,直到最终通过审批。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其实建一所IB学校,通常都是先组建团队,包括找校长、招老师、建校舍等等,可能这之后才能真正得到IB的认证。
在师资里,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色也很重要,那就是IB协调员。他有点像我们传统中国学校里的教务总监,需要协调许多学校的事务,但是IB协调员还要密切关注学生,一个不合格的IB协调员可能会耽误孩子的成长。而从办校角度看,IB协调员的作用也很重要,他需要在认证过程中把控全局,指导教师。
第三,招到好的学生也是核心因素。学生从哪里来,适不适合IB的培养理念,无论是作为IB工作者还是教育者,这都是需要认真考量的。
硬件上的要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等等必须配备齐全,在这方面IB的要求也会比较严格。
看了上述这些资质,我们也发现,为什么说越是发达地区,IB发展得越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无论是师资、生源这样的软实力还是硬件都比较能得到保障。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