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全社会陷入一场空前的“中产焦虑”之中,中小学生家长的焦虑被成倍放大。
为突破阶层固化,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于是国际学校成为很多中国家长的不二选择。
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底,全国有各级各类国际学校超800所,国际教育市场规模还在快速扩展中。
在很多家长看来国际学校就是国际化教育,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析一下,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国际化教育?
“国际教育”的内涵:
国际教育就是指超越国家之上的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或可以称为世界教育,出国留学和就读国际学校是国际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本文仅从国际学校谈起。
家长对国际教育存在一定误解。
不少人觉得,“国际教育”就是引进原汁原味的国外课程,加上洋校长和外教。
然而真正的国际教育是要关注“人”的生长与发展。
在双语或多语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根扎母语文化的自信自尊但不自大的宽广胸怀和一种同理心,包容力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胜任力。
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数量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富于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正是因为国际教育存在以上魔力,所以家长纷纷将孩子送进国际学校,他们认为真正好的国际学校一定要全盘引进“原汁原味”的西方课程。
不是,就是, 然后一定要有洋校长,最好所有任课老师都是外教,学期时间及节假日安排,课堂规范,教学教研管理,全是英美学校一套,这样“洋、高、尚”,才有“国际范儿”。
其实这些“国际元素”,其实只是国际化教育外在表象,无论采用何种课程,国际教育都要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及人格力量的发展,让孩子有适应各种不同语境,文化,社会的能力,有一种宽容,包容的跨文化的交流沟通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在不同传统和文化的生存环境中,有自己坚实但又多元开放,丰厚的“自我身份认同”,能融合整合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资源,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大舞台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看看国际教育的在国际学校中的具体表现:
学会质疑 国际学校的老师不会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如果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没有去思考,没有去辨别,就很难适应国际课程的学习。
抗压能力 在很多家长眼里国际教育就是轻松教育,真正经历过国际学校教育的孩子才会知道,国际高中阶段最后两年学生一样忙到半死,而且是从体育到课外活动再到申请大学写essay,绝对没有你想象的轻松。
因此也很好的锻炼了孩子的抗压能力。
自主学习 国内教育体系的“填鸭式教育”常常让学生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往往都是“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
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的学生,学习效果并不一定是理想的。
而国际学校拥有相对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这便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积极提问 国际高中的课堂相较于普通高中来说是较为开放的,学生们可以自由与老师交流,采取小组讨论形式的作业也有很多,这也是海外大学普遍采用的授课模式。
能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重要环节,而且提前接受这样的课堂环境对于将来海外求学也是十分有利的。
爱国精神 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文化是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
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最终将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认同以及个人的归属感的建立。
国际学校虽然淡化了一些中国的本土课程,但是在“爱国”方面的教育却不少,一些学校在开设课程上也体现“中西融合”。
因此,国际学校的中国学生不是完全西化。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