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全世界学习文化而开启的旅程
为了探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以及文化与学习之间的差异,哈佛学霸Jennifer、Scott、Lillian、Bryan4人走访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美国、法国、以色列,以“最好的学习”为主题制作了一部五集系列纪录片——《Homo Academicus(学习的人)》,揭开人们对于“学习”那层遮盖已久的面纱。
第一站:韩国著名的“不夜城”——大洞补习街
作为东亚的代表,韩国学子的勤奋程度不输于日本与中国,在被称为“韩国奋战教育一号”的大坚洞上,“一个街区至少有3家、5家,甚至是10家辅导班”,鳞次栉比的补习班在漆黑的夜色中渗着珠光。
而大部分辅导班要到晚上10点才下课,接送珍和斯科特的韩国司机称:“在韩国考大学是一场战争”。
然后他们在街上进行了一次随机的了解,得到了每天都会明白什么,也可以回答“11点”、“12点”或“凌晨”。
但对于“努力工作,努力玩耍”的学生来说,“辅导班”这个词可以合法地拒绝美国。
进入大楼一层,数学辅导班中的我们没有真正的困意,孩子放着光,在心疼孩子之余,詹妮弗和斯科特也想和学生们来一场“对决”,想了解孩子的数学能力别人的。
最终Jennifer和Scott都“双双落败”,不过更令人震惊的是当他们看到了位于首尔的鹭粱津“学习密室”——专为备战高考的学生而准备的,一间狭窄的无窗房间,仅能放下一张书桌与一张床。
因为在“考试至上”、竞争激烈的韩国,“考砸了人生会非常惨”,大学决定着很多人的人生。
只是在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否会失去童年的快乐与创造力,从而彻底丢失学习的本真呢?
第二站:学习一心“为了高考”——中国和日本
在河南省信阳市的“状元村”里,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大声朗读课本,让Lillian和Bryan直呼“我能感受到非常强烈的集中力”、“他们不在意周围,只看眼前的书本”。
最能展现中国学生学习热情的一幕,就是每天中午,学生们吃饭都很快,午餐时间不是享受一顿美味的午餐,而是尽快吃完回到教室。
“为了高考”只能成为学习机器,“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黑板上一张纸纸条拼成了“拼搏成功”的字样,所有人都把对成功的迫切藏在心里。
同样想要靠着“高考”改变命运的,还有日本学生。
以130年历史为傲的东京大学,是所有日本学生的理想大学。比考上东京大学更令人喜悦的是,归属于日本最高精英汇聚组织的满足与安心。
在日本社会,学习是全社会的话题,天满宫神社——供奉着学习之神的神社,人山人海,挂着数不清的目标。
对于某些东方国家而言,学习更多地体现为“获得幸福的手段”,而非幸福本身。
第三站:世上最难跨越的命运——印度
在印度,种姓的高墙难以跨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分明,唯有一件事例外——考入IIT(印度理工),一张国家最好大学的毕业证,是摆脱贫穷和“低贱”的最佳途径。
在新德里的贫民窟,挤在不足10平米的简陋补习室里,被冠以“达利特”(不可触碰贱民)种姓的底层人正在学习数学。
“学习是为了帮助父母”、“学习不论出身”,孩子们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偏见。
Jennifer和Scott对于孩子们学习热情非常感动,“对于他们来说,去一所好大学或者挣钱并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为了成长为一个人。”
第四站: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习——法国&美国
就在中国与韩国的学生埋头刷题之时,对于西方国家,孩子们从小就被培养着这样一种能力“讨论与交流”。
在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卢浮宫博物馆,或许还可以找到一些关于中西方“学习”的差异:在埃及重要的壁画遗迹上,Lillian发现“人类最初的学习就是为了教授读写能力”;而在西方传统上,学习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而努力。
法国是继承主导西方至上传统的国家,欧洲的哲学和文学引领艺术发展的法国。
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来到巴黎市繁华街头的一家露天咖啡店中,这里每周都会举行哲学讨论会,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哲学的思维和讨论是必须的。
与很多国家不一样,法国在大学入学考试中需要测试哲学,比起笛卡尔的课程,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需要哲学。
虽然课堂上和考试有关会有局限,但是可以自由讨论,讨论是学校日常很自然的现象。
相似的是,哈佛大学的课堂中基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大家对相同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教授也会和学生分享想法,对学习知识有很多帮助。
而培养出Facebook创始人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也有着特别的学习方法:在过去的80年里,学生们在哈尼克斯圆桌上学习“对视任何人”,所有人提问、意见、想法都是同等的。
在学校中不只是学习,而是在分享知识。
第五站:牛津大学独爱“小班课”?——英国
牛津大学由38个学院组成,秉承着中世纪大学的传统,与其他学校常见的讲座式上课方式不同,这里大部分是“小班化”的一对一课程。
在最权威的基督堂学院中,学生们会聚在一起,讨论与专业课题有关的话题,互相交流知识能拓展思考的界限。
而对于牛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晚餐,学校规定必须着正装、集体吃饭,为了让各专业的学生可以一起交流,每天的饭桌上也上演着激烈的讨论。
第六站:“最好的学习”其实属于以色列(犹太学生)?
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一个对学习欲望确立认同性的民族,为了寻找这一历史遗迹,Lillian和Bryan来到了以色列。
对于犹太人来说信仰的象征哭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读着犹太教的经典法律法祈祷,祈祷是在向上天请求知识。
在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犹太人特有的图书馆——“叶史瓦”,则为犹太人学习提供了独特的空间。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而是和其他人分享意见、进行沟通,所以他们会在图书馆里大声地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更透彻地掌握书的意义。
在哈佛大学,学生总数近1/3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这些闪耀的天才都出自这个民族。
包括探访者一员的Lillian,从来没上过贵族私校的普通学生,却能在犹太养父的养育下一路升入哈佛,也足以说明犹太教育的优越性。
“今天学了什么?”大部分父母都会这样问孩子,但是犹太人父母会说“今天你在学校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因为提问意味着孩子们对于学到的事物进行了思考,而不是学习知识再进行背诵,“这个会被应用到哪里”、“这是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起到了什么作用”,提问是通向发明的道路,发明转变为创新,创新又带来进步。
无论是一心学习、“刷题至上”的东方国家,还是自由自在、善于交流的西方国家,不同文化下的学生都在努力向着名校靠近!
还在为留学申请奋斗的同学们来说
提升个人背景永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翰林AMC暑期体验课
匹配不同年龄段学生,更好提升数学思维!
重要数学专题知识点,历年真题精讲剖析!
英美名师的豪华阵容,直播+ 回放更方便!
限时体验价 ¥199元
邀请1人,返现 ¥50元,多邀多得!
点开下方海报,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参与报名!
报名成功后课程顾问会与您联系!
翰林国际学术活动暑期班
火热报名中!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