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常会被家长问到如下的问题:
· 我家孩子擅长文科,但留学读文科有必要吗?
· 送孩子去美国读文科,出来能干什么?
· 孩子要申请理科,但听说活动不能做的太单一,里面得有点人文元素,这该如何体现
于是,它们成了这期导师专访的主题。上面的问题很现实,可能每一位家长都有过同样的困扰。大家都觉得中国学生出国读文科不讨好:第一没有母语支持,第二缺少就业竞争力。又有家长说:理科就不同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早已深入人心。
虽然大家对文理学科的态度天差地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文元素已经成为了申请美本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为此有方邀请了来自美国Top10大学东亚文化研究的S导师,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次专访。S导师用犀利的观点,展现了文科学习独特视角。她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她是如何通过人文研究,看到科学界的发展历程的。
导师介绍
美国TOP10大学历史系博士;
研究方向:亚洲中古史;
关于东亚及美国历史,有丰富的授课经验。
S导师一举打破很多人对文科学习"死背书"的刻板印象,并倾囊分享了要如何在个人背景里体现人文情怀。这份重量级攻略适合所有学生,不分文理,值得收藏!
01做人文科研意义深远,目的在于求真。
我与历史,可能是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小时候我对考古的纪录片很感兴趣,一开始其实想学考古的,选专业的目标也很明确。排除了自己不擅长的学科,最后我在文学和历史里选择了后者。从小萌生的史学之心让我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越来越喜欢这个领域。
虽然我并不擅长政治经济,但在学习时我发现,学历史也绕不开它们。中国的国家权力会渗透到各个方面,古代如此、现代亦然。政治、经济、文学……研究到后来就会发现,它们和历史都是相通的。
我现在研究的主要是中国与韩国的物质文化交流。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可以看到古代或近代韩国是如何处理与中国各个大朝的关系,又是怎么在中国和日本的夹缝中求生的。
古代没有中美关系这种大框架,中国主要经历的是朝代更迭,其中还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崛起的时代。韩国是个小国,它要权衡自己在国际上的关系、并选择合适的立场。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国家的兴衰,研究这些东西非常有趣。
01文科可不是死背书,学人文也得科研?
背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做科研是输入后再输出。做人文科研的意义深远,我们的目的是求真。别人灌输给你的知识也不一定就是对的,即使是对的,你也可以去刨根究底,研究它为什么是对的;如果你觉得他说错了,那就更值得研究这个知识错在哪里,正确的又是什么。
02中美的研究风格不同,二者各有优势
现在国内外的科研大环境都是不错的,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可能是研究视角不同。在国内时,我的研究重心在政治制度,因为国内把这些资料保存的比较完整;国外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妇女史和艺术史的研究。
还有的一点是,国内对学科的划分比较严格。这意味着如果你钻研某一学科,可以挖的非常深,但如果要融合多个学科,你可能时常会碰壁。而人文其实是一个"大杂烩"学科。要理解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时期,你需要融合很多学科的知识。
比如要研究妇女史,你要具备性别研究和媒体研究的基础;比如要理解工业大革命,你首先得了解蒸汽时代的技术革新,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你就无法悟透工业大革命背后真正的起因。
而美国对跨学科的研究会比较友好,他们的学科壁垒没有那么森严。以攻读文科博士为例,基于自己论文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你会有三个研究领域。你需要读够每个领域的一百本书,才有资格和对应老师面试。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术潜力,得到导师认可后,他们会作为指导老师,来辅导你完成后续的研究。
02人文科研能提升多元思维。
我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东亚史,因为我觉得国与国的历史渊源很有意思,尤其是中日韩。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关系错综复杂,三个国家的文化都在不停的交流和交错,这也反映在现在的流行趋势上,比如前阵子很火的长安十二时辰,制作者很多都是日本人;于震一部关于明朝的剧,被韩国人指责剧中的服装抄袭汉服。
01 您会为高中生推荐什么研究方向?
从历史上看,日本学了唐朝,韩国学了明治。但中国传统文化没能得到很好的保留,有时候,我们需要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化,这反倒让日本和韩国培养了一种迷之文化自信。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包含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深入了解和探索后,你会发现其本质就是国家间的文化沟通。
文化交流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它是一个互补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就像我之前说的一样,古代时日本和韩国借鉴中国,但我们在现代反而要从日韩寻找古代中国的痕迹,甚至是请日本和韩国的团队来重现中国古代的样貌。
02学生能从研究过程中收获什么?
高中生在此过程中能锻炼写作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并提前体验美式授课。写作能力是最直观的,因为它和写文书有关。如果要申请美本,写作是你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如何写出一篇逻辑通顺、引人入胜的文书,非常考验学生写作功底。
逻辑思维比较抽象,但它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历史涉及很多学科,要梳理清楚它们的关系并不容易,这时候就体现出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了。如果你能梳通一条时间线,这就证明你用自己的思维,把各个独立的历史事件串了起来。
逻辑思维是一个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形成的能力,培养好了思维能力,对解决文科、理科的问题都大有助益。
如果大家刚开始接触科研,用它作为自己的第一个科研课题简直再适合不过了。原因其一,大家在做历史科研时会接触到很多查找史料的方法。而且无论你去哪所大学,无论你学是文是理,学校的必修课程里一定有历史,美国更是如此。如果你拥有历史相关的科研经历,这就是你的学科优势,会很容易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03领域先行者的反思与展望。
我们搜集了几个来自家长和学生的问题,作为领域先行者,您能否分享一些自己的反思与感悟呢?
01"我家是个女孩,女生适合做研究吗?"
其实非常巧,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会在研究过程中有意的去关注古代女性。女性的身份从来不阻碍,反而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反思。
比如古代韩国,它们当时的国际地位都岌岌可危了,女性的生存环境就更不用说了。在我看过的一些资料中,古代韩国女性真的很可怜。
在当时,有些韩国女人会被卖到中国,权衡的《庚申外史》中也有记载:"高丽婉媚,善事人",说的就是韩国女人长相漂亮、柔顺乖巧,很会侍奉主人。而细看中国的史书,里面对韩国女子的评价都十分物化。
韩国现在的娱乐业、整容业这么发达,跟他们历史上对女性的态度和外界对"韩流"的固有印象是分不开的,而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让人们对韩式审美、韩国社会有更深的理解,也正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我才会在研究时得出这些不同的反思。
韩国并不是个例。在古代,尤其是早期,女性的声音是很少的,比如女性政治决策者,大家知道的可能只有武则天、慈禧、刘太后,能被记住的女性研究者和发明家就更少了。
为什么呢?这不代表女性在历史上没有生存空间,只是多数时候男性的话语权比较重,她们的声音没有被留下来,如何还原女性在历史上扮演过的角色,以及她们真实的活动空间,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进行研究的原因,也是我踏上科研之路的初心。
同时,女性的身份也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在与学者们的沟通中我才真正意识到,世界是很多元的,每个人的视角都会有局限。男性学者与我的思维方式会不同,且一个人思考总有可能出错,多一份视角就多一点稳妥。当然,女性天生的细腻和韧性,对于做科研是很有优势的。
02 "理科方向如何在活动体现人文元素呢?"
就算要申请美国大学的理科专业,学生在写文书时也得体现一些人文元素,这已经成为各所大学的潜在要求了。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而言,文理学科差别较大,若贸然投身一个与申请专业关系不大的人文项目,那这样的履历在文书中会显得非常刻意,甚至可能影响招生官对你的印象。
对于理科生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与专业知识相关,或对提升理科素养有帮助的人文项目,这就是为什么我劝理科生"打破常规",来做一下历史方向的科研项目。
当你的竞争对手都在做那些看似刻意的人文活动时,一个既锻炼逻辑思维、又提升写作能力、还对社会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文科研经历,会成为你履历中独特的人文闪光点,让你在激烈的理科申请之战里更具竞争力。
03 "学人文以后能从事什么行业"
文科生的就业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难,能从事的行业也非常多。历史是一个小众的领域,但从中学到的东西是具有普适性的。以美国大学为例,美国是很关注人文教育的,且越好的大学越重视,因此学校鼓励双学位。
我见过很多学历史的同学,对法律也感兴趣,他们结束了历史的本科学习后去读法学院、参加了律师考试,出来后就是一位大律师,而且通晓制定每个法条的历史背景;如果像我一样对学术感兴趣,那也可以在大学当教授,一直研究学术;如果想从事媒体行业,或是当个编剧,那具备扎实的历史底蕴更是职业基本功。
总而言之,毕业后想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
04 "您有哪些科研方面的建议和忠告吗? "
做科研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会碰到的困难太多了。每当你觉得挫败和无力时,兴趣和热爱就会成为你突破困境的原动力。就像我前面说的,学生最好能基于兴趣选择课题,而选择科研项目更是如此。
再者,当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时,会很容易钻牛角尖,我之前在做一个史学课题时就是这样。我莫名觉得某个日期非常重要,但我测算了很多数据,就是找不出这个关联,当时对心态影响还是很大的。那个研究停滞了几年后,我的知识和阅历更丰富了,当我回头再看它时,才意识到自己当初是多么钻牛角尖。
出于我的个人经历,我会比较推荐学生在开始做科研之前,学习一些预备知识。自己具备的学科知识越多,学生在做科研时会走的弯路就越少。困难一定会有,但深厚的知识储备可以让他们更快找出解决方法,避免钻牛角尖,同时稳住心态。
而对各位纠结专业的高中生们,我建议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专业,这从长远来看是很重要的。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能让他们未来的学习之路顺畅很多。每次我做研究遇到瓶颈时,都会庆幸当时选了自己喜欢的领域。
05"您能推荐一些历史书籍给高中生吗?"
入门书籍我比较推荐孔飞力的《叫魂》,他生前是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主任,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清史学家,这本书是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讲的是乾隆年间的"叫魂"事件,这个妖术闹的天错地暗,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了解清朝的政治体系、当时社会的满汉矛盾和民间的巫术信仰都是什么,非常很有意思。
其他海外汉学的经典著作也很不错,比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美国历史学教授曼素恩写得妇女史著作《张家才女》、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写得叙事佳作《曹颖与康熙》、牛津大学邵逸夫汉学讲座教授卜正民写得《维梅尔的帽子》对训练历史思维也很有帮助。
如果想培养女性主义精神,可以看一些非历史的书籍,像《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
再次感谢S导师的精彩分享!从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她对历史、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的感触也很深。一直以来,大家对人文学科都或多或少有些偏见,就像留言的那位家长一样。S导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科学习不仅能提升个人软实力、还能锻炼逻辑思维。
历史的科研特别有意思,它不像理科那么公式化,而是融合很多主观、客观和真理的结合体,研究历史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这两种能力也是美国大学希望学生能拥有的。
其实现在想出国学文科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但他们空有很多问题,找不到人解答。对于真心喜欢文科的孩子而言,不妨试着让他们做一个人文的科研项目,比起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说不定就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巨大启发。
文理注定对立吗?相信看完这篇采访,各位心中已然有了新的答案。
S导师最新课题推荐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