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阅人无数,没一个成功人士天赋异禀。”今天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人,不一定从小就很优秀。大器晚成的成长经验,有可能保留了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他的韧性、勤奋等人格特质。今天,优能中学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一起看看貌似平庸的孩子,长大如何逆袭人生!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传奇伊朗裔女数学家玛丽安·米尔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英年早逝,死时年仅40岁。
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把她称为天才,因为她是唯一一个获得了数学界的诺奖——菲兹奖的女性。
米尔札哈尼在青少年时期就获得了奥林匹克数学学术活动的金牌,并且在31岁时就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面对像米尔札哈尼这样的人,人们很容易把他们的成功和天才联系在一起。这些天才一定是从小开始就崭露头角,人生一路顺风顺水。
但是如果把这些天才的人生抽丝剥茧,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米尔札哈尼出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爸爸是一位工程师。在她的幼年时期两伊战争爆发,一家人都生活艰难。好在等到她上中学的时候战争结束了,她被一所选拔严苛的女校录取了。
在那个时候,米尔札哈尼还没有和数学结缘,她当时酷爱的是小说,常常在回家的途中去买书看。
中学的头几年里,米尔札哈尼的数学成绩并不好。但是一次她的哥哥给她讲了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这让她燃起了对数学的兴趣。后来发生的事就可以在数学史上查到了。
所以,米尔札哈尼的背景很特殊吗?看起来并不是。大多数诺奖得主小时候平平无奇,与“神童”二字无缘。
爱因斯坦很迟才开口说话,因此一度被家里的佣人以及学校的老师以为是智障。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中,他的大部分科目都挂了。最终他得以入学靠的是数学和物理的高分。
开始工作以后爱因斯坦过得也不顺心。毕业后一开始他找不到教职,在瑞士专利局的时候得不到晋升,因为他对机械并不在行。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从这种种事例以及下面阐述的研究可以看出,神童和成年后被世人公认的伟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大多数神童最终的结局是变得默默无闻。
大脑的可塑性
成就和天赋之间的关联究竟强不强?在学术界这个问题的火热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社会热点。
智商研究领域的先锋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Lewis Terman)曾在1921年跟踪研究了1470个美国加州人一生。
这些人在当时的智商测试上都拥有高分。但奇怪的是,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成为他们那个年代的伟大思想家。连特曼本人也对这一点感到非常困惑。
实际上,因为小时候智商不够高而没有被特曼选到跟踪名单的人里,倒出了2位诺奖得主——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Luis Alvarez)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特曼的研究结果并不是特例。在后来的百年智力研究中,堆积如山的证据显示,智商远远称不上是成就的决定因素。
更关键的是,大量研究明确显示,人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智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3岁就能编程的小孩长大后未必能够成为时代的宠儿。
比智力更重要的个性特质
教育服务机构 High Performance Learning (高绩效学习)的创始人德博拉·艾尔(Deborah Eyre)教授提出,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除非有认知缺陷,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所谓的天才能够达到的水平。
但条件是,他们必须要被教会对待学习的端正态度,而且要具有下面这些高成就者的共同特质——好奇心、韧性和勤奋。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音乐、记忆、体育等许多领域的高成就者进行研究,他并不认为天赋是高成就的核心。
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万小时理论就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万小时理论指的是,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普通人也能成为专家。当然了,刻意练习并不是题海战术,因此盲目的刷题无法使人成为学霸,原因点我查看。
一万小时理论当然有很多支持性的证据。比如许多普通学生经过记忆术的训练后,记忆能力就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在普通人眼中就可以成为“记忆大师”。
一万小时理论并不是横空出现的超前理论,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了后天或者说养育环境对成就的决定性影响。
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研究了一群在某些领域里顶尖的人才,比如芭蕾舞、游泳、钢琴、网球、数学、雕刻和神经科学里的顶级选手。
布鲁姆采访了这些人和他们的父母,询问了他们的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方式。
结果发现,这些顶级人才都有刻苦训练的习惯,而且他们从小开始就对自己的领域产生了持续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的父母也有非常强的职业道德准则。
爱因斯坦并没有被儿时获得的“智障”标签打倒,同样的,他也没有给自己贴上“天才”的标签。
他曾经写道,“并不是我聪明,只是我和问题相处较久。许多人说伟大的科学家靠的是智力。他们错了,这些人靠的是秉性。”
米尔札哈尼也是一样。
她也曾经写道,“诚然,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发出‘啊哈’的那一刻。新发现带来的喜悦就如同在山顶上将风光尽收眼底的感受。但是大多数时候,对我来说数学研究就像在独自登山,这座山上既没有前人开辟的道路,也看不到尽头。”
执着,是这一男一女两位世人公认的“天才”的共同心路历程。
翰林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