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北京的朋友跟我说,国际学校的学生就像“三明治”,前有美高孩子“围堵”,后有公立学校的牛娃“追兵”,夹在中间的国际学校的学生,理科拼不过公立,文科拼不过美高,怎么办?
放眼望去,现在申请藤校、MIT、斯坦福和牛剑的理科牛娃,大多数都手握国际学术活动大奖,甚至有些牛娃会同时参加多种理科大赛。国际学术活动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成了必备品。
理科大赛拼不过公立牛娃的国际化学校学生,必须加入国际比赛的竞争大军吗?
参加哪些类别的比赛,会更有竞争力?
这些比赛中哪些含金量高,有助于爬藤或申请牛剑?
抛出这些问题给我们的老朋友,国际学术活动大神Sean后,他推荐了四大类非理科学术活动给国际化学校的学生:
商赛-考察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领导及沟通能力等软实力
经济类比赛-在国际化学校已经学了经济学,不需要在校外做太多补充
文科类比赛-备赛时间比理工赛事短很多,特别适合英文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工科类比赛-考察数理化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及沟通能力
翰林国际教育创始人 Sean
高一获国家化学奥赛一等奖;
曾获美国西北大学,全奖直博项目录取;
2011年起从事教育咨询,学术圈资源丰富;
在跟Sean的对谈中,我发现这些类别的比赛不仅适合英文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国际化学校娃,有的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是爬藤的最强助推器。
*以下采访内容为Sean以第一人称方式分享
1、避免不了“卷”入学术活动?
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现在,国内的公立学校的学生和大量海外私校(美高、英高、加高)学生都在疯狂地参加国际类大赛,国际化学校学生则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竞争。
国际学术活动为什么这么火?对于想爬藤和冲牛剑的学生,高中课程已经无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竞争力,随着标化成绩逐渐同质化,学校的GPA成绩已经没有区分度,需要一些额外的东西来增加他的竞争力。而国际学术活动是比较直接的一种方式,学术活动成绩越好,说明你的学术能力越强。
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的奥赛考点是基于高中的知识点,但又比高中的知识点难,所以这类比赛有一定的参赛门槛。参赛选手需要把高中的知识学到一大半或者先学完,才能去参加比赛。
如果你跳级参加,很可能拿不到奖,因为知识点没达标,需要知识储备达标才能参加。要么提前高中学完,要么你真的是天才,学得特别快,才可以提前参加。国际化的学校的学生走申请理科方向的比较少,因为公立学校的学生纯理科很强,亚裔理工男的申请竞争非常激烈。
理科类,商科、经济类或者工科的一些学术活动大奖都被大藤或牛剑看重,因为这些比赛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和奖项说明。拿了奖说明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术能力比竞争对手强。比方说,拿了商赛的奖,说明写商业计划书的能力比较强,或者沟通能力,团队的领导力比较强。
参加文科类比赛,国际化的学校的学生或者美高的学生有巨大的优势,因为公立学校的学生受制于授课的语言环境,从小的语言学习习惯。
因为他们学的是偏中式的、偏应试的英文,平时上课和写作业不用英文,使得他们参赛优势较弱,很多时候即便是托福或雅思的分数高,文科写作类赛事的竞争力也比不上国际化学校的学生。
国际化学校喜欢理科的学生,也建议去参加一些数理化赛事。比方说,一个学生可以不申请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方向,但是如果有一些特长,还是建议去尝试一下,至少证明你的学术实力比在校GPA所体现出来的要强一点。
如果你是 AP学校的学生, AP的几门数学课是5分,同样也可以参加数学学术活动,证明我的数学能力比较不错,但是将来可以不申请数学专业。再加上数学物理属于工具学科,可以帮助到几乎所有学科的学习。
文科好的学生建议也参加一两科这种比较基础类的理科赛事。
因为,如果你想申请好的大学,即便你是申请牛剑的文科,比方历史、文学、政治类的学科,你的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只要高中选了这些课,成绩都不能差,不然你的GPA就不好看。所以,建议基础理科学科也可以参加1-2门,重点就放在文科和社科上面。
现在的一个趋势是,国内的国际学校都会想去申请这些学术活动的考点,然后让自己的学生有这个机会去比这些国际类比赛,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2、商科类比赛
重在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理科学术活动是客观题测试,以应试解题为主。
而商赛和经济类比赛也叫主观题比赛,不是答题考试,可能是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然后参加答辩,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
比如说商赛,参赛者需要在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中,通过与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赛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项目管理能力,项目完成后向评委推广自己项目的能力都有考量。
这些能力是国际化学校全人教育培养的方向,不是刷题练出来的,所以国际化学校学生在这种类别的比赛比公立学校学生有竞争优势。
建议大家首先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非商业化的,且报名比较方便的,比如:FBLA(Future Business Leaders of America)美国未来商业领袖比赛和WGHS(The Knowledge@Wharton High School )沃顿高校投资学术活动,因为举办方的级别以及比赛的历史的原因,所以含金量很高。并且2021年开始WGHS开放跨校组队,极大的降低了比赛的参赛门槛。
时下商赛在国内的热度非常高,产生了多家商业公司,依靠组织商赛盈利的商业公司,选择时建议也关注一下举办方。如果举办方是商业机构的话,需要慎重考虑比赛的含金量和公平性。
3、经济类比赛
为国际化学校学生量身定制
无论是IB、AP、A-Level,所有主流国际课程体系中,高中都会开设经济学课程。而公立学校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校内课程,需要在校外去补充。不同于理科学术活动,经济类比赛需要花大量时间系统学习硬知识点,在学校学完经济学后,经过学术活动老师的指导,就可以申请参加经济类比赛。所以,这类学术活动特别适合国际化学校的学生。
含金量高的经济类比赛有哪些呢?NEC(National Economics Challenge)全美经济学挑战赛和IEO(International Economics Olympiad)国际经济学奥林匹克比赛,这两年很出名,因为经济类的国际大赛最知名的是这两个比赛。
NEC是美国本土举办多年的老牌赛事。NEC的特点是分两个组,经济学得水平一般和水平非常高的学生都可以参加。比赛的赛题和赛制都比较规范,参与度也比较广,所以NEC是一个非常适合中国学生的比赛。
缺点是因为参赛人数慢慢变多,竞争也变激烈了,而顶级奖项并不多。NEC可以算经济类首选赛事,尤其是走美国大学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十有八九都会参加这个比赛。因为是知名的国际大赛,举办级别非常高,所以申请英国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也有帮助。
NEC Qualifying Test 经济学测评
本环节为客观题考察,考察学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和时事为核心内容的基本经济学知识。
IEO是俄罗斯人举办的国际赛事,也是一个全球级的经济学奥赛。这个比赛影响力也不错,参与国家众多,含金量很高,跟NEC差不多。IEO中国赛区的比赛是中国组委会自己出题。因为这比赛进中国较短,预选赛阶段不是全球统一的题,所以每年的赛题的跳跃程度、考试大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如NEC,导致IEO的预选赛偏难。
这两个比赛有一点点互补。IEO和NEC都可以组队,但比赛的形式和知识点上互用,所以两个比赛都可以参加。通常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可以参加NEC,因为NEC分 DR和AS组,DR的难度低一点。
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可以参加NEC的AS组或者IEO的比赛,所以这两个比赛在难度上面有一定的互补,是两个都可以考虑的比赛,二者同时参赛,总备赛时间会低于两个比赛单独备赛的时间。
NEC Quiz Bowl 经济超级碗环节:
本环节由Pre、DR和AS组团队总分成绩(即经济学测评+案例大剖析的团队总分之和)排名靠前的团队对进行现场抢答对决,争夺经济超级碗冠军。
4、工科类比赛重在应用,不需要学硬的知识点
工科是一个很综合的实用学科,需要学生有一些数物化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领导力。
工科类的比赛,机器人比赛算一个类别,一般都是团队比赛,大家组个队把机器人项目完成。除了机器人比赛,一些科研、科创类的比赛,比如说 Regeneron赞助的ISEF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或者中国全国青少年科创赛,也是比较典型的工科类比赛。学生拿自己做的作品,可以是一个发明创造或者是一篇科研论文去参赛。如果进入到决赛了,还要去答辩,需要跟评委讲你的作品,然后评委进行提问。
机器人比赛里面只有少数赛事级别很高,大量的机器人赛事还是以兴趣为主,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们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的入门赛事。
FTC (FIRST Tech Challenge )First机器人科技挑战赛系列级别都很高,有区域赛、有决赛等,而且比赛有参赛门槛,一个参赛队伍有十几、二十个人,投入成本很大,往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校队,队伍会持续几十年,每年都有老学员退出新学员加入。
除了机器人大赛,国际学校学生可以考虑参加科研、科创类的顶级大赛。一些学生的学术实力已经很强了,比如说提前一两年学了高中的内容,或者说九、十年级就参加了很多比赛,而且已经获得不错的奖项,到高年级怎么办?ISEF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就可以作为考虑。
5、文科类的赛事门槛低,不需要太多时间准备
文科类赛事的参赛门槛会大大低于理工科赛事。只要学生的语言能力好,比如说托福或雅思的写作分数很高,或者母语就是英文,平时写作就是用英文,可以直接去参赛。
写一篇纽约时报的社论比赛,只要能看得懂纽约时报上面的文章,发表你的感想,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可以了。写作类赛事可以从低年龄开始,只要英文词汇量够,写作能力达标就可以,写作能力其实跟学生年龄和年级没有直接关系。
文科和社科的比赛,不需要提前花大量时间去准备。一些命题写作比赛,当比赛组织方没有公布题目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计划的,可能只有两个礼拜去准备比赛。
一定程度上来说,文科类的赛事是偏兴趣类型的。很难说文科学术活动获奖的学生,文科就特别强,或者说文科学术活动获奖,就一定能够确保进名校的文科专业。
理科类比赛很多是国家举办的奥赛,含金量很高,知名度广,文科类的赛事数量庞杂,含金量各有不同。比如说纽约时报一系列的比赛,因为举办方很出名,这些比赛又是美国自己的比赛,所以美国人都很认这些项目。
但是大部分是一些小众的比赛,比如少部分作家命名的写作比赛,或者说有一些比较地方性的写作比赛,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含金量就不一定有那么高。
写作类赛事的种类很多,有三四十种比赛可以参加。对于学生来说,因为这些比赛备赛周期很短,一个暑假只要时间够,参加五六个都可以。
有的比赛,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要一周或者几天,把作品准备完提交就可以了。写作好的学生,甚至把这些比赛都参加一遍。因为参赛周期短,也因为写作比赛不像数学物理比赛它有标准答案,是由评委人为评审的,所以获奖率并不好掌控。写作比赛需要学生多练、多投稿,养成一个习惯。
低年龄一点的孩子,可以参加入门一点的写作比赛。可先报纽约时报的夏季读写比赛,因为这个比赛的赛期比较短,学生不需要花很久,用两三个礼拜稍微准备一下就可以,而且写作篇幅也不是很长。
如果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很强,可以写参加类似John Locke约翰·洛克的学术写作比赛。它分6个主题: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心理学、神学和法律,学生从里面可选一个擅长的主题来写,写两千字以下的文章。
6、后记
采访完Sean后,我也搞清楚了之前的一个大疑问:为什么这几年,翰林国际教育能成为集齐理科、工科、商科、经济类、文科类各种国际学术活动的“全能王”,并带领公立、国际、甚至海外学校学生们拿国际大奖拿到手软?获奖学生收获来自藤校、斯坦福、MIT、牛剑的“入场券”......
因为翰林国际教育有几个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竞争优势:
1、因为很多国际类学术活动的课程基本上是翰林国际教育开起来的,有学生基础。口碑好,学生多,马太效应就越大。比如说商科的比赛的课程,很多机构不开,因为没有那么多上课的学生,就开不起来。有些商赛1个队伍要4个人,但是学生组不起来队,翰林就能帮学生们组队。
2、翰林国际教育的学生群体整体要强一些,因为翰林最早的学术活动生都是那些成绩很好的学生。有一些学生要组队,要选几个学霸来组队,翰林基本上都能做到。
3、除了辅导比赛,翰林国际教育有很多国际比赛的举办权、承办权,也有很多比赛的考点,算这个特殊竞争优势。
4、翰林国际教育的学术活动课程大部分是在线的,因为翰林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全国和海外,这样大家上课就不会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