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
深切
缅怀
袁隆平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始终为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而奋斗。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说:这粒种子,是我母亲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亲的熏陶,在此附上袁隆平曾经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原文。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袁隆平的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袁母出生于扬州富商家庭,从小被送到英国的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礼仪、文化艺术教育,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语。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小学任英语教师。
01 从小进行英语启蒙
袁母从小就亲自教孩子们英语,最开始读英语给他们听,慢慢地,再让孩子跟着一起读。袁老说:“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
袁母同样重视学校教育,在动荡的时局下,无论辗转到哪里,都会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袁隆平16岁时转入汉口博学中学高中部读书,在几乎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中,袁隆平的英语水平达到了能听懂英语电影的程度。
袁隆平和母亲、哥哥
得益于此,袁老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进行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袁隆平说:“英语是非常严谨的语言,而水稻育种是专业的学科,想用英语介绍水稻育种,要应用大量专业的词汇,即使专业翻译,都难以办到。”
袁隆平不曾留过学,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看懂深奥的英语文献,这和他母亲从小亲自英语启蒙、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打好语言基础是分不开的。
0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时候,母亲给他们讲《囊萤夜读》的故事,袁隆平好奇地问:“那后来萤火虫去哪里了?”母亲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袁隆平自己去琢磨。
袁母喜欢给孩子预留思考的时间,讲故事总是留下开放性的结尾,让孩子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母亲的培养下,袁隆平善于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会绞尽脑汁地分析。
上大学时,他准备研究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是被否认的,而他没有被科学家们的观点所影响,而是独立思考,继续观察、试验,寻找答案。
袁隆平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精神,正是来源于母亲。在不断的探索中,袁隆平探索出了影响全人类的“可能性”。
03 尊重孩子的决定
袁隆平的父母起初是不赞成袁隆平学农的,因为担心孩子吃苦。在他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袁隆平认真地回答了父母的疑问。从那以后,父母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袁隆平也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也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
后来袁隆平决定去农村工作,他看到母亲的担心,坚定地说道:“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袁母虽然不支持,但70多岁的她还是跟着儿子一起去了安江。
袁隆平曾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曾祖起,就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是这一传统的受益者。”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睿智豁达的母亲,引导孩子却不干涉孩子决定的母亲,培养了一位国之栋梁。
深切缅怀
国之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