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聚焦国际化教育的原创平台。
很荣幸参加这个论坛并做主旨发言。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宿命”。
1
下一代的宿命已完全不同我刚刚和汇丰的李总聊,发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他是我大学同学,毕业后进了汇丰。在大学时我对他是仰视的,除了下中国象棋,他都比我厉害。我们读的是数学系,他每年拿奖学金,文章也写得好,热爱运动,篮球系队主力,歌唱的棒,卡拉ok麦霸,口才出众。几乎是全才。
他毕业之后先去了汇丰,后来一直在金融行业工作,他可能自己认为职业道路有波折,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了。当然,他以前在大学读书时傲视群雄,对自己的期望不一样。然而也由于经历过一些挫折,他对职业、对人生的理解往往更加深刻,每一次和他交谈,我都会有很多感悟。
一个多月前,我们又碰了一面,当时我们学校很荣幸邀请到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来做讲座,他也过来听。讲座后我们畅谈了一会儿,聊到教育问题。他在香港定居,儿子在香港最好的双语小学读书,由于继承了父亲的基因,数学特别好,参加香港小学生数学学术活动能拿名次。
唯一不满意的是,他觉得儿子的韧性不够。例如学钢琴,他们夫妻俩觉得孩子有一定天赋,但孩子就是不能坚持,这个事常常弄得家庭不和谐。他告诉我,儿子对游戏更感兴趣。而游戏最大的一个吸引力就是及时满足。练琴也好,读书也好,效果不会那么快显现出来,都是一种延时满足,所以没有游戏有吸引力。
他感叹说:现在的孩子,被游戏害的,普遍毅力不足,韧性不够。我回答说:这是我们下一代的宿命。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到现在90后的一些现象,如裸辞等,老一辈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对他们来说,很正常啊,未来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是不可预测的,你想好了也没用。
这世界有那么多变化,那么多选择,他为什么还要忍耐呢?
2
中国教育的六张面孔今天的主题是国际教育,我回到主题。国际教育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再过20年,这个词可能就很少人说了。这个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
这是缘于我们自己的不自信。
美国人会讲国际教育吗?也会讲,会觉得国际教育高大上吗?我看不见得。
美国人常常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特朗普上台后,对全球化很痛恨,认为全球化导致美国利益受损。假如未来有一天中国也坐在美国这个位置上,有相同的想法也未尝可知。
回过头来说,今天在中国的外教,教语言肯定有无可取代的优势,教学科就难说了。一定有部分外教是很棒的,但大部分外教水平都一般。
这个跟一个多世纪前的情形完全不同,那时候很多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精英人才,如传教士、教师、医生等,他们是有信仰的,都是理想主义者。很多人长时间留在中国,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他的事业,今天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过已经很少很少了。
我曾经说过,上海的基础教育这些年有长足的发展,已经快速缩短了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尽管也有很多人批评,但上海的基础教育毫无疑问能够代表中国的最高水平。
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上海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已经呈现了一个多元状态,形成一种很好的生态。其中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的学校:
第一种:自由教育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读书的学校,都相对比较宽松自由。我有些上海同事说,他们当年读小学和中学时,下午放学后有很多兴趣活动参加,现在都没有了。但仍有相当多学校不去追求升学率,有自己的办学理想。类似华德福之类的一些小众学校也属此类。
第二种: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评价机制必须考虑到公平正义,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大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没有很完善的替代方案出台之前,标准化考试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决定升学的重要方式。高一级学校录取学生只会在此基础上完善,而不会完全推倒重来。
第三种:国际教育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进入21世纪之后,外籍人士急剧增多,因此陆续开张了很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经过近20年的黄金发展期,目前已趋于饱和。国际教育给像我这样的本土教育从业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催生了本土教育的变革。
第四种:双语教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双语教育逐渐受到一批中产家庭的追捧。70后80后的家长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与纯国际教育各有其短板,而各取其长的双语教育则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当然,双语教育本身内涵比较丰富,对双语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目前存在的双语学校也是各有不同。不久前,英国第一所中英双语小学在伦敦开张,昭示着双语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种:个性教育Facebook创办的Altschool以及美国另一所基于项目学习的High Tech High School等,改变原有学校的教育管理及课程形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类似这样的小范围教育创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进行中。第六种:未来教育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家都在想象。
所以,不仅家长焦虑,教育者也在焦虑。随着基因技术、脑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学校教育一定会呈现出更多不同的面貌。由于这些多元教育的存在,上海的教育生态生动多姿,不同层次的家长群体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我相信,在未来有一天,上海基础教育世界领先的地位会得到公认。
3
为什么精英家长更容易焦虑在座各位都是精英家长。精英家长尤其焦虑。从教育者的角度看,精英家长有三个特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考虑资产配置的最优方案。
国家进行金融改革,资本管理,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一方面,他们是教育的受益者,认为教育改变了人生,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思维能力更强,对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对好的教育有更迫切而理性的需求。有较宽的国际视野这一点得益于全球化,空间变小,时间变快,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不限于上海、中国,而在在世界范围内做选择。
精英家长呼唤精英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学生。在我看来,精英学生也有三个特征:接受的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一种说法,未来凡是人工智能干不了的事情,都是我们的教育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博雅教育大抵可以如此理解。需要经过艰苦历练精英不是纨绔子弟,纨绔子弟“富不过三代”。
精英是要引领社会前进的,是民族与国家的中坚,当然需要千锤百炼。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实现的是伟大梦想,因此要进行伟大斗争,我们下一代中意志坚韧的人方能脱颖而出,担此大任。要去功利化精英主要是一种气质,是内心的品质,是人格的力量。
锦衣玉食可能是上流社会,不一定是精英。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不太容易出精英,我们对物质太渴望了,我们的功利心太重。我们今天最优秀的人才都想进金融行业,为什么?因为整体收入高。
我们的下一代对金钱与物质可能就没有那么渴望,平和的很多高中毕业生会主动选择心理学、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公共关系或者文理学院这样的专业与学校,他们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投入公益事业,下一代的精英一定比我们这一代多且强。
4
我们焦虑什么?我们这一代家长很焦虑。我们为什么焦虑?我们到底焦虑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我们的焦虑来自于这个时代,我们所有的不安全感就是来源于一个字:变。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们这一代人在过去十年所经历过的社会变化相当于之前几代人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变的。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说: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很少被问到‘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贝佐斯抱元守一,这个“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对于教育者而言,什么才是不变的?
我今天可以给大家一个答案,就是“自主”。古今中外所有好的教育,都指向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平和学校有一个“平和人物”的评选,其中有一个“五自精神”的指标,分别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与自省。其中,自主是最核心的品质。
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果不能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行动,要问上一代人该怎么办,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社会栋梁,怎么能进行伟大斗争?
回过头来,我要讲,家庭里面,妈妈为什么不能太过强势,因为会抑制孩子自主能力的培育。穷人的孩子为什么通常能早当家,因为没有办法,没有人庇护他,他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所以,女性要学会“平和”。你在职场上可能是女强人,在家庭里,要把自己温柔的那一面展示出来,要做一个贤妻良母。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要秉持阳明心学的精神:必有事焉,勿忘勿助。意思是: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青春期会有逆反情绪。为什么会逆反?这是自主性萌芽的体现。我不是小孩子了!我长大了!我要独立!我要自主!就如同化茧成蝶一般,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反过来,如果你们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一点不叛逆,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青春期的孩子通过与家长的“伟大斗争”,逐渐积蓄内心的力量,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5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很多,比较主要的可分为:家庭、社会与学校三大块。这三者的比例大致是7:2:1。这个比例不是那么绝对,并不严谨,个体差异也大。各位姑妄听之。
01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占70%
从平均水平而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应该是一个共识。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基因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是父母结合的产物,孩子的基因完全来自于父母。父母智商高,孩子智商通常不会低。我们在孩子身上,常常看到的是自身的影子。民间流传,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七岁刚进小学,可见,说学校只对孩子产生10%的影响一点不为过。能量这个词比较复杂,包含很多因素。
比如说,家族的力量。一个孩子通常是被整个家族包括家谱上的人物赋能的。在古代,出一个状元,需要这个家族几代人的积淀,出一个圣人就更难了。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以前一个大家族会出很多精英,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现代,能量表现为平台。平和创办21年,早期的毕业生现在30多岁,我认识一个孩子现在经营好几家上市公司,他当然不是白手起家,他有家族的平台。对于超过99.99%的人来说,“先赚一个亿”都是一生无法企及的目标。身教最好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言传身教。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讲“勿忘”,这是其中重要一点。
所以,我们首先不要焦虑择校的问题,我们首先焦虑家庭,家庭当中有些不能改变,有些能改变。能改变的努力做一点改变,会比择校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02
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占10%
我说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有限,倒并不是说学校不重要。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这个10%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总体而言,一所学校的声望首先是由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决定的。学生成就学校,学生成就教师。
学校内部,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也列了三个:教师、课程以及同伴。从作用来说,这三者的比例大约也是1:2:7。同样,因人而异。同伴的影响最大,同样的,这并不代表我否认教师与课程的作用。对有的人来说,一位教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或高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同伴压力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03
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占20%
讲完了70%的家庭和10%的学校,我再来讲中间20%的社会。
孔子了不起吧,万世师表,但是他生活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他不可能预见到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技术水平又低,物质财富的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商业发展不出来。因此儒家思想必定受限于农业社会的思维。
我们今天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些受时代所限的就需要作扬弃。
讲了影响孩子成长的三个因素:家庭、社会、学校,就个体而言,每个人命运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个人际遇。个人际遇会成倍地放大甚至缩小这些因素的作用。但个人际遇又是不可捉摸的,因此会出来一些所谓的命、运、风水、血型、星座等,以做心灵的寄托。
6
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马云最近有一个视频,大意是说他不担心年轻人,他担心教育。马云说,他唯一担忧的事情就是教育,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过去100年的办法去教育孩子,他们就会有问题了。
机器肯定要比人类聪明了,你没法和机器比,就好像你没法和汽车比谁跑得快,如果我们继续教孩子如何去背,如何做速算,他们以后肯定没工作。因此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去教育,我们要孩子成功,就要让他们学EQ、IQ和LQ,LQ就是爱商。
我的观点比马云乐观,因为教育很重要,但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试想:
教育随时代而改变。所谓应时而动,因势而变,未来的人才一定会比我们更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也一定会被新的时代所改变。
那次,在和香港金融圈工作的大学同学谈话的最后,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每一代人都有短板,你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短板在什么地方?
他想了想说,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充满遗憾的。我们在积蓄力量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世界还很狭隘,当我们长大了准备发力的时候,世界突然开阔了。面对很多机遇,其实我们具备这个能力,可以做的更好,可是却错过了最佳学习期。他讲这段话是有所指的,吉姆·罗杰斯的讲座,现场充当同声翻译的是平和一位17岁的女生,台下还有很多高中学生用全英文提问,落落大方。
我们当年绝对没有这种学习环境,没有这种机会与平台,因此呈现不出这种能力。而我们上一代人的短板就更明显,他们纯真、质朴却闭塞,他们充满理想,可是真的很狭隘。
各位,讲了这么多的宿命,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今天的主题是使命与宿命,我还需要讲一讲使命,宿命的另一面正是使命。认识到不能做什么是宿命,认识到能做什么是使命。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我们的宿命也正是我们的使命!
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也有一代人的使命,当我们接过前人交过来的接力棒,站在舞台的中央时,我们要不辜负历史交给我们的机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类社会也就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前行。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