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藤校在中国大陆录取率不到5%,近年来藤校整体录取率一直走低17年,中国大陆申请常春藤的学生是4万人,只有不到200人被录取。这数据包含所有在美国读高中,国内国际学习,体制内学校,拿中国境内护照的总人数。到底是藤校要求太高,还是我们学生的素质太差?
显然都不是..尽管留学美国费用不菲,留学市场日趋白热化、低龄化的趋势却越发显著,短短十年间中国赴美人数上疯涨几百倍,更突显了中国家长对于美式精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青睐与偏爱。然而,对于优秀人才选拔过程和机制,在中美两国不同教育体系下,其实并没有太多不同。
在国内初高中各阶段,优秀学生都会提前完成所处阶段所有学科任务,进行更高目标的探索和学习。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拔高孩子在同龄中的差距,参加奥数或者更高水平的奥林匹克学科学术活动成了体制内学生能力提升的“必修课”;而在美国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资格选择AP——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甚至A+,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不论是“奥数”还是“AP”课程,都是给“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开放的一种能力提升方式。
而不论是中国的大学,还是美国大学,招生官最看重的都是学生提前于同龄人进行下一个阶段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以及各阶段的大小考试相同,美国的考试次数也相当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国内高考制度近年来也在不断变革,通过多种方式筛选和考核机制进行优秀人才综合评定,为有特点的优秀学生进入名校提供了机会。
“择优录取”作为名校录取的通行惯例:不仅要选择学习好、有特长、有独立性、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更看重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领导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思辨能力,但是其中核心因素还是在与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在同龄人中是否出类拔萃。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也日趋多样化和全面化,这样孩子才能够在全面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追求卓越是每一位优秀学生共有的特质,不仅是学习成绩上的提升,更体现在能力上的进步,但是,是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才是与同龄人拉开差距关键。名校对于人才选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做一个面面俱到样样精通的全才,而是有特点的优秀学生,以此来保证大学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Harvard welcomes students from across the country and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far-ranging talents and interests.(引用自哈佛招生网页),哈佛喜欢有特点的学生, 换句话说,是在某一个领域或专业有突出的表现;而北京大学的博雅人才计划,也注重综合素质、志向高远、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学生。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第一,提升学术能力/IQ (占比50%~70%)中国家长理解的学术能力,最常见的误区是,家长完全不知道孩子的学术能力?简单测试一下,请您三秒钟内告诉我,您孩子的学术兴趣是什么?倒计时,3,2,1。我坚信,很多家长是说不出来的。
第二,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大学前两年一般是通识教育,让学生尝试各种领域。学生可以自发的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再去不断去深挖,激发出自身的能量并且可持续发展,最终在学术领域里取得一番成就,这是赴美留学的好处之一。第三,培养领导力及影响力/EQ (占比20%~30%)
领导能力在中国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问题一,扎堆现象,即为申请做得活动都像是标准化流水线做出来的。模联,植树,敬老院,支教,北极科考、非洲保护野生动物。估计九成的家长读完都会“中招“的感觉。
可做得活动就这些,如何能做出差异化?拿模联来讲,大多数孩子只是参与了一下,有一个小小的经历。这些人写得东西被招生官认为“平淡无奇”,即审阅完文书后,感觉无特别之处或无任何情感波动。但有的孩子,去打了模联还拿了世界的奖项,影响力一下就出来了。这就是参与同样的活动,不同人体现不同能力的奥秘之处。
大多时候,学校在乎的并不是活动的主题,而是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思考方式。简而言之,活动和规格并不重要,挖掘做活动中的价值以及做事情的影响力才是关键。
第四,培养思维模式/ID (占比10%~20%)
中国式培养思维的问题,是填鸭式教育导致缺乏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填鸭式教育不好,其实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是领先的,而且是基于中国的国情现阶段对大多数人较为合理和公平的基础教育。我们总可以看到,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初高中,总是能拿第一名,数学题做的超级快,被美国学生誉为天才这样的例子。
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大学和研究生博士阶段,越往上走,发现中国学生原来的优势没有了,尤其是在探究问题的时候。
仔细分析,中国学生原先的优势在于既有的知识,或者提前学习。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缺少深入的阅读分析和思考。也许是大环境的原因,也许是迫于竞争的压力,我们的学习过程是以学习的结果为导向,我们的思考是为了得到确定的答案。
我们在一开始,就没有去想为什么,去讨论,去批判,直到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凭借着自己在这个领域的钻研和思考超越了我们,我们才发现我们掌握的是知识,而不是真正的能力。
01 招生官希望看到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招生官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专注并持之以恒付出自己的时间及精力的学生。展现你的Passion或强烈的动机。
02 招生官看厌了刷存在感的学生
招生官不仅仅希望你只是参加过某个比赛,而是需要知道你是否在比赛中获得什么级别的名次。比赛是一场旅行的经历,经历永远比结果来的迷人。
03 招生官希望看到申请者的“领导力”
所谓领导力,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但是何谓领导力的展现?可谓让无数家长曲解又误会,能在一个公司领导一个项目固然是对孩子有一些质的帮助,但是往往也可从小事做起。在学校,同学们都因一道数学难题感到心烦意乱之时,你也是苦思冥想,和邻桌反复演练各自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最终得出了正确结果并组织全班同学在下课之后,一起给大家讲解这道问题。
看,一件小事,孩子不但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合作,还学会了如何在帮助别人种分享快乐。遇到问题、设计计划、进行实践、调整计划、得出答案。生活中没一点小事都是培养孩子“领导力”的机会。在做行动前,先做思考.在不管是择校还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正确的思考,哪怕是平常的小事也会给人带来无限惊喜。
其实,所谓的名校并不是想象中的洪水猛兽。就好像高晓松所谈自己的母校清华一样,不要求每个清华孩子都有胸怀天下的气魄,但至少要有匹夫有责的胸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生活中拥有思考的力量。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