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我收到MIT的邮件时,整个世界似乎在这一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一刻的感觉,我想我可能会铭记一生。”
—L同学
L同学有方档案
录取院校:麻省理工学院 CS专业
荣获ISEF 4 枚奖项
STS Top 300
USACO 铂金组
3月14日6点18分,距离MIT放榜还有10分钟,虽然我为此准备了很久,也自认为在这次申请季中发挥优秀,但临到放榜时,一分一秒都让我无比煎熬,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让我浑身无力,头脑开始昏昏沉沉。
6点27分,距离放榜还有最后1分钟,妈妈“主动请缨”,率先打开电脑等待录取结果,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到妈妈倒吸了一口凉气,之后短暂的沉默,让我的心再次悬起。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凑到电脑屏幕前,开始读那封长长的信,花了足足十秒,我才知道信的第一句话在讲什么,然后我就开始放声欢呼,无人的走廊记录了我那一刻巨大的喜悦。当嘈杂的风声从耳边呼啸而过,我才体会到被MIT录取的真实感!
回想起这段申请经历,我至今都感谢自己为科研付出过的日日夜夜,也感谢父母不遗余力的支持,同样也感谢有方的各位老师,将自己的slogan“学有所成,研必有方”说到做到。
对我而言,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奖项,在科研过程中我所学到的科研态度以及对于创新的理解,在未来都将让我受益匪浅、“一路开挂”!
想知道L同学
从零背提到逆袭MIT的秘籍吗?
4.1日周四晚8点为你独家揭秘!
让我们一起走进L同学进入MIT的升级打怪故事吧!
科研让我重新定义努力的意义
和有方的初识,也是从未意料到的时刻,刚经历完转学的我,还没来得及让生活与学业都步入正轨,就在机缘巧合下,遇到了有方的Sabrina老师,对于迷茫期的我而言,Sabrina老师给我清晰的科研规划,让我茅塞顿开并决定坚持走这条路。
从确定申请方向再到课题及导师的选择,我的科研之路逐步成形。和C博士面试后,我们敲定了最终的选题方向为脑功能退化疾病诊断与人工智能相结合,C博士从赛事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课题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我对科研项目的掌握情况进行指导。
课题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人工智能检测互动者是否患有脑功能退化疾病, 我到现在都还觉得这个课题设计的非常巧妙,它不仅与美国科研强调实用性的主题一致,而且趣味性十足,具象化的装置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在众多参赛作品中更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决赛的比赛现场,有方老师给我设计的“彩蛋”,让我的项目在评委面前具象化,并且真正的体现出人机交互,我想也是这一点给了评委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我觉得除了创新性外,我对整个项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我能胜出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因为无论是实验结果,还是其中不同的参数、算法、数据库等都是有由我自己去独立完成,有方老师坚持的引导式教学,让我将各个细节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我不用刻意去背演讲稿,就能完整而详细地描述其中的各个环节。
C博士和有方团队在项目中事无巨细的指导,让我在与评委面对面沟通时,也能对答如流。做完整个项目后,让我获得巨大成就感的不是赛事的奖项,而是我在项目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一刻我体会到,不用担心你的项目是不是能够有竞争力获奖,因为有方团队的把关,你只需要在科研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去享受这个过程,获奖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方导师助力,让我所向披靡
在整个项目环节中,C博士的启发式教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在整个科研项目中,他一直是让我在这个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不断引导我去思考之后的步骤和方向。例如在写作方面,C博士会教给我一些很有用的写作和查资源的方法,但是最后如何实现会让我自己去学着完成。
我相信任何一名优秀的学生,他们肯定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他们唯一没有就是学术经验和做研究的方向性。C博士特别好的一点是他有大量的Computer Science的研究经验,他给我指明了学术的方向,让我能用自己的能力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在最后备赛STS时C博士和H教授的共同指导,让我在算法上有了更多的创新。两个在CS领域中经验丰富的前辈对我的倾囊相授,让我的项目变得更加的完整,我也因此对科研又有了不同的理解。因为他们会不断要求我查漏补缺,对于我提出的各种疑问也是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
在我看来科研项目的引路人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导师在其科研领域的层次决定了项目的深度与高度,在潜移默化中让我成功迈出学术探索的重要一步。
因为我当时的时间很紧迫,除了标化考试外,科研方面有方老师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教学团队的助教老师,在课下完成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可以直接向助教老师请教解决,并且帮我搞定了论文投稿的很多细节,比如根据学术期刊的标准,给我指导了很多格式方面的注意事项,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因为有方整体的科研辅导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导师与导师间配合默契,各个流程也是环环相扣,让我能够完全专注于我能完成的事情上,并尽全力在各大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有方导师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
感谢科研,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探索科研的新世界以及参加这些国际科研赛事,都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高中生精英们同台PK,了解他们科研项目的亮点和优势,这些都能帮助我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所以我觉得参加比赛也是一次“见世面”的机会。
同时,这些赛事的经历,也让我确定了对待科研的正确态度,例如在STS赛场上,那些优秀的学者和学生用他们的经验和项目告诉我,真正的研究一定是要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会把这样的态度贯彻到底。
此外,我还认识到科研就是不断完善、查漏补缺,继续优化的过程,整个研究从最开始的想法,到最后项目的完成都要不停地完善,其中有很多专业的老师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反馈,有了这些建议,我的项目才能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完善,而且只有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才能发现自己目前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当然,最终能够成功获得MIT的offer,除了有方的精准规划和L同学自身的努力外,父母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采访L同学妈妈的过程中发现,她对孩子加入有方,接触科研后的蜕变感触颇深,下面就由L同学的妈妈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吧~
有方让我感受到“踏实”
在有方之前我其实是完全不知道有机构专门做科研规划,对于科研规划也完全没有概念,相信有很多家长和当初的我一样,准备课外活动时会没有计划性地到处打听各种学术活动辅导。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加上了有方Sabrina老师的微信,当时纯粹就是问问,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Sabrina老师之后根据孩子的特点帮我定制了一份长期且完整的规划,规划的清晰完整度是之前其他机构都难以匹敌的。
除了列出孩子需要参加的赛事、需要获得5个奖项和8个项目外,Sabrina老师当时就给了我很好的建议,面对这些高含金量比赛,孩子前期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够循序渐进逐个拿奖。
这对于当时走一步算一步的我来说,完全刷新了我对“规划”的认知 ,因为在此之前我根本没有终极目标的概念,对于Sabrina老师提出的5个奖项,我更是有点懵,为什么要获得这5个奖项?这个5个奖项对申请有什么意义?可以说正是因为Sabrina老师帮我启蒙,才打开了我对科研规划认识的大门。
如果要总结一句话,为什么要选择有方,那是因为有方一开始就会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明确的规划和远期战略目标,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有方的老师是真的在用心为学生做规划,帮助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成就不平凡!
科研发掘了孩子另一种可能性
自孩子开始做科研后确实变了很多,我还很记得当时跟着孩子第一次去ISEF的现场,在那个偌大的大厅里展示自己的项目,因为当时孩子要展示的东西很复杂,我就特别紧张,但我的孩子一直在努力地安慰我说:“C博士已经让我把所有的比赛过程梳理过好几遍,无论是论文还是答辩,我对每个环节都非常清晰,妈妈,你别担心。”
这里还由衷感谢有方老师们,有意识地让孩子在项目里占据主导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道的很多,做到的很少。但这种启发式教育,才会让孩子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学到更多东西,并为己所用。
而且不仅仅只是C博士,后来ISEF州赛开始准备制作Video进行学术讲座时,在孩子项目的中期评审阶段,Sabrina老师也邀请了其他专业教授,从不同角度和高度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很多建议,发现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但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只有让孩子在准备阶段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在最后的赛场上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
科研看似枯燥,其实包含星辰大海
我认为让孩子参加科研赛事是一种研究思维的激发和培养,我目前看到国内的比赛,有些获奖的学生在分享他们的经验时,更多的是说“如何读文献”,但其实这只是开端,真正研究的关键是,当所有人都停留在某个研究阶段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孩子走出那创新的一步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导师来激发,结合孩子自身对项目的思考,在和老师的不断讨论中,最终自己摸索着成型一个创新的项目。
科研培养的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孩子自己学到的方法,自己去体验实践过的方法才是真的能被孩子所用的,包括孩子自己对算法的优化以及创新,也是很多专业的老师给到很针对性的建议后,项目才能更上一层楼。比如,两位老师是不能替代孩子去debug的,但是他们会带孩子一步步的进行debug的过程,这样孩子对算法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才是孩子做完科研项目后应当有的收获。
MIT更青睐在赛场上“发光”的孩子
据我所知,ISEF和STS是MIT比较看重的比赛,因为在交STS参赛材料的时候官方不仅会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还会看你的推荐信,考察之前参加过多少的比赛,有多少课外活动,还要交代参赛的动机背景,学校的成绩,SAT成绩,可以想象为什么MIT会特别青睐像STS这类顶尖科研赛事入选的学生,因为比赛是选拔性的,而大学申请也是为了要选拔优秀的人,那么要怎么证明自己的优秀呢,除了标化成绩就是参加这种高含金量的国际赛事了,可以说这些学术活动已经帮助顶尖大学提前选拔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所以很直白地说在这些赛事上“发光”的孩子,就会受到名校的关注。
比起从零摸索,不如相信TA们
关于科研领域的学术活动,可以说当时的我们对这方面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所以我觉得有方提供的整体规划是很多学生需要的。
我觉得如果完全没有专业的老师和团队的帮助,一般来说中国家长和学生是很难想到这些比赛去报名参加,而且在我们和有方翰林合作的两年时间里,有方所规划的赛事的节奏非常好,每隔一两月参加一次比赛,孩子可以很好的适应整个学习及比赛频率。
每个家长都会为了选择而各种对比,当然我也不例外,有方通过结合孩子的兴趣特点为长远战略目标来做规划,这一点是我对比了很多机构后,发现有方拥有的是区别于其他机构的前瞻性和高格局,因为当你孩子的履历摆在招生官面前时,就可以看出来你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持之以恒地为自己感兴趣的学术专业而努力的,那样的话招生官的目光一定会被吸引。
最后我想说孩子能够获得MIT的offer,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真的是离不开有方高瞻远瞩的规划策略。其实我也接触了很多留学申请的家长和孩子,我感觉大家都在把申请当做填空题,缺什么补什么,而且也有很多机构就是利用家长的这种盲目状态来贩卖焦虑,但其实我觉得这并不是名校招生官想要看的,他们更在意的是孩子的整体,我的孩子虽然并不是样样都“填”的很完美,但整体看起来却非常匀称,我也是从这次经历中明白了背景提升重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这也是有方最宝贵的教育初心。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